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6岁的荷兰画家杰克飘洋过海来到中国浙江,终于找到了他从未谋面的亲人,而寻亲的方式更是让人意想不到。
这位荷兰画家杰克,有个中文名叫吴日光。5月9日那天,他在吴家老宅见到了同父异母的弟弟吴若民和妹妹吴孟娇,虽然是第一次见面,虽然是晚了70年,但血浓于水,一见面,三个人都喜极而泣,妹妹含着激动的泪说,大哥长得太像爸爸了!
尽管两国的语言不同,无法正常沟通,但他们只要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似乎能听得懂对方的话语。参观完老宅,杰克也入乡随俗,去山上给已故的父亲吴成彬点了一炷香。父亲若得知三兄妹已团圆,一定会含笑九泉。
70年失联的亲人是如何找到的呢?这可要感谢一张81年前的保单。
他们的父亲吴成彬生于1905年,因时局动荡,在1934年和几个乡亲一起前往荷兰谋生。几番周折之后,吴成彬总算找到了稳定的工作,还邂逅了一个美丽的荷兰姑娘,伊丽莎白。
不久,两个互生爱慕之情的青年男女便喜结连理。1942年有了爱情的结晶杰克。
然而好景不长,有了孩子之后,由于两国人的生活习惯、育儿观念完全不同,小两口不是争吵,就是冷战,日子过得一地鸡毛。
最终感情破裂,两人还是在1947年离了婚分道扬镳,那年的杰克只有5岁。
自此,伊丽莎白带着杰克留在了荷兰,而吴成彬则带着三口之家的照片,孑然一身回了国。这一别就是几十年,不曾再有半点联系。
吴成彬回国后又娶了新的妻子,不久就有了吴若民和吴孟娇这一对儿女。然而,吴成彬可能是一生过于奔波劳碌,60多岁便早早地撒手人寰。
时光荏苒,到了2016年,吴若民和吴孟娇整理父亲遗物的时候,意外发现一张父亲遗留的81年前的保单,而这张保单不是父亲自己,而是为伊丽莎白所买,购买日期是1937年,价值为150荷兰盾。
这让两兄妹想起了父亲生前经常念叨的一个荷兰女人和一个混血孩子,自从第一段婚姻告败后,一直得不到对方的消息。他们知道,其实父亲心里还是在惦记着母子俩。
吴家兄妹为了圆亡父的一个心愿,打算寻找他们荷兰的哥哥,可是70多年前的事,都是纸质资料存档,查起来哪有那么容易!又不是像现在有互联网,只要有录入,几秒就能查到。
线索就从这份保单开始。他们找到当地的侨联华侨办事处,拿出所有资料和线索,请求帮忙寻亲。工作人员立即写信向相关负责人陈龙先生求助。
陈龙先生收到信件后,利用那张保单迅速开始寻找。他通过各种渠道,预约到保单上所在的保险公司ASR经理,经理也表示非常理解和感动,并保证尽全力配合寻亲。
然而,受益人伊丽莎白搬家后并没有申报过地址变动,所以想在保险公司的资料库快速查到结果几乎不可能。
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却又为你打开了另一扇窗。就在寻找陷入瓶颈之际,他们想到了媒体。通过检索他们很快发现,荷兰公共广播公司电视一台就有一档寻亲栏目播出,叫《长期失散的家庭》。
电视台栏目组了解了情况后,立即接受求助,迅速播出节目。更巧的是杰克刚好收看了这一期的节目。他也一直在思念自己的父亲,于是马上联系了电视台并接受寻亲安排。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白发苍苍的杰克来到了青田。在侨联华侨办事处,他看到了父亲年轻时英俊的老照片,瞬间感觉弥补了心中一直以来的空缺。
因为当年伊丽莎白离婚后一度心情抑郁,把所有关于吴成彬的照片全部撕毁。现在杰克明白,原来父亲也一直没有忘记自己,不禁鼻子一酸,泪眼模糊。
看完照片,杰克迫不及待地赶往仁庄镇雅林村与弟弟妹妹相见。
尽管从未生活在一起,尽管他们共同的父亲已不在人世,就算天各一方也要千里相聚,真的是血浓于水,永远割不断的是亲情!
作者:简单的鱼儿
编辑:保景匀
参考资料:
浙江新闻《76岁荷兰老人飘洋过海来青田认亲,到底咋回事?》2018年5月16日
浙江卫视《跨国寻亲:81岁的一张保单 让荷兰老人找到亲人》2018年5月31日
荷兰联合时报《荷兰青田同乡会举办2019年元宵敬老晚会》2019年2月21日
#头条创作挑战赛##人物#
2016年5月,浙江台州前礁村,村民杨某正在指挥施工人员挖地基,准备建一栋新房。突然,一具血红色棺材,从泥巴里露了出来。众人吓得魂飞魄散!杨某也被吓得冷汗直流,赶紧打电话给相关部门。
第二天一大早,一支考古队匆匆赶来,对现场进行了勘探,初步确定这里应该是一座宋代古墓。于是,考古队加紧对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不一会儿,考古现场便吸引了众多村民围观。
考古队先对现场进行清理。不料,在清理过程中,竟然又发现了一具残破不堪的棺椁!考古队员预感,这座墓葬应该是一座夫妻合葬墓。
果不其然,在轻轻揭开破烂的棺盖后,映入大家眼帘的是一具腐朽了一大半的女尸。女尸周围的随葬品,早已没了踪影,看样子盗墓贼早就光顾过了。
看到这样的景象,专家们一阵叹息。就在这时,一旁的考古队员惊呼起来,“这里有块墓志铭!” 专家们赶紧围了过去,仔细研究起这块四四方方的墓志铭来。
原来,女墓主叫做李氏,在南宋庆元年间(1195年)去世。从墓志铭内容来看,墓志上的铭文,是由她的丈夫亲自为她写的,落款是赵伯澐。
然而,这个赵伯澐是什么身份,墓志铭上却只字未提。专家们不禁困惑起来,难道这只是一座南宋时期的普通墓葬吗?
