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推荐#中国疫情发生前一个月,也是我认识钱总的时候,当时他身穿一身灰西装,站在招商融资会场的舞台上侃侃而谈,只见他举手投足间,展露出将要拯救苦难穷人的领袖气概,会议结束后许多人陆续排队交钱报名,参加了他所推荐的“总裁培训班”和“投融轮训班”。
活动结束后,在四下无人的休息室,我表情冷冰冰地走到他面前,毫不客气提醒他:“租赁会场的会务费麻烦尽快结算一下。”
钱总说,说这事儿不归他管,让我联系他们公司的活动策划人员,最后活动策划人员又让我联系公司老板陈总,陈总推说自己在外地出差,又让我联系他们公司财务刘姐,结果刘姐又说:“这事儿,是钱总在具体负责,你找钱总解决。”
最后,这笔会务费拖了一年,都没有结算。在帮酒店催收的过程中,我留存了钱总的3个手机号和2个微信号。

大约一年两个月后,由于受到旅游业不景气的间接影响,我上班的酒店最后实在扛不住倒闭了。当时,我还没意识到生存的危机,而且网络上许多专家评估疫情,好像说疫情将会在某某时候清零,提振了我的信心。
当时,我卡里还有点余粮,内心并不是很慌。在酒店上班多年,经常三班倒的我,其实早就想给自己放个长假,于是就利用没班上的闲暇时间,购买平面设计教程、教材,在家自学平面设计,母亲和老婆看不懂我天天趴在电脑前折腾什么?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后来就开始挖苦我不务正业。
再后来,日子过得越来越紧巴巴,家人的情绪难免无处宣泄,就需要一个发泄的出口。于是,各种伤人的话扑面而来,最终的意思呢,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我赶紧出去找个班上,无论做什么都好。
顶不住家人挖苦和打击的我,开始在各个网络招聘平台,填写投递个人履历,每次新注册一个平台账号,我就重新填写一份详细的求职履历。

现在,我已经不记得,当时注册了多少个平台账号,填写了多少份求职履历。
这个过程中,我确实接到过一些通知面试的电话。许多对我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却没有结果的面试,让我交了不少油费、过路费和停车费,我理解为上社会大学的学费。
但是,从事服务业的我,耐心还是比较好的,比较积极的,后来我去面试,就直接不开车了。都是坐地铁转公交,或者先坐公交,再转地铁,反正折腾得很疲惫,反正闲着没事,有的是时间,那就一次次面试呗。
之后不久,一家保险公司的人事经理打电话给我,说非常认可我的履历,说他们公司推出了一个新的“培养区域英才计划”,急需像我这样的人才,我内心有些受宠若惊,结果前去面试的时候,才发现挤满走廊的排队面试者,超过一大半都是曾经的创业老板。
轮到我面试的时候,经理说入职前需要参加培训,培训费需要自己先垫付,通过试用期后可报销,并建议我作为从事保险销售的工作人员,最好自己也购买他们推销的保险,这样面对客户才有说服力?

我内心恍然大悟:靠!不是你们给我发工资,是我们所有面试的人都买保险,给你们公司发工资。我发现越是疫情局势紧张时期,越是经济萧条时期,各种社会江湖套路越是层出不穷,让我心碎一地。之后的我,宁愿在家躺平,也不敢去招惹那些所谓的高薪面试机会。
一天深夜,短视频平台根据手机通讯录好友数据,向我推送了钱总的小号。
凌晨,当失眠的我正在刷手机的时候,忽然刷到钱总在直播里高谈阔论,分享着诸如“疫情期间如何成功突袭,告别贫穷”,以及“今后十年某某行业形势会怎么样?”等令人烧脑的激情分析讲解,虽然我也知道他的一些演讲台词,听起来好像似曾相似,但还是看得欲罢不能,尤其是在缺钱和需要钱的情况下,整个人内心是浮躁的,当时不太理智的我,就差那么一点点,就刷卡报名钱总在直播间推荐的项目。

