从二十五岁考到三十岁,这段考公务员的经历之于我,就好像是已经做好准备了习惯失败,却又猝不及防地迎来成功。
考了这么多年,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我已经说不清。因为那些当初决定和我一起考公的同事们和朋友们,有的早就放弃公考继续在私企为老板卖血卖汗了,还有坚持到今年还是没考上的,可能不到35岁的年龄上限就不会放弃。而我当初选择考公务员这套路子,一是因为身在私企受够了996式的“加班文化”,每天加班到八九点还把这当成是理所当然,二是因为私企真的人情冷漠,同事之间互不关心也就算了的,家里人有事想请个事假都要各种求人,好像是我欠了谁一样。去体制内工作,起码不用天天被老板当工具人割韭菜,也不用早早地直面自己的中年危机,担心自己在三十岁的时候被二十岁的大学刚毕业小年轻顶掉。本人胸无大志,不求高升,只求能够闭眼安稳到退休。
但是在考公这件事情上,我还是怂了点,每月不仅要养活自己,还得给爸妈上缴生活费,经济上不敢断粮,天天加班最多有三个小时的复习时间也不敢辞职备考。五年备考期间总共考过七八次,进面过两次,一次一次拿到跟进面或者上岸差那么一两分的分数,我都快要习惯了。结果可能是量变积累成质变,也可能是自己在学习的某一方面突然开窍,加上一点突如其来的运气,我在三十岁的时候给自己送了一份大礼——把自己成功送上了岸。国考笔试总分153.1分,面试成绩87.2分,综合成绩第一上岸了四川省成都市的国税局。
回想自己的公考之路,其实还满感慨的,不管怎么说,最终能上岸,还取到了这么好的岗位,我就已经很满足了。写下这个经验贴也是希望给各位大龄考生一个参考,不要觉得自己拼不过比自己年轻有闲的其他考生,坚持到底胜利总会属于你!
#真的应该听家长的话考公务员吗#父母给出这样的建议,往往是基于自己过往几十年的经验,有可能是出于稳定的考虑,有可能是出于家庭资源的考虑。不管是哪种原因,我们都可以听听父母的建议以及建议背后的原因,再来结合我们自己的性格以及对未来的规划,衡量下父母的建议可不可取。
比如有的同学其实天性偏稳,并没有想奋斗的出人头地,体制内的稳定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因为考公务员最好的时机就是毕业那年。
有的同学不喜欢日复一日重复的生活,更喜欢具有挑战性的事情,那进企业去拼搏可能会更适合。
再比如有的同学希望自己进单位后能较快的获得职位上的晋升,那这与体制内晋升慢的特点又会矛盾,这样的情况也会更适合进企业。
所以,在考公的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自己的性格与体制是否匹配,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不是可以通过体制来达成,至于父母的建议可以好好听下他们建议背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