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科举考试进士第二吗?
王远志
苏轼在中国历史上,是知名度极高的人物,我们可能不知道很多帝王将相,王子皇孙,但是,人们都知道苏轼。为什么他会有这么高的知名度呢?缘于他在政治、经济、文化、治水等多方面的成就,他被人称为“千古第一全才。”光耀千秋。所以,人们说起苏轼,都津津乐道,但是,有时候,也有人把苏轼的事迹说走了样。就说苏轼中进士吧,有人就说苏轼中了第二名,榜眼。苏轼真的考了第二名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正月初六,至三月初五,举行科举考试,翰林学士欧阳修权知礼部贡举,翰林学士韩绛、翰林学士王珪、知谏院范镇同知贡举。各科录取899人,录取进士388人。状元章衡,榜眼窦卞,探花罗恺。大家看看这前三名,是不是搞错了呀?怎么一个也不认识呀,不是说苏轼昰第二名吗?其实,上面的前三名没错,只是这三个名字大家不熟悉而已。苏轼并不是第二名,那为什么有人说苏轼是第二名呢?而且说得有鼻子有眼睛的。说阅卷官梅尧臣看了苏轼的文章,非常欣赏,拿着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给主考大人欧阳修看,欧阳修看了也十分赞赏,想把这篇文章评第一,但是,又反复看看文章,觉得这篇文章很像自己的学生曾巩写的。如果把自己的学生的文章评第一,恐怕影响不好,于是评为第二。而且还说宋仁宗高兴地对曹皇后说:“我为子孙选拔了两名宰相呀!”难道这事儿是假的?答曰:“真的!”苏轼的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被评为第二是真的。但是,科举考试不是只考文章呀,要考好几科呢。诗、赋、经义、策、论,都是要考的。苏轼的其它科目考试成绩不好,拉了分,总名次不佳,这是事实。苏轼在这一次科举考试中,是第几名,史书没有记载,但是,苏轼兄弟都中了进士,也是不容易呀,人言:“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毕竟苏轼这年才20岁,苏辙才18岁。这年参加考试的曾巩屡试不第,和苏轼、苏辙同年考中进士,已经39岁,比苏轼大19岁,比苏辙大21岁,属于大器晚成。
那么,宋仁宗说:“我为子孙选拔了两名宰相呀!”又是怎么回事儿呢?也是假的吗?答曰:“不假!”只是宋仁宗的这句话不是在苏轼、苏辙中进士时说的,而是在四年之后说的。嘉佑六年(1061年)宋仁宗为了选拔特别人才,举行制科考试。制科考试的程序是这样的,首先必须呈上自己平时写的策论50篇,由考官阅读、评分,合格者可以进入阁试。在秘阁考试,就是皇家图书馆。这场考试要求考生在一天之内写六篇五百字以上的论文,由考官阅读、评等级。合格者才能进入御试,御试是以皇帝的名义出题,要求考生对皇帝提出的问题,提出对策,一天之内完成,字数必须在3000以上。策论写完后,由主考官代皇帝阅读、评等级。8月25日宋仁宗在崇政殿亲自主持御试。这才是我国古代最高级别的考试,是皇帝为选拔高级人才的重要考试。制科考试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参加的,需要翰林学士,资政殿、端明殿学士、待制,中书舍人及以上高级文官举荐,方可参加考试。苏轼的举荐人是翰林学士欧阳修,龙图阁学士杨畋。参加这次御试的策题是由翰林学士知制诰胡宿出题,考试成绩评级分两次进行,第一次主考官评级,主考官为司马光、范镇、蔡襄。