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为何《建议陈毅司令员一同率六纵西去》?隔靴搔痒、不值一提!
一九四七年八月六日粟裕《建议陈毅司令员一同率六纵西去》摘抄,“军委并华东局:
军委前后各电敬悉。当遵命迅速西去,惟因人事关系及指挥便利,故昨电建议职与陈军长一同西去较为适宜……”。
一、起因
1、华东野战军1947年七月分兵,分成三路。
(一)陈士榘、唐亮率领三纵、八纵最早脱离华东进入晋冀鲁豫系统,接受刘邓指挥。华野十纵配合陈唐兵团行动。
(二)叶飞、陶勇一纵、四纵兵发鲁西南。
(三)华野剩余纵队在陈粟率领下坚持山东内线作战。
2、四方出击皆不顺。
(一)陈粟内线临朐、南麻失利。
(二)叶飞、陶勇二纵险些折戟鲁西南,向东回山东腹地的道路被切断,不得已向北边的陈唐兵团靠拢。
(三)听从陈唐兵团指挥的十纵,不得不北渡黄河,回到出发地:渤海军区,因为仓促撤退,几千支前民工落入敌手。宋时轮是不是擅自撤兵,宋时轮与陈士榘有一段“公案”
3、晋冀鲁豫第十一纵队(王秉璋)纵队也在陈唐兵团、叶陶兵团活动区域。
4、中央军委最初考虑单单抽调粟裕一人西去组建西兵团,粟裕指挥华野一纵、三纵、四纵、八纵及晋冀鲁豫十一纵。刘邓指挥粟裕。
5、陈毅留山东指挥剩余的二纵、六纵、七纵、九纵、十纵。
二、粟裕推辞西兵团司令员的原因,作者以小人之心 度君子之腹:
1、陈毅、粟裕自黄桥战役中结成了生死之交,粟裕将最危险的守城任务留给自己,“派”陈毅率领主力外出歼敌;假若不是陈毅仅凭“三寸不烂之舌”使得电影《东进序曲》的“江洲二刘(李明阳、李长江)”未敢轻举妄动。假若二李稍有异动,粟裕坚守的“空城“必然不保……。
2、陈毅对于粟裕呵护有加,华中野战军兵败涟水,华东野战军失利于临朐、南麻,陈毅坚定地揽责:“粟裕、陈赓前程远大…..他日必会与彭(彭德怀)林(林彪)刘(刘伯承)比肩!”。
3、陈毅一般自己出题,粟裕做“文章”,在“大事”确定后,基本甩手掌柜,很少参与前敌指挥。放心让粟裕承担参谋长职责的战役指挥;反倒将“正牌儿”参谋长“外放”领兵作战。
4、在“啃节上”,陈毅:“粟副司令员的意见就是我的命令,你们(纵队司令员们)哪个敢不听招呼,我陈毅就要走马换将喽!”。
5、刘伯承元帅用伍豪的言语:“举轻若重“,而且事必躬亲,在战役安排上得个性、风格刘粟二人相同。纵观刘帅一生,很少有固定的副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