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鑫宇事件给考公务员的启示。
一、公考人,要具有一定的抗压能力。
在考公务员过程中,我们要经过笔试、面试、体检等环节,可能你考了好几次还没上岸,不要气馁,调整心态,顶住压力,坚持就是胜利,压力大的时候找家人朋友谈谈心,适当释放压力有助于更好地学习,效率效果没准会更好!
二、子女正在努力备考的,作为父母,要适当关心孩子的心理状态,多些鼓励,少点抱怨,多些关心,少点讽刺,多些问候,少点责怪。同时,在考公务员上,对孩子要求不能太高,一定要因材施教,根据孩子自己的实力和考试水平,进行合理报考岗位,不能盲目报考竞争激烈的岗位。
三、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自己要求不要太高,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量力而行,合理规划,不盲目追求好的岗位。能考上公务员就好,考不上也不要灰心,人生还有很多工作机会,公务员不是唯一出路。谁说当公务员就一定比送外卖的幸福?
考公务员,心态要稳,学会把压力转为动力,适当放松心情,相信自己能考上。#公务员# #公务员考试#
#你步入老年后,最害怕什么# 退休了一年还得去上班,退休工资只有一千六百多,一家人不够用。女儿妍究生毕业一年多了不去找工作,考了三次公务员没考上,还是继续考。希望她快点考上公务员和带编制的工作,我好真正退休了。
#哪一刻你后悔没有好好读书#
后悔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从不后悔。
只有惋惜罢了。
没有早一年上大学,
没有继续上研究生,
没有考选调生,
没有考公务员,
人生充满了无奈、无趣。
即使都实现了又怎么样?
又会有新的惋惜、失望吧。
所以,安于当下吧。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为什么公务员要招一群没社会经验的小白,而不是规定有五年以上社会工作经验?
讲两个故事你就明白了。
1.北宋年间,陕西有一个文人,张元,屡试不第,好不容易考中举人之后,去京城考试,中了进士,但是在最后一关的殿试,被淘汰。
一怒之下,张元就投奔了西夏。
后来做到了西夏的宰相。
并且多次打败了宋军。
好水川送给宋军一场惨败,丞相夏竦直接下台。
之后也是多次痛击宋军。
还写了诗嘲讽宋朝的官员: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
两任宋朝宰相,被他一个人骂了。
从此以后,宋朝科举就改变了。
殿试的举子,全部上榜。
防止再发生这样的事。
2.清朝雍正年间。
也是一个读书人,曾静,就试不第,于是起了反清复明的想法。
联系了岳钟琪,想要造反。
最后雍正亲自审问,专门写了大义觉迷录,来和天下辩论。
就业,特别是大学生的就业,那是一等一的大事。
因为一旦做不好,年轻人没有家庭的拖累,是最容易闹革命的。
古代例子有。
现代的例子那更是不胜枚举,国内的,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还有对吧。
国外的塔利班,也是学生。
阿拉伯之春,那就是突尼斯的年轻人,失业后自焚。
等等等等的现实例子,都是力证,年轻人没工作,那是要出大问题的。
反过来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为什么?
因为秀才是有功名的。
有国家拨的钱粮,养活自己一家子,不成问题。
同时也有继续考试,实现阶级跃迁的机会。
一边给你喂奶,一边给你往上爬的机会。
大家都会听话。
但是,一旦两样都没有了,那就是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了。
说一下,为什么,张元会投奔西夏。
张元是科举制的胜利者,他已经走到科举制的最后一步了。
只要过了殿试,他就有官身,可以做官了。
但是,北宋初期的殿试,有个惯例,那就是末位淘汰。
进了殿试的考生,不管你表现如何,默认淘汰比例是二分之一,三分之一。
淘汰不淘汰,完全看运气。
殿试被淘汰的惨剧,最出名的,就是钟馗了。
传说里面,钟馗就是有状元之才,但是因为长得丑,殿试被唐玄宗讨厌。
然后一头撞在柱子上,死在了大殿里面。
这种离胜利果实只差一步的挫败感,是无比严重的。
这种巨大的挫折,激起了张元强烈的报复心理。
所以,张元就坚决的选择了投奔他国。
希望着自己可以报复宋朝的官场和皇帝。
归根到底,不过维持二字。
现在孩子工作太辛苦,天天加班考不上研,考不上公务员,天天担心失业,怎么敢要孩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家里无背景,
父母没有资源,
最好别挤破头考公务员了,
考个教师,医生走专技路线。
兢兢业业努力工作,
成为业务骨干,
职称上来了,
工资也就上来了。
不比普通公务员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