复考官是王安石。苏轼、苏辙考的科目都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制科考试的等级比考进士高,在两宋三百多年时间里,皇帝共举行制科御试22次,入等级者只有41人,而进入第三等者仅4人而已,有吴育、苏轼、范百禄、孔文仲。为什么入第三等就值得夸奖呢?没有第一第二等吗?答曰:“有!”制科考试共分五等,一等二等都是虚设的,从没有人进入一等二等,进入三等的,就是凤毛麟角,进入四等的也是寥寥无几,而落榜的进入第五等。在苏轼之前,北宋百年间只有吴育进入第三等,但是,每一等又分两等,苏轼进入第三等,吴育进入第三等次,低于苏轼,所以说,史称苏轼参加制科考试,“百年第一”,苏辙在制科考试中进入第四等。所以,宋仁宗到后宫对曹皇后说:“我为子孙选拔了两位宰相呀!”仁宗非常高兴地说了这句话,千万不要用错了地方哦!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制科考试要举行的时候,苏辙生病了,不能参加考试,宰相韩琦知道后,立刻去见宋仁宗,说:“今年的制科考试,最有希望考中的就是苏轼和苏辙,现在苏辙生病了,不能参加考试,希望皇上把考试时间推迟一下。”一个国家的科举考试,岂能因为一人生病而推迟?这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韩琦也真胆大,敢向皇帝提出这样的无理要求。你猜宋仁宗怎么说?他说:“人才难得呀,我举行制科考试,不就是想发现治国理政的英才吗?如果苏辙错过了这个机会就太可惜啦,等苏辙的病好了以后再考吧。”这就是宋仁宗说的话,我敢说,北宋如果神宗、哲宗、徽宗、钦宗,若能像宋仁宗一样海纳百川,宽容大度,君臣团结,求贤若渴,爱民如子,就绝对不会出现“靖康之耻。”一群败家子儿硬是把仁宗等几位皇帝开创的太平盛世断送了,呜呼,哀哉!
#诗词# #读书# #阅读的温度#
稀罕的进士匾
中了进士,做块匾挂在家里,光宗耀祖,这不稀罕。但是习振翎这位的进士匾,却有全体四位考官为他集体题“进士”匾,这个就稀罕了。这四位考官,那可是大名鼎鼎的纪昀、德保、蔡新和胡高望,这在当时都是圣眷正隆、官声卓著的人物啊,为啥会一起给他题匾呢?这里可能有三个原因,第一,习振翎考试成绩好,全国第五,二甲第二名。第二,习振翎,江西省峡江县湖洲村人,出身于书香世家。湖洲古村,也是目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现在那里还有他的故居。疫情结束后,大家没事可以去看看。但是这恐怕都不是关键原因,最重要的是习振翎很有可能在殿试时,得到了乾隆皇帝的青睐,为啥呢?因为当时考试,除了一甲的三位状元、榜眼和探花,能直接授予官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榜眼和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而其余二甲三甲的进士,只是成为后备官员,还要经过大约三年的实习期,然后再次考试,才能被授予官职。在翰林院实习的,称为庶吉士;在六部实习的,称为观政进士。而这位习振翎,在会试时仅是第50名,而殿试时直接被定为二甲第二名,而且当时就被乾隆钦点工部主政,也就是工部主事,这可是正六品的实职官员,已经超过了历代状元所授的从六品的级别,可以说是殊荣了。也正是因为这份殊荣,四位主考官才愿意凑趣,一起给习振翎题了进士匾。
图片摄于中国科举博物馆,谨致谢忱!
