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公务员也每年休假3个月,我也可以少4ooo大洋,我想公务员大多数都会同意
通知:
接上级通知,全体职工非必要不前往西安市。因公务活动确需出行的,按照“谁审批、谁负责”原则,严格履行请销假手续,方可离开;前往西安不去高风险区,返回前提前向所在单位、社区报备,需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配合落实“三天两检”,抵韩倡导“不参加聚餐、不聚集和聚会、不进入人群密集场所和重点机构、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2022年11月19日
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沈腾、马丽、艾伦、常远等表演的小品《坑》,是这些年在春晚舞台上,带来的又一个讽刺类小品。
这个小品讲述了一个糊弄、躺平式的干部郝主任,在工作中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不思进取,面对领导和面对百姓的时候,态度全然是不同的。
沈腾扮演的郝主任,是病假回来的,平常工作中只想休病假、蒙混过关,一出场就是“不想来啊”“病假到期了,不得不来了”……
而且不停吃的是什么药?
看到这里,让观众十分好奇,这郝主任当真是病人?后来一看,原来吃的药片乃是奶片……
郝主任虽然“一提工作压力就大”,但是却攫取了下属的“工作成绩”,为的就是在新局长面前争功,不愿主动作为,嫌太麻烦,竟然连属地路面的坑填上都不愿填上。
节目中,有很多官话让人笑声不断,是这个小品成功的笑点,如“群众反映问题要走流程”“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等。看完了这个小品,不得不让人深思,现实生活中,我们这样的躺平式、糊弄式干部们真的存在吗?
我可以肯定的回答,存在的。
无论是公务员还是事业人员,他们都要面临一个问题,那就升职加薪。
从一毕业进入体制,大家比拼的就是这个目标。
开始大家都是兢兢业业的,对着这个目标不断你离,谁都不服谁。
但是领导毕竟是少数,位置就那几个,想上车的人很多,不过大多数还是普通人,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干部。
这就是现实。
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升职类干部,工作十年二十年,如果能一眼看到自己的尽头。或者努力了却到头来没拼过别人,加上年纪大了,没发展前途了,于是乎,部分人就开始选择躺平,变成了“老好人”,或者“病人”,或者糊弄式干部。
第二类是当兵类干部,他们大部分本身就是靠职称或走者管理岗的,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成为领导,所以一开始就是兢兢业业的,只有极少部分是加薪之后才出现懒散现象的现象。而且他们大多没什么特权,基本没机会抢别人功劳,请销假也不会这么随便,更不会打官腔之类。
所以小品里面主要讽刺的第一类,有一定职位的管理型干部。
其实无论是哪一类干部,我们都要明确一个道理,首先就是岗位职责问题。
上班是为了什么?
开始大家都是为了要有班上,有班上就有收入,就能有一个平台一展自己的抱负。不过,大多数人主要是为了养活自己以及养家糊口。这也就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最低要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而工作稳定之后,就有了更好层次的需要,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
但是我们要明白,五个需求是贯穿一体,一脉相承的,不是割裂的。不是我们实现了前三个需求,就不用管了,就以为是铁饭碗,谁也奈何你不得了,只知道追求后面两个需求了。于是后面两个需求不能实现或者受阻的时候,就选择了躺平、糊弄。
殊不知,我们上班的初衷不止是为了找一个平台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是立足在养家糊口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无论能不能升职加薪,我们都要好好的工作,干好自己的岗位。就算你家财万贯,但是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请尊重它,干好它,忽然就请离开,另谋高就。
正所谓“在其位,必谋其政”,尽到自己的最大责任,才能我们国家干部的本色。
《中纪委:不能让“躺平式干部”再坑人》里面写到:“躺平式干部”的社会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他们的行为,贻误的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损害的是民生福祉,而且正如马丽饰演的马局长所言,他们伤了百姓的心。
治“躺平式干部”需对症下药、多管齐发,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建立健全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激励担当作为,识别、选准、用好干部,坚决对“躺平者”说不,坚定为担当者叫好,选拔出“闯将”“干将”,避免“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错误观念大行其道。
惩治“躺平式干部”,需要纪检监察机关动真碰硬,严肃执纪问责,亮红牌、发警示,释放“是干部就不能这么混日子”的强烈信号。
不管你怎么放假,与我们野外石油钻探人有什么关系。假都是放给公务员,企事业单位机关管理者的。
古灮科学2023春节放假通知出炉!网民称不如不放,“调休”是谁提出的?
今天是大年初七,是政府公务机关上班的日子,新年休假模式结束!一切惊喜意外都会不期而至,惊喜意外有好的也有坏的。无论好坏,我们都要面对。生活就是这样,我们要积极面对。庆幸我还平安,有幸健康的活着。一切都有希望,2023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