这时,专家们把目光转向了施工人员发现的那具血红色棺椁,希望能从中找到线索。于是,专家命令考古队员将棺椁抬出来。
正当众人合力起吊棺椁的时候,一名男子突然出现在考古现场,气冲冲地跑过来吼道,“好大的胆子!你们竟敢挖我的祖坟!”
考古队还以为他是来闹事的,也没搭理他。
没想到,过了一阵儿,男子跑回家中,抱来了一沓泛黄的族谱。专家们惊得目瞪口呆,赶紧翻了翻族谱。经过仔细确认,原来考古队正在挖掘的,的确是男子家的祖坟。
根据族谱记载,男墓主赵伯澐,竟然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第七代世孙!这也让考古专家们大吃一惊!原来这个赵伯澐竟然来自皇室!而据男子说,自己名叫赵文喜,是赵匡胤的第三十代孙。
赵文喜也是得理不饶人,哭天抢地地喊道,“哎呀,自家的祖坟被挖了,可是要被戳脊梁骨的!这可咋办啊!”围观的村民们,也在议论纷纷。考古队只好暂停挖掘。
自觉理亏的考古专家,开始对赵文喜做起思想工作来。一位专家说道,“你看,这都已经挖了,如果不继续挖完,那不是留着给盗墓贼吗?”
另一位专家接着说,“要知道,你家的祖坟是一座宋代古墓,按《文物保护法》,古墓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属于国家,国家有权委托相关部门,进行保护性挖掘。如果公民妨碍国家的文物保护工作,那可是违法的”。
赵文喜一听,这又是盗墓贼,又是法律的,只好泄了气,不再与专家争论。看着赵文喜态度软了下来,考古队就继续挖掘起来。赵文喜只好站在一旁,眼睁睁地看着自家祖坟被随意挖掘,真是有苦说不出。
不一会儿,男墓主的血红色棺椁,被抬了出来。考虑到现场人多嘈杂,考古队决定把棺椁运到考古实验室,再开棺。
可没想到的是,实验室的专家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把棺盖打开,只觉棺盖被一股吸力紧紧吸住了。众人还以为是有不干净的东西在作怪,胆儿小的几位专家吓得后退了几步。
这时,一位见多识广的专家,低下头透过棺缝往里望了望,才发现棺盖是被丝织品缠住了。于是,众人只能一点一点地将丝织品与棺盖分离。当棺盖被成功打开的那一刻,棺内琳琅满目的陪葬品,让专家们都激动万分。
为了防止丝织品氧化,专家们抓紧提取文物。将最上面的丝织品提取完毕后,一具被丝绸服饰层层包裹的男尸,显露了出来。男尸的头骨和尸身已完全分离,男尸身上的一枚玉璧和一枚水晶,格外耀眼。
经过仔细研究,专家惊奇地发现,这枚玉璧并不是南宋时期的,而是南唐开国皇帝用来祭天的物件,堪称国宝级文物,只是不知道为何会出现在赵伯澐墓中。
接着,专家继续清理其它文物。而在专家清理文物期间,赵文喜还是觉得气不过,又追到考古实验室,想要回一些宝贝。可是,专家根本没空理他。最后,赵文喜只好骂骂咧咧地回去了。
据统计,在赵伯澐墓中,一共发现了66件文物,最珍贵的除了那枚玉璧,还有数目众多的丝织品。这些丝织品经专家复原后,珍藏在中国丝绸服饰展厅。其中,交领莲花纹亮地纱袍,以及对襟双蝶穿枝菊花纹领衫,在亮相G20峰会期间,惊艳全场,吸引了多国元首夫人驻足参观。
虽然赵文喜的祖坟被挖,他心里自然是十分气愤,但是,自己的祖先为国家留下了如此丰厚的文化遗产,也算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吧!
不过,按照风俗,祖坟对于一个家族确实很重要。相关部门根据文物保护需要,挖掘人家的祖坟,给人家造成了不小心理困扰,完全可以适当给予经济补偿,让人家多少也感到些心理安慰。@蒲公英史话
各位友友,您觉得呢?
【病人家属劫持医生被当场击毙?假的】近日,网上流传一段“武汉市第一医院患者家属持刀挟持医生,被当场击毙”的视频,引发关注。据武汉硚口区公安分局证实,网传视频中事件并非发生在武汉,而是2016年浙江湖州市中心医院反暴恐事件演习的视频。武汉市第一医院也已发声明就此事辟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