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辞”是个什么梗?
发现网络上一个很有意思的词——“碰辞”,什么意思呢?指的是碰到一点事情或者困难就想辞职,就有网友将其称之为碰辞。
还有一个同类词——“提辞气”,形容人每天都想辞职但又冷静下来的样子。
很多电视剧里演的,包括我原来的认知也是:初入职场的新人应该是充满激情、跃跃欲试,眼里看到活儿、心里装着活儿,抢着干活儿多学点为更快地成为精英骨干;而职场老人多被称为“老油条”,在职场混迹多年,褪去最初的激情和活力,更多的是能干就干、干不了不强求、绝不多干只求安稳度过退休前的日子;有的人肯定要说那还有中间力量呢?那就是尴尬的“提辞气”了……工作内容常年不变,没有新的挑战,没有晋升空间,没有发展可能,原本该有的斗志都被长期的无聊感消耗了,如果是这种状态基本也准备或已经向“老油条”靠拢了,当然如果情况恰恰相反,那就另当别论。

我所在的公司(1家央企)存在着一种怪象,不知道其他同性质企业如何,也许也是如此?
我们公司,emm……至少80%以上的岗位工作属于高强度,多数岗位待遇优厚,但个别岗位却是工作强度与工资薪酬明显不成正比,也导致了那个别岗位的人员流动频繁,以至于领导下了一个结论:现在的年轻人(大约95后—00后,刚应聘进公司)似乎都比较脆弱、不堪重负,家庭条件都不错,无需为经济担忧,轻易“碰辞”,所以为了避免岗位人员流失,要好生保护起来,尽可能安排轻松容易的工作;而上了年纪的老一辈(45岁左右及以上),年龄比领导大,有的甚至工龄比领导的年龄都要大,倚老卖老起来,谁也叫不动他们干工作,他们自己往往也力不从心,该干的干不动能推就推,嘴上还要叨叨着抱怨工作量大难干,事实上他们早已经在翘首以盼,等待退居二线的机会;只有28—40来岁左右年纪的最好使唤,再不好干的工作都要硬着头皮冲锋陷阵,他们上有老下有小,不仅在家是中流砥柱,在公司也是,虽然每天都在做同样的事情,完全没有挑战性,既学不到新技能,也得不到成长,但迫于现实,不敢说辞就辞,默默“提辞气”。

当然了,一个公司里面待着的岗位不同,追求的目标不同,自然也还是少不了有激情四射、干劲十足的员工,只是在我们公司真是为数不多……
#从今天起记录我的2023#
#浪漫生活的记录者#
小镇做题家真的是反义词吗?也许这就是努
力,本该有的样子。在海的另一边的一声枪
响。震惊世界的时候。在中国的网络上,也
传播着一个热词叫做小镇做题家。这个词之
所以火热,也伴随着一个名字,那就是易烊
千玺。
易烊千玺,出现在了国家话剧院面试公示
的名单中,但是在细心的网友的研究之下,
发现易烊千玺在那个时间段是无法出现在国
家话剧院进行面试的。要在网上报出一篇文
章。这篇文章里面就用了小真做题加这个名
词,用来讽刺那些出身不高,但时候只能通

过努力做题来改变自己梦想的人。
我想写这篇文章的人也许真的忽略了我们
的国情。我们在遥远的秦朝都已经在努力打
破出身的限制去创造更多的可能。在我国第
1次农民起义当中,一个著名的主角叫做陈
涉。就呼喊出了那句著名的话。帝王将相,
宁有种乎!
在我国隋朝。进入到科举制度。正是由于
科举制度的发明。创造了在社会上更多的流
动的可能。是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在不计较出
身不计较凝望的情况下,选拔出更多的人
才,而随着科举考试的发展,越来越多,出
身寒门的人参与到了国家治理当中。是从历
史当中来看待这个事情。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看这个事情。我们
不应该将小镇做题家视为一种贬义词。小镇
做题家应该是一个褒义词,,里面包含着学