#历史冷知识#
中国古代的考课,又称考绩。在隋唐时期基本称之为考课,而到了宋朝的时候则称为考绩。古代针对官员的考课,其最终目标即是为了通过对每个官员行政工作中履行责任义务的考察,确保对每个官员能够进行有效的考核与监督。隋唐时期,科举大盛,使得越来越多的平民与庶族进入封建官僚系统之中。特别是在唐朝,其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的辉煌阶段,面对庞大的官僚体制,自然形成了系统的官员管理体制。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文官的考课制度。 唐朝文官考课之制承于隋隋朝存在时间虽然不够长,却创立了科举制度以及三省官制,这些皆是影响气候中国各个封建王朝的重要制度。李唐王朝建立之后,在中央政府与官僚体制的设置方面,基本上都承袭了隋朝的三省制度。而文官的考课制度自然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唐高祖李渊原本就是隋朝旧臣,建朝之初百废待兴,沿用隋朝的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暂时稳定的效果。然而,原本仿照的隋朝官僚系统制度逐渐显露出诸多弊端,甚至还带来了很多麻烦,从而引发了政局动荡等负面的影响。为了能够更好地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以改善建朝之初的形势。对李唐统治者而言,构建适合当前形势下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可谓是迫在眉睫。
于是,唐朝统治者根据当时的局势与情况,在隋朝制度上进行改善,从而形成一套唐代的政治制度。在此过程中,唐朝的文官考课制度也逐步确立下来,其在很多方面仍然继承了隋朝的考课制度,却也有新的发展与特点。唐朝文官考课制度的内容由于唐代的领土疆域过于庞大,中央政府在隋代三省制度的基础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但同时由于官员的设置过于复杂,覆盖面上也远远超过了前代。因此,需要设立一套完善的考课制度对官员的日常活动进行考察。据史料记载,唐朝的文官考课制度是于贞观十一年正月进行官方颁行。后于贞观十一年正月十五日敕文规定了考课叙阶等具体办法,与考课制度相关的文官考校、监考制也确立于贞观初。
唐代的文官考课制度可以将其分为计课和考绩。计课,就是将官员日常积累的功过性能记录下来,并定期进行政绩的检查。课,即课责、课试,就是依照中央政府的所制定的指标来进行监督。所谓考课,也称考绩、考核、考察、考校、考功,考课的叫法是从唐代才正式开始兴起的,在唐以前并没有对官员考核有一个系统的叫法,可以说此时的文官考课制度远远超过了前代任何一个朝代的文官考课制度。同时,虽然唐朝时期的文官考课制度正处于刚刚开始发展的阶段,却也为其后历朝历代专制历史时期建立更加成熟完备的文官考课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朝文官考课时的方式唐朝时期,在对中央官员的考课方面有两种方式,一种方法是通过朝廷的各部门的考官将考状传递给其上属长官,然后由每个部门长官确定考第等级。而对于身居高位的官员或是皇室亲族的考课,由皇帝亲自考核。对中央文官的第二种考课方式,则是由中央各部门上级长官进行考课。据《唐六典》卷二《尚书吏部》记载:“其亲王及中书、门下与京官三品以上、外官五大都督,并以功过状奏,听裁。”不同于中央官员身在京中,唐朝许多对于刺史级别官员常年身在异乡任职,他们的考课运行方式也与京官不同,主要是根据刺史平时的善恶事迹以此来决定他们的官阶。为解决这个问题,开元二十七年时,唐太宗首次设置十道采访使,专门用来考察地方官员的功过政绩,以此进行考课。
