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定要做的事,就早做准备。别等到事情发生的时候,打你个措手不及。
如果你现在还在上班,心里又不甘心,想出去自己创业或者做自由职业,但是工作暂时又辞不掉。别把太多时间花在“纠结要不要辞职”上面,每天抽出来1-2个小时时间,考察项目也好,尝试新方向也好,把这个事情准备起来。准备着准备着,时机成熟了,事业自然就往你想要的方向发展了,到时候换工作就是水到渠成。
如果你觉得自己现在学历受限,先把考试的书看起来。反正不着急这一两年,就算每天只学一小时,先找找感觉。坚持半年看看,如果这是你确定要做的事,你会在半年之后舍得投入更多时间的。
如果你总是下定决心要读书,但一直都各种阻碍,要么没时间要么看不下去。先把“雄心壮志”放一放,每天不要多,就读一页纸,读一个月试试看。小小的改变往往带来超乎寻常的收获。

#如何在生活中学会取舍#
最近一直在辞职与留下之间做思想斗争,其主要原因是单位不能按时发工资,公司前景渺茫。
我在这个单位工作也有五个年头了,工资待遇中等偏上,这两年因为疫情原因还有领导运营问题效益很不好,工资拖欠了一年发不了,社保也欠了半年没交了。作为财务人员的我感觉身心疲惫,有心无力。
我纠结的原因还有自身条件的限制,对于工作能力我是没得说,但是我已经到了临近退休的年龄,现在的企业用工都把年龄放在首位,工作能力有待考察,所以留给我选择的范围很小。
现在的企业对于大龄人员很不友好,甚至可以说有些歧视,不知同龄人们作何感想,有和我一样的吗?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1996年,瀛海威创始人张树竖起一块广告牌,中国人上网热潮开始。两年后,她却说:“走入IT行业,是一种不幸!”

这块在北京的广告牌上写道: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当时,中国根本没有网络概念,人们直接将这块广告牌当成了路标。
事实上,向北1500米所指向的位置正是张树新当时创办的瀛海威公司。
1994年,从中科大毕业的东北姑娘张树新和丈夫姜作贤干起了代销传呼机的业务。由于发展不理想,年底,张树新和丈夫前往美国考察,看看有什么值得做的项目。
这次去美国考察的经历,改变了张树新此后的人生轨迹。在一位美国同学的家中,她看到了一张印有E-Mail的通讯录,好奇的她了解后才发现,这是美国收发电子邮件的地址,使用它,可以很快将信息传递到对方手中。
经常接触新东西的张树新,立马意识到这个东西未来发展的潜力。彼时,中国三大运营商还没有出现,手机短信业务要到1998年才开始普及。
回国后,张树新走进了中国邮电部,成为中国第一个申请做互联网服务的人。然而,当时的工作人员根本不懂互联网,不知道互联网是个啥。这在当时的中国实在是一个‘稀奇’的玩意!

事实上,在从美国考察回来后,张树新也对网络的概念一知半解。对于自己想做出什么、怎么赚钱,根本不清楚。而这个问题,一直缠着张树新,也一直萦绕在瀛海威公司的头上。
很快,张树新和丈夫设计出了“瀛海威时空”网站。这是当时我国唯一开放的大众网络登陆入口。进入后,不仅可以上网冲浪,还可以到浏览各种网络论坛……唯一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像如今的三大运营商一样,缴纳入网费用。
然而,张树新发现,当时国内基本没几个人能理解这些东西。她所面对的是一个还没有成形的市场。为了让中国“未来网民”了解互联网,张树新开始做起了启蒙工作。
在北京魏公村,张树新开了一家“上网体验馆”,所有人都可以在这里免费试用瀛海威网络。此外,她还在各个报刊、媒体开通专栏,向“未来网民”进行网络科普。

经过两年时间,原本资产只有几百万元的瀛海威公司一跃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家品牌价值亿元的企业。据统计,当时共有全国用户6万余人,“瀛海威时空”网站日均访问量超过50万人次,火爆到被媒体称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一面大旗!”
1996年9月,张树新的启蒙工作和瀛海威的发展被当时中国兴发集团(简称中兴发)看中,中兴发认为,信息产业是中华民族崛起于世界的一个重要机会!
当年10月,中兴发正式参股瀛海威,使瀛海威的注册资本增加到8000万元。中兴发女总裁梁冶萍出任瀛海威董事长,张树新仍然留任当总经理。
张树新的身价一跃成为千万级别的新生代女富豪,媒体的聚光灯也开始打在瀛海威身上,宣传其为“书写中国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传奇”。
公司一下子拥有巨额资金,张树新发展中国互联网的心思也开始活络起来。1997年,一位员工向张树新建议,香港就要回归,这可是大事,瀛海威何不利用这个时机做一个网上爱国主义教育?

张树新一想,爱国主义教育永不过时,不仅可以让全国中小学生观看,同时也能增加公司收入。这既有社会意义,也有商业价值啊!
于是,张树新立马通过媒体对外宣传,为了配合香港回归大事,瀛海威将耗时三年,投资千万,推出《网络中国》大型主题内容。消息一出,舆论顿时沸腾起来。带着期待,张树新多方努力,仅花了一个月,便制作出了“网上延安”。
然而,让张树新想不通的是,内容实际点击率非常低,这直接给张树新当头浇了一盆冷水。
时隔不久,对张树新的打击再次袭来。1997年6月,邮电部决定投资70亿的169全国多媒体通信网启动,瀛海威的业务受到了明显冲击。
在危急关头,张树新多次向大股东中兴发申请追加投资,但是眼看着“巨人”入场,总裁梁冶萍不愿再次投入。同时,也阻止其他资本进入,瀛海威被迫陷入僵局。

总裁梁冶萍认为,瀛海威已经具有相当的品牌知名度,为什么不能做一些业务养活自己呢?而张树新则认为,瀛海威的知名度是建立在领域第一的基础上,如果是靠自己的原始资本积累,根本就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
双方各执一端,互不妥协,转折是在1998年6月。当时,瀛海威从中兴发的贷款即将到期,账户上的钱却不够偿还。突然,中兴发提出将它的股东贷款转为股份,将债权变为股权。在这次的基础上,中兴发的持股比例来到了75%,由此达到了可以罢免张树新总经理职位的程序。
张树新同样意识到了这一点,就在此次事件发生后的一个小时,张树新果断地向公司提出了辞职。此后,瀛海威在不断内耗中度过6年,于2004年寿终正寝。
没有自己的原始积累,烧完投资人的钱还想要再次融资,即使建成了摩天大厦,也只会是昙花一现。没有自己的造血能力,企业根本不是企业,只能算是个‘赔钱货’!事后张树新曾说“拿中兴发的钱是错误的钱,这钱要求的回报不是瀛海威可以满足的!”
省略背调,给对方一点犯错和“戴罪立功”的空间吧,打电话去给前东家做背调,前东家能给离职人员好的评价吗?即使能,也有可能是打好招呼了,所以背调的实际意义就没有了。
我建议还是在面试的时候多考察,多问细节,基本就能得出能不能胜任岗位的判断,如果能胜任70%,就可以发offer来试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相信自己的眼睛,总比相信自己的耳朵要真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