涧村拾零
涧村,是隶属东观镇政府辖区内一个中等稍下的村庄,由东涧村、永和堡、西涧村三个自然村结合而成。现在籍人数1100多人,地处东观镇最南端,昌源河北岸,与梁村、元台沟隔河相望。
涧村虽然规模不大,故事却不少。
河阳坡在西涧村的东门外半里地之处,自西向东由低到高,上坡南望,有东涧村和西堡等。
据老话讲,河阳坡原名叫“黄羊坡”,从宋代开始演绎,“黄羊坡”口口相传,以近音字相误,故而成为现在的“河阳坡”。
俗传宋代名将杨六郎行兵至此,迷失道路,忽有一黄羊在坡上出现,引杨帅寻路,遂解迷途。杨将军而后随口得名“黄羊坡”。坡上向南便是现在人们所说的“西堡”。杨家因在此地受益,故觉得是块风水宝地,在此地构筑西堡,作为杨家军的养马场之用。后来人们还在西堡上寻找杨家踪迹,据说还有人发现穆桂英使用过的宝剑,权当笑谈。
由此看来,涧村曾是一个战略要地,可屯兵,可进退。
歇马殿在西涧村原村址的中心,坐北向南,落于高两米的台基上,与南端的戏台相对。右侧建有配用房,左侧临街是石头坡,配用房几经改造,已经荡然无存,所幸歇马殿虽岌岌可危,仍然存在,还能唤起人们的思维,诉说昔日的风采。
还有一庙宇,在歇马殿的西南方位,那是我记忆中最完整的庙宇。整个寺庙坐南向北。孩提时代常在那儿玩耍,也上过寺庙中的钟鼓楼,也见过大殿内金脸蓝袍的尊神供像。此庙于文革后改作他用,后随着村民建房改造,庙址变成民居了。
歇马殿在历史的变更中,其作用不仅仅是传经文,后来就改作信使官员们换马歇脚的地方了,因此常常建有娱乐场所,戏台也就应运而生了,涧村在过去也算一条比较重要的交通要道了。
1938年初,日寇已经侵占了山西的大部分土地,祁县也遭到了日寇铁蹄的蹂躏。奋起反抗、驱逐日寇就成了中国人民的首要职责,于是在各地以各种方式与日寇进行着斗争。涧村,尤其是东涧村,因为紧靠九沟,可进可退,凭借便利的地理位置,也进行着秘密的斗争。
我十一二岁的时候,常常听外公讲述他们开展地下斗争的故事。
我外公王巨豪,是当时的一任村长,他经常与一个叫冯太生的人接触,现在想起来冯太生应该是我党的地下工作者。外公接受党的指示,汇报日寇的行动轨迹。他们有一个秘密的联络点,就在东涧村的一个堡垒户家里。这户人家紧靠九沟的饮牛沟边缘,发现敌情,极易疏散。
有一天晚上,他们几个正在这家秘密开会,不知怎么就走漏了风声,当时的乡里(现在的南团柏村)来了一帮人,说是八路军的冯太生来到这里了,要抓走冯太生。可是想抓走哪有那么容易,外公他们开会也在外面布置有岗哨,岗哨发现后马上报告,这时候走是来不及了,他们便把冯太生藏到柜子后面的密洞中,再把柜子挪回原处。假装等待闲谈,等乡里的人进门询问后,几个人七嘴八舌地说,冯太生原来说要过来,现在还没有到。就这样有惊无险,成功骗走了乡里的人。
外公后来告诉我,几个开会的人中,有个人小名叫肉肉,姓杜,后来参加革命牺牲了。几年前我在祁县烈士陵园纪念碑上也找到了他的名字。
当时的斗争环境非常复杂,涧村往南的梁村、元台沟等村紧靠南部大山,是党领导的八路军的活动区域。北部的南团柏和东观却有日伪军驻扎。所以涧村就成了南山八路军侦查敌特行动轨迹、完成对敌斗争的联络区。
由此可见,涧村不仅在古代是战略要地,在抗战时期,也有她辉煌的一页。
九沟,其地形绵连,如果非要凑够九条沟,得从村北部的北岗算起,从北岗起,向南有后沟,再往南有河阳坡、西堡,向东有东涧村,一直延伸到段家窑。
尤为熟悉的是九沟上的两座塔,在东边用砖砌成的叫砖塔,在西边建在土堆上的叫土塔。关于两座塔的来历,说法有很多。砖塔底座是方形,周围砌砖,中间是夯实的土,高三层,每层逐步收紧。一层二层都是垛口型收口,第三层是塔尖,传说是古梁村为镇涧村而建。土塔底部是一个圆锥形土台,上面建有砖砌的小圆塔,上面砖雕上有四个字“钟英毓秀”。传说是古代的墓葬。这座土塔近年来倒是出名了,有记者报道它是塔坚强,后来政府出资修缮,用水泥加固,土塔变成了水泥塔,近日来听说砖雕也掉落了,不免唏嘘。
这块风水宝地,往东修葺了一座陵园,老一辈涧村人称之为花陵园,随着时间推移,又建起了武克鲁纪念馆和九沟风景区。上世纪九十年代,县政府投资,依山势走向又把九沟重新修缮一遍,现在它又成了昌源河湿地公园的起点,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涧村,这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越位置的村落,现在也随着新农村建设在慢慢进步。村里的主街道铺上了柏油路,街道两边青砖红瓦的院落也多了起来。可他终究也和其他的村庄一样,在经济发展的大潮里,显得步伐有些迟缓,像三十年前蹲在大队门口抽着烟锅晒太阳的老汉们,逼仄的巷子就是他沧桑的皱纹,一遍遍向人们讲述好汉当年勇的故事。等待深化改革的春风吹来,一如乐天知命的涧村人,不急不躁,慢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