唐朝前期,中央政府对各地官员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对于偏远地区的官员也多为忽视,即便如此,对于州县官员的考课依然要进行。地方官员的考课先由当地刺史主持。最终由州刺史进行州和县官员考第的宣布,被考官员将需要赶赴州和县聆听宣读考状,而在晚唐时期采取在本县进行考第宣读的方式。等待州考完成后,朝集使需要将考解提交给吏部,这时,省校考便正式开始。唐朝统治者在管理官员的问题上,相信唯有“得其人”才能实现“治理之本”,这也就使得唐朝中央更加重视文官考课制度的运行。唐朝文官的考核制度在内容和方式上皆有具体标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唐王朝中央政府机构的高效运转,也更好的对官吏的行为起到了监管的作用,保障了在一定时期内国家的繁荣和昌盛。
虽然唐朝曾盛极一时,但是在唐后期和唐末期中央政府在文官考课制度的运行在客观上不尽如人意,唐王朝的衰败与其有着一定的关系。唐代后期,考课制度运行上并不流畅,京官的考课等第与他的官阶密切相关官阶越高则等第也就越高,这样就使考课制度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无法起到任何的作用,导致了唐代后期考课制度的运行愈来愈失准则的状况。 结语 唐朝对官员的考课制度,既总结了前人的经验也有为适应当时社会环境完成的创新,其创新的文官考课制度体系,为后代继承运用并加以发展。因此,唐代文官考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刚开始,颜晓晨还很担心该如何面对程致远,可很快,她就发现压根儿不存在“面对”这个问题,因为她的职位和程致远的级别相差太远,他们中间还隔着Associate,SeniorAssociate,VicePresident,SeniorVicePresident,ManagingDirector(3),她根本没有机会和程致远直接打交道。她的上司是SeniorVP李徵,就是三个面试官中坚持要留下她的那个面试官。——《半暖时光》
清代共进行了112次科举考试,通过考试的人数为26846人,平均每年约100人。嘉庆道光之后,清代人口为4000万,一年进士100人;光绪九年,共有16000人参加了联考,308人通过了考试,比目前的高考难度大得多。
在过去两百年的科举考试中,确实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
第一个是关于台湾的政策和福利。乾隆皇帝在位期间,规定每十个人必须选一个人参加考试。这是一项巨大的优惠政策,因为在许多省、州和县,有时有数百人参加考试,但失败也很常见。然而,只要台湾省的推荐人数超过10人,就会有人获胜。这种政策支持并不小。
科举考试中最难的一定是“联中三元”,这是省级农村考试的第一名,叫结元。明代唐伯虎是江南乡试第一名,故又称唐解元。其次,我们将在明年的礼仪部试镜中获得第一名,名为汇源(听起来像VIP)。最终,他将在宫试中获得第一名,并被称为状元。
在清朝的科举考试中,只有两个人连续赢了三元钱。其中一人必须了解袁和慧远。然而,在宫试中,测试并不令人满意,但它也跻身前十名。乾隆看了他的文章后,可能会说他当时心情很好,“这个人已经连续赢了两块钱,所以我会让他连续赢三块钱!”因此,这个人成了一个连续拿着三块钱的学者。当然,这位冠军也会特别感谢乾隆在未来的公职生涯中的“伟大风度”。乾隆这样做也可能与他想利用一切美好事物的性格有关。
清朝入关后,顺治王朝的孙承恩是第一位冠军。当时,宫试结束后,主考人把十张优秀的试卷送给顺治皇帝,请他排名第一、第二、第三。顺治非常喜欢孙承恩的文章,所以他准备把他列为状元。顺治正要发布诏书时,突然想到了另一个人,孙杨,他在前一个时期被派去守卫一个非法官员。顺治想知道孙承恩和孙杨是不是同一家人。如果他们是同一个家族的犯罪官员,他很难成为状元。顺治命大儒王立即查明。王不敢怠慢,立即骑马前往孙家。王把这件事告诉了孙承恩,然后又明暗暗地向他暗示,请他想好了再回答。原来的说法是“今天,陈元由这句话决定”,这意味着你的未来取决于你现在说什么。如果你说得好,你会成功的。如果你说得不好,你这一代人就会完蛋。
孙承恩也沉思了很久,然后说:“孙杨和我是一家人。”。王叹了口气说:“你的话决定了你一生的命运。你可以仔细考虑。”。孙承恩说:“没关系,大会堂。你可以把真相告诉上帝。孙杨和我是一家人。”。王很抱歉。他觉得冠军孙承恩做不到。于是他骑马回到皇宫,告诉顺治这件事。
已经是第四次了,顺治还在等待王希来的烛光报告。王报告情况后,顺治皇帝犹豫了半天,终于决定让孙承恩当冠军,说:“这个人很忠厚,就是他!”