习的真谛。本身就是一种刻意练习。真正的
学习只有怀有一种庖丁解牛的专注精神,才
能将一样东西学习好。而学习是万变不离其
宗,本身学习就是一种技巧,如果真的身家
练习学会合理利用学习。那么这个人将望而
不胜。
《在无限可能快速唤醒你的学习脑》这本
书当中说到。人类其实有好多都是在自我设
限。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人类无法通过学习
来得到的。只有你在努力的过学习当中去,
不断的突破和刻意练习自己的大脑,就一定
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说小珍做提交
真的不应该成为某些人去讽刺那些出身一般
而又努力刻苦学习的人。
而这本书中,通过介绍faster学习方法。
来更快的学习。faster是以下6个英
文单词的首字母。即忘记、行动、状态、教

授、开始、复习。利用这6个方法,就能学
会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正所谓预先做其
事,必先利其器,有了好的学习的方法,才
是你学会学习的一个开始。
不管怎么样学会学习是不可耻的,可耻的
是那些拿不能正确看待会学习的人,还会比
自己更加努力。也许可能有的人先天条件并
不是很优秀。也许有的人家庭没有那么多的
资源可以利用。是这一切都不是你自卑的理
由,因为你有一颗和别人一样的大脑,只有
不断的去突破自我,不断的去打破自我设
限,才能去追求自己更光明的未来,哪怕这个世界本来就不公平。
@心的鲸落在心理学中探究自己。
#什么是小镇做题家##易烊千玺#
#打卡挑战局#
经常听到说:"哎呀,真羡慕你们,人事工作就是轻松,喝喝茶,看看手机,balabalabala……"这样的言论。

开始的时候还回两句:"哪啊,也好累的,大量的面试,背锅,追责,夹心气,有时候忙的都不沾座。"
对方说:"啧啧啧……"不明说但不认同的样子。
再后来,再听到就顺着说:"嗯嗯,就是。"
其实我自己刚工作(不是人事)的时候也常有类似的想法,总觉得这个工作看着好好,那个工作看着又赚钱又轻松。
直到有次出外勤打车,和司机师傅聊,无意说到了感觉自己每天好累,公司的人事行政啊,财务啊,看着好轻松。
师傅看了我一眼,笑着说:"才毕业上班吧?小姑娘,呵呵呵。"不是那种讽刺的呵呵,就是很宽容慈祥的呵呵呵。
我瞬间警醒了,什么意思?我说了什么傻话吗?
后来和师傅也没就这个话题再聊。
匆匆相逢,大概率这一生不再遇见,但我记到了现在。
从那以后,我琢磨了一段时间,终于明白了,百行百业,这世间没有哪个工作是容易的。

我轻易只能看到别人的表面,我听不到他/她们人后的哭声。
没有一个打工人是容易的,生而为人不易,活在世间更难,生活是一个沉重的词。
打工人们,大家共勉[点亮平安灯]
向英雄致敬!不过,那时大学生毕业都是统一计划分配派遣,文字叙述中的“应聘”一词,是否准确?
论史述纪1956年的一天,当时中南矿冶学院的一位学生突然被两名穿着军装、没有军衔的神秘军人给带走,三人在办公室秘密商议了很长一段时间后,这位学生签署了一份文件后,三人便犹如人间蒸发一般,直到八年后,他才回到了家人身边。这个学生名叫王明健,是当时中南矿冶学院的一位应届毕业生,每年到了毕业季,大学生各奔东西为生活奔波,而王明健也一样,不过,正当他要进入社会之际,突然有两名神秘军人来到了中南矿冶学院找他。