也许是钱总直播后,发现我访问过他账号主页,才会想起我。…点击卡片继续阅读
书单 | 《中文经典 100 句 :东莱博议》| 文心工作室
《东莱博议》收录的文章是东莱先生教授学生时撰写的科举范文,为议论文典范,依于 《左传》文本展开论辩与评论,是当时学子上课、科举考试的必备用书。宋、元、明、清历代以来流传不息,迄今在台湾地区仍为大学授课、各级考试及公务员考试的重要教材。 《博议》之文旁征博引,往往能启发思路,甚 至在民国时期诸多报社的时评社论都取道于 《东莱博议》;论理分明,充分发挥了汉语微言大义与雄辩磅礴之特点,处处是惊人之笔, 说理头头是道,笔锋犀利,辩驳有力。东莱 先生文章气盛辞严,理富思精,既便于模仿又启发文思,原北大著名教授金克木先生早年作文即学《东莱博议》,专门推荐过此书。

一个涉及数学基础教育的问题,也是一个涉及规律的认知问题,这问题很可能会撬动你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说一个简单数学现象:假若某一天,天空中突然依次出现了白云形成的1、2、3,凭其内在规律,我们认为之后会出现什么数字?①认为肯定出现4、5、6的,是因为他心中认定了~次序渐大规律;②认为肯定会出现1、2、3的,是因为他心中认定了~周期规律;③认为肯定会出现2、3、1;3、1、2;1、2、3的,是因为他心中认定了~轮换规律;④认定会出现√9、0.7、1/2的,常被人们讥笑为傻逼。其实,渐次出现1、2、3之后,里面不止蕴含着一种排布规律,这是可用初等数学证明的。正因如此,我们写第4个数时,就会有无穷多种选择(任意填写都对,必然都会有一种规律蕴含其中)。说明:给定m个数,假若它们是m-1次多项式按自然数顺序取出的数值,那么,可用拉格朗日插值公式表示出这m个数的通项。但是,如果我们另设这m个数是不低于m次多项式并按照自然数顺序取出的数值,那么,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出新多项式的每个常数后,我们就会得出其他形式插值公式表示这m个数的通项公式。这就表明:给定任意m个数,其中蕴含的规律,并不是只有唯一的规律!

申明:我在本文中顺便写出了我对某类找规律数学题的看法。当老师出题让你写出1、2、3、4、5、6、7后面的那个数时,如果你不写8,却随便写一个数的时候,老师给你打个大“X”,你可别怪我!
对于找规律填数字的那类问题,在答题之前,我一般都会先问老师:老师,你心中的规律到底是什么,告诉我!~我好照着你心里的规律去填。那样,我才能得满分!
当今时代,找规律填数,和找规律填图这类题,广布各类中小学数学书籍中,大学里的某些专业数学教材中有,公务员考试中有,门萨游戏中有,各类智商测试题中也有。如果你没有写上出题者心中的答案,你便得不到那题的分数,甚至还会被认为~智商不够!呜呼,做题难,学生考试时得分更难!
宰相的演变
唐宋时期的宰相,有一个又长又拗口的称谓: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这个称谓相关的,还有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军国重事等等,这些个奇怪的名称怎么来的?事情还得从唐太宗说起。

这里先分析一下词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九个字,得分成三节来念: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可以理解为“视同、参同、共同”,中书、门下,指的是中书省和门下省;平章事,意思是商量处理(国)事。所以这个词的终极含义,是“同中书省和门下省的主官一样主持处理国事”。
假如你还记得历史教材里说的“三省六部制”,就会知道,隋唐时期,中枢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为核心机构,尚书省的首脑称尚书令,中书省首脑称中书令,门下省要特殊一点,称为侍中。
按照今天的理解,三省的分工是这样的:中书省根据皇帝的意见,制定政策;门下省负责审查,并提出意见建议;敲定以后,由尚书省负责施行。
政策拟定——审查——执行,各司其职,这样的行政系统已经足够完备,所以中书令、侍中和尚书令,作为中枢机构的三大巨头,当然是名副其实的宰相。