乾隆年间,有一位来自陕西的冠军叫王杰。最初的情况是,宫试后,主考人共同认定赵毅和王杰为最佳候选人。当它被送到朝廷让乾隆做出决定时,乾隆问道:“赵毅是哪里人?”考官回答,来自江南。然后他问:“王杰是哪里人?”考官回答说,陕西人。
乾隆听后说:“江南有很多顶尖学者,但陕西没有。这次让这个王杰来做吧。”。于是王杰成为了帝国冠军 这位王杰也是清朝唯一一位来自陕西的冠军。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江苏省顶尖学者最多,共49人,而陕西、河南等地只有一人。
光绪有一位顶尖学者王守鹏。他参加科举考试的那一年是慈禧60岁生日。当考官们看到他的名字有“长寿”的含义时,他们决定让他成为顶尖学者。
还有刘春林,光绪三十年清朝最后一位冠军。不幸的是,那一年发生了严重的干旱,他在春天的名字叫甘霖,所以他被选为冠军。
读完顶尖学者的故事,你可能会认为科举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选择顶尖学者有点滑稽吗?被选中的顶尖学者是否太幸运了?他们很幸运。这取决于运气?
事实上,他们不是。如果你想一想,这些人都是从乡试、联考和宫试中挑选出来的。谁能成为这些人中的冠军?事实上,其中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现场表现,因为在这个级别上,每个人都很强大,没有人比他更糟糕。
其次,宫试结束后,考官将从参加宫试的所有文章中选出最好的十篇,送到宫廷供皇帝查看。考官还将确定皇帝排名前三名的候选人。这相当于从所有学者中选出最好的三位供皇帝决定。从理论上讲,谁能成为前三名并不取决于文章。
总之,最终的真相是,我们能否赢得入学考试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努力,但我们能否赢得一等奖取决于命运。这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在一定程度上,努力工作是有用的,但要进一步改进是人力所不能及的。
尽你所能,追随别人的命运。
我进东莞嘉利集团时的面试官是李冠中先生,他与林卓正先生在同一个办公室办公,李生的职务应比林生低一点,但也是经理级别,林生的工作风格上文说过了,再说说李生,广州人,他当年给我的印象是,红光满面,很有精神,给人营养非常好的感觉,良好的身体状态与他喜欢跑步有关,他工作的最大特点是,地地道道的绅士风度,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什么突发紧急状况,他说话永远是商量的口吻,轻声细语,给人春风扑面的感觉,他也有实权,文件经他签字即可生效,他办事亦有很高的决断能力。我知他2012年转至嘉利行政部任高级经理,1993年至2012年说明他至少在嘉利集团工作了19年以上。有人说,上等人,有本事,没脾气,应该就是指他这一类人了,他会唱歌,《东方之珠》唱的很好,林生会拉小提琴,他俩是很好的搭档,登台演讲无需草稿,都是多才多艺之人。感谢当年的遇见,感谢李生将我从广州的人才市场招过去的,当然,也要感恩二哥为我当年找厂,给我提供了落脚与食宿的地方。
#科目二五次没过是什么感觉#
三年前我考驾照的时候,遇到一个师兄,严格意义上算是“同门师叔”吧,身材魁梧,练车的时候,头头是倒,教练不在,就他带着我和师姐一起练车,坐在副驾驶简直就是大神级别。可是,练车的时候,他可算车神,倒车入库,左飞右飞玩得之溜,过S弯也没有半分越矩,陡坡起步定点定的丝毫不差,按理说他会是我们学车当中第一个过得,100分绝对没问题。
可是,大叔心理素质太差了,以上考场,手就直哆嗦,紧张的不得了。教练说和我们一起考科二,是他第5次考试了,上考场前,教练单独给他做心理辅导,他义正言辞说:“这次绝对不会紧张了,一定会过的。”教练怕怕他肩膀,我们冲他微笑打气说:大叔,加油!
正当考试那天,教练为了让我们多熟悉一下考场,约好考官提前开门的时间,还为考官买好早饭送去,一路上,我看着大叔默不作声,手里拿着一瓶怡宝的冰水,一会儿一口,一会儿一口,就是不和我们说一句话。半途中,教练因为和我们聊天聊得太开心,驶过桥面,大声惊讶道:“哦豁,刚才我好像撞死了一只鸟,它飞得太快了,直往我车上撞,你们看到没?”