【面试高端词】
1、……优先满足,……优先保障,……优先安排。
例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就要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源条件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2、出实招,下实功,见实效。
例句:针对重点领域,典型区域,关键群体的特点精准发力,出实招,下实功,见实效。
3、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
例句: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使创新创业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4、多元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
例句:坚持质量效率并重,引导创新创业多元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5、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和组织化.
例句:全面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6、最大公约数
例句:改革创新,开放开发,要找出最大公约数;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也要找出最大公约数。将此概念运用到经济社会领域,体现的是一种融会贯通的政治智慧。
【面试金句】“躺平”心态和现象话题:
“躺平”一词近来在互联网中流行,一些年轻人用这个词来描述自己的处境和心态。这个词相当生动,也有着多重含义。在具体事情应对上,它是某种无力感的表达,说的是对外界影响无所谓的感觉;在抽象人生态度上,则有一种想开了、看透了、与世无争的意味。“躺平”是一种低欲望状态下获得某种舒适感的表述,同时也有对于社会竞争的无奈。它既有某种自嘲的意味,也有某些微末的小满足。
一个温饱相对得到满足、年轻人感觉上升通道尚不充足的社会中就容易出现“躺平”。能“躺平”,也是衣食无忧的结果,能够通过相对简单和时间较少的工作获得基本温饱,而向上奋斗则觉得收益不确定。

有“躺平”心态的年轻人往往是社会关注的盲区。他们不是光鲜亮丽的职场精英或演艺明星,也不是靠一招鲜就能崭露头角的技术人员,而是平平常常的年轻人。想“躺平”其实就是希望有某种现世安稳,某种回避奋斗和竞争的安于当下。“躺平”就是觉得奋斗实现更大目标未必可期,因此不想去努力,但希望避免下滑,能够平平安安过生活。当然,这也并不是完全舒适的,“躺平”对于成功有着矛盾的态度,一面觉得自己已经能够平和看待,云淡风轻,但另一面还是有某种微妙难言的不平或嘲讽态度。这也是回避社会压力和生活挑战的某种方式。
这样的想法在一个必然会有相当多竞争的社会里,有其可以理解的一面。并不是所有年轻人都愿意承受努力奋斗的艰辛。然而,对于个人来说,这样的人生态度毕竟比较消极。它会消磨人的斗志,折损人的精神,让人把普普通通的平常过成浑浑噩噩的平庸,当然也就难谈有更多的自我实现。从社会层面看,“躺平”难以给社会更多的正面力量。“躺平”者往往把自己的庸常归因于社会,这未必是完全合理的态度。当然奋斗确实是不容易的,但现在社会提供的平台和给予的机会,是前几代所难以比拟的。努力确实可能收获不如预期,但一点一滴的努力也会化为正面的积累。

社会当然应该提供更多渠道和路径,让普通年轻人能够获得更多上升可能,让他们的努力得到更多回报……
在头条看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说是大学生到某电子厂应聘,人事给了一张试卷让他做,没5分钟做完了,大学生感觉有点浪费了自已的智商。
最有意思的是网友们的评论,网友们有认为这是一个套路,也有发现,堂堂大学生,26个字母都有写错的。
网友一说:说明一个道理,你的知识在书面上,你拥有不知道招聘放怎么整你,简简单单招聘词,却满满套路。
钱没挣到却都是坑,我也是大学生刚从坑里出来。
网友二说:小写字母都有错的,还大学生。
网友三说:最后发现干的活,更浪费智商。
网友四说:100分是不会录取的,因为有思想不好使唤。
去电子厂面试过一次,笔试满分,没被录取。