这其中还有个小插曲,唐朝建国之初,太宗皇帝自己曾当过尚书令,他即位以后,尚书令这头衔,谁也不敢再要了,尚书省的实际负责人,就变成了尚书令之下的左右仆射(yè)。
作为一代雄主,唐太宗当然不愿意大权旁落,他干脆别出心裁,制定了一个新方案,三省原有机构保持不变,他觉得谁更适合这份工作,给一个临时性的头衔,比如参议朝政、专典机密、参知政事等,这样一来,实际负责政务的人数就多了好些,相权分散,谁也威胁不到皇权的存在。比如人们熟知的魏征,就是太宗皇帝点名参预朝政的,而他的本来职务是秘书省的秘书监,跟三省都没什么关系。
朝廷草创的阶段,这样做当然没问题,好比一家新公司刚开业,什么都没定,负责人可以总裁、总经理、CEO一顿乱叫,等到太宗皇帝权力稳定之后,觉得还是有必要对制度进行完善、固化,这样才能保证事权的统一,于是在贞观十七年,他任命萧瑀和李世勣“同中书门下三品”,萧瑀本来是从一品的太子太保,李世勣本来是正二品的特进,中书省的中书令和门下省的侍中,按官阶都是正三品,这么一来,形成了以高配低的局面,反而凸显了“同中书门下三品”的权威性,从此以后,除了中书令和门下省侍中,参与议决朝政大事的,都带有“同中书门下三品”衔。

太宗皇帝驾崩以后,唐高宗子承父业,进一步弱化三省长官的权限,他当政后,尚书省左右仆射假如不带“同中书门下三品”,都没资格参与核心朝政,只负责本省的执行工作,永淳元年,他一口气提拔六名官员参与议决朝政,这六名官员有的只是四品官员,无论资历还是经验,都稍有不足,于是被授予“中书门下同承受进止平章事”,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本来是个很古老的词汇,《尚书》里就有“平章百姓”的典故,古词新用,挪到这里倒是恰如其分。
到这一阶段,原本有临时意味的“同中书门下三品”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基本就固定了,人们都知道,一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是大权在握的宰相。
再往后,中书省、门下省的功能更加弱化,玄宗时期,中书令和侍中甚至经常空置,唐肃宗年间,“同中书门下三品”也走进历史,“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固定的宰相衔,由一个说不明道不白的临时职务,取代了原本正式的三省长官,成为人人艳羡的“帝国重臣”职位。

对皇帝而言,设置“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替代原有的三省长官,好处确实很多,一方面巩固了皇权,原来必须得三省主官才能参与军政要务,现在哪怕是正五品的官员,给个“平章事”头衔,也能够进入中枢,人事选择上灵活多了,还保证了原有制度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是个不错的发明。
由此不难理解,唐朝人为什么将五品以上官阶看得那么重,只要过了五品这一关,就可能一步登天,成为宰相,谁会不乐意呢?
一个临时职位,通过不断加权,取代原本的正式职务,后来居上,这在中国古代官职演变中是常态,尚书、侍中、中书诞生之初,都是很低级的职务,孔安国给汉武帝做侍中,职责之一是给皇帝端痰盂,但魏晋时期,侍中已经是实质上的宰相。尚书这个官职使用时间更长,到了清代,已经是手绾一部大权的从一品重臣。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原因很简单:皇权。皇权的聚合与分散,是这些职位变迁的原始驱动力,尚书、侍中、中书,最初都是天子侍从,位卑势弱好控制,很快就成为皇帝用来制衡外朝将相的力量,年深月久,这些职位加权的持重比越来越高,衍生出一个一个半独立到独立的机构: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尾大不掉之后,又在皇权的作用下,一个一个虚化弱化,直到终结。
(网摘,如侵即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