大叔一听“哦豁”两个字,额头的大汗开始一颗颗往下滴,手里的冰水不停地往嘴里到,我们一路上都在谈,考场上的事儿,教练反复叮嘱哪个点位一定要注意,只要前面过了,后面定点停车的那10分不要就不要,90分就过了,不要去死撑100分。
大叔到了考试点,一下车离我们特别远,还很气愤地说:“考试前,不要和我说话,不能说考不过,不能说什么死了,不能说哦豁,我忌讳这个。”
话音刚落,不到一会儿,考官开始点名排车号,大叔被排在了第一辆车第一个。等我考试考完出来,看到大叔一脸惆怅,瞪着教练:“今天出师不利都怪你,不是撞死鸟,就说哦豁,现在哦豁了嘛,我考了两次又没过。”
教练无语道:“你在想啥子,第一轮你开得很好,开完了没安全带,第二轮,你非要去考纠结那定点停车的10分,这哈安逸了哇,0分,你说你在想啥?还怪我?”一边听着教练数落到,一边又想笑,又为大叔感到遗憾,拳头一挥,回去继续教补考费吧!
董明珠面试新人时,放了5把椅子在办公室:
第一把椅子标着4k,第二把椅子标着10k,第三把则是20k,第四把标着50k,第五把是100k。每一把椅子,都对应着一个等级的工资。很多人可能会感到疑惑:董明珠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
其实,我觉得这是在考验求职者的心理素质,不信的话你看我下面的分析有没有道理。
第一、每个人对自我都有一个认知,知道自己大概是几斤几两。求职者如果进来就坐在第一把椅子上,说明他对自己没有信心,觉得自己的工资只能拿四千。
第二、要是求职者进来后直接坐在第三把、第四把甚至第五把椅子上,说明这个人对自己的才干很有信心。这个时候,面试官就可以根据座位上的数字,对求职者进行相应的面试考核,如果求职者能通过面试,说明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如果面试过不了关,说明求职者好高骛远。
你们觉得有没有道理呢?
鲁豫问吴镇宇:“你在你们班上,演技算不算是最好的?”
吴镇宇说:“我只能排中间。”
鲁豫问:“那么谁排第一名呢?”
吴镇宇回复到:“当然是周星驰和梁朝伟。”
TVB第11期艺员训练班,向来被网民封为“史上”最强。
因为这个班,出了3个影帝级别的人物,周星驰、梁朝伟、吴镇宇。
炸裂的演技,让人不得不服!单是金马奖和金像奖,这三个人就捧回了19个!在娱乐圈地位极高!
说起来很有意思,在这三个人中,本来无意踏入演艺圈的梁朝伟,成名最早。
被认为是天才的周星驰,竟然是走后门进去的。
而被称为“戏疯子”,对每个细节都要抠到极致的吴镇宇,竟然跑了十多年龙套,最后听了大师的话改名后,才大红大紫的……
吴镇宇和周星驰的出生,都十分贫寒,却都有成为演员的想法。
彼时,TVB招募艺员,周星驰自知身高没有优势,就早早攒了一些钱,买了双增高鞋,穿着去面试。
临走前,他还带上好友梁朝伟陪着一块儿去。
结果,周星驰没有被选上,反倒是陪他去面试的梁朝伟被选上了,周星驰有些心灰意冷。
后来,周星驰不甘心,又考了两次,最终在邻居的帮助下,进入TVB学习。
吴镇宇,也好不到哪里去。
当年,他考了三次TVB,都落选了。
面试官拒绝吴镇宇的理由,各式各样:
“台词念得不够好、演得不行、斗鸡眼。”
接二连三的打击,让吴镇宇心灰意冷。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跑到山上的庙里,进行了短期修行。
期间,他受到一个陌生人的鼓舞,身上的袈裟也没换下,就走进了TVB的考场。
主考官看到吴镇宇这身装扮感到很奇怪,便问了他一个问题:
“做和尚和当演员有什么关系。”
吴镇宇回了句:
“都要放下自己。”
没想到,这个回答竟让吴镇宇被录取了!