网友五说:说明干的活只需要这个水平的智商就行。
看到这些评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其实说白了,现在很多大学生,只是拥有一个大学文凭的而已,有真材实料的不多。
而会设置这样的考题,工厂的这个岗位就需要这样的文化水平,或者说这张考题,就是有一张过滤网。
文化水平太高,工厂不喜欢,文化水平太次,工厂也不需要。
不得不说,在HR太厉害了!
对此,你们怎么看呢?
最近我听说了小镇做题家这个词,然后了解了#易烊千玺# 考编的这件事,刚开始我也好,认为只是考个编而已,我也觉得没什么,直到我看到有一个素人,他为了去考这个岗位,来到别的省份,拖着自己的行李,盖着发黄的被单,结果发现这其实是早就内定好的萝卜坑,其实是已经内定好的,甚至发现其中,一个人甚至都没有去线下面试,也就是说连一个流程都不愿意去,大家更多的其实质疑的是,他们到底有没有去进行面试?就是发现剩下的他们三个人都没有回应,而且已经几天了,所以我就认为这件事可能没那么简单,可能就是默认他们并没有去面试,而且作为一个即将要去考编的人来说,真的让我觉得,普通人的力量好渺小啊,也不只是,仅仅因为这一件事吧,其实还存在着其他的特权现象,但这次也是一个很好的揭露问题,而且中国新闻周刊作为一个大众的人民的报刊,去公园的房子,这也产生了严重的问题,值得令人深思,所以这里面产生的问题真的很大,希望国家能够对编制,剧院以及新媒体进行整改。#小镇做题家#

生活中有这样的一类人,也是挺让人蛮无语的。
你正儿八经、有理有据吐槽一部电视剧,他们说你“尬黑”,拉黑你了,营销号,蹭热度。
好吧,我尬黑,我是黑粉,我营销号,我蹭热度。
你转头去写了自己的故事,说高考语文考了139分,他们说你假的,你吹牛皮,你撒谎,你立人设,小心崩塌。
敢不敢去查一查,2008年我的高考成绩,如果是真的,你公开道歉赔偿吗?
唉,我就是个普通人,又不是明星公众人物,立啥人设?立给你看?
还说,高考语文139分很容易的,什么你七大姑八大姨家的儿子也是130多分……呃,好的,我知道了,你家亲戚牛掰,成了吧?说这话的人,简直就是没有参加过高考,也不知道高考139分意味着什么。算了,这类人,等到他子女中招或高考时,被现实抽两巴掌就长记性了。你说再多,他们也不服气。

又说,高考语文139分咋了,不照样读了个专科,呵呵。
呵呵?你读个本科就那么优秀,这也能成为你辉煌的存在了?
你说你大学毕业7年,考上了招教,面试全市第一。
正常人的反应是你真的好努力,好优秀啊;非正常人的反应是:你哪儿的人?考的哪儿的招教?应该数据可查吧。咋那么容易啊,我也想去考。
啊,呸!我即使告诉你,你考得上吗?承认别人优秀,就那么难吗?非要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有这个必要吗?
你说你写篇文字,99%的人都看懂了,就那一个说,“这写的啥啊?逻辑不通,胡编乱造”请问,你的人生,你的字典里就会这俩四字词语吗?能不能换点儿新鲜的?
看不懂,你骄傲啊?看不懂就不看呗,就跟上赶着求着你看似的。世界名著多了去了,不会因为你看懂看不懂,影响名著的历史价值和地位。

当然了,我写的也不是名著,我写的是家长里短。
你说你吐槽个人和事儿,有人就说:看到了你内心的阴暗和人性的扭曲,你这种人太可怕了,我一定要远离。
啥?一篇文章只是一个人当时的想法和看法,随着时间的流转,人都是会变的。要不要根据一篇文字就对一个人下结论,进行污蔑诽谤?再说,人都是多面性的,也是个多面体,只有单细胞生物,才认为人只是人。
再说,你了解我吗?我认识你吗?你谁啊?你和我吃过饭、喝过酒?还是同过床、睡过觉?现实中咱俩有接触吗?既然没有,请慎言。
曾经有一篇文章,我说我忘记给爸妈买社保了。
评论区出现了这样一条评论,买社保这事儿很邪门,你买了反而用不到,你不买了,反而……
这话对吗?当然对,可这话当讲吗?不当讲。讲出来让人咋看咋别扭,就跟恶意诅咒似的。
因此,因为一篇评论,删掉了一篇文,关键是这条评论还被很多人点赞,看的人很窝心。
大家都是靠着一根网线,看到了彼此,如果觉得,我让你不爽了,大可划过去,或者把我拉黑,没必要非要说一些让人添堵的话;如果非要说,请说美言,让人舒服的话,做不到请沉默。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