从此,吴镇宇、周星驰、梁朝伟,便成了同学。
虽是同学,成名的速度却天差地别。
梁朝伟很有天赋,一毕业,就出演了《边城浪子》,打出了名气。
后来,他又凭借《鹿鼎记》的“韦小宝”一角大红大紫。
周星驰和吴镇宇,可就没这么幸运了。
两人毕业之后,一直在跑龙套,有时连句台词都没有。
两人在《射雕英雄传》里演杂兵,没出场几分钟,就领了盒饭。
在《再见十九岁》里,他俩又一起给同学梁朝伟做绿叶,十分心酸。
然而,就算演的都是这样的小角色,吴镇宇对待演戏的态度还是很认真。
即便是演一个死尸,他都要死抠细节,表情、动作、姿势,达到完美。
所以,吴镇宇也得了一个外号“戏疯子”。
只是,又过了好几年,“戏疯子”还是没火。
更扎心的是,和他一起演《盖世豪侠》的周星驰,演了《赌圣》后,就此红遍大江南北。
可惜可叹,当周星驰从星仔蜕变成了星爷,吴镇宇还在演一些可有可无的角色。
后来,曾经在《再见十九岁》中,当梁朝伟的绿叶的他,又在周星驰的执导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给他做配角。
到了这里,吴镇宇终于陷入了纠结:
为什么和他同时进入TVB的同学,一个成了影帝,一个成了导演,他就是不火!
直到有一天,一个朋友告诉吴镇宇:
“知道么?你演技出众却不红,其实就是名字吴志强取得不好,去改个名字吧,一定能红。”
吴镇宇没成名前,就叫吴志强。
彼时,他一听这说法,虽然不尽信,却也已别无他法,于是便去找了大师。
等吴镇宇一到,大师就建议他改名为“吴镇宇”。大师解释:
“你看那些叫做陶大宇、张宇的人都红了,你得镇住他们才行,所以叫吴镇宇。”
吴镇宇将信将疑,决定试试看。
没想到,吴镇宇这一改,不得了了!
不久后,吴镇宇出演了《枪火》中的阿来,不仅火得一塌糊涂,还打败了领先他十多年的同学梁朝伟,夺下金马影帝的宝座!
一天,红了之后的吴镇宇,遇到混了十多年,还没混出什么名头的老同学欧阳震华。
吴镇宇好为人师的劲儿一下子就上来了,他对当时还叫欧阳耀泉的欧阳震华说:
“老同学,听我一句劝,去改名字吧!”
“别看我现在火了,如果当初没改名字,说不定也还在跑龙套呢!”
紧接着,吴镇宇就将改名字的事,告诉了欧阳震华。
欧阳震华一听,也半信半疑地去找了大师。
结果,大师告诉欧阳震华:
“现在红的人都是刘德华、黄日华、江华这些名字带有华的人,你就要取个名字震住他们的名气!”
“就叫欧阳震华,雨字头的震!”
就这样,欧阳震华把名字从欧阳耀泉改成了欧阳震华。
没想到,这一改,欧阳震华也火了。
他主演的电视剧《壹号皇庭》、《醉打金枝》、《法政先锋》,火遍大江南北。
欧阳震华,自然也火得一塌糊涂。
不得不说,TVB第11期艺员训练班,真是人才辈出啊。
@小小美的异想世界 :其实,TVB第11期艺员训练班成员成名路可以感知到:
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能到达金字塔顶端,一种是大象,另一种是蜗牛。
走得快,固然是幸运的。走得慢,也不要放弃。能坚持,就有希望。#我要上微头条#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