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笔记931】明代进士“家状”[祈祷][祈祷](02)
天一阁藏、龚延明主编 方芳点校、宁波出版社 2016版《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 点校本》
4、龚延明《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总序(3-1)
亘古至今,中國歷史上没有一種人事制度,延續時間之漫長、在國内外影響之巨大,能與科舉制度相比。科舉取士制度,起源于隋",自隋唐至明清,行用了一千三百年之久,承擔起属中國官僚政府源源不斷輸送管理人才的使命與責任。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是科舉制持續推行的動力;“無情如造化,至公如權衡”,是科舉制能成属中國古代社會唯-一不可取代的銓選制度的根本;科舉制以儒家“斯文”作属取士標準,應舉者慨然以從政、治國、平天下属已任……
唯其如此,唐代後期社會動蕩、戰亂不止,科舉試没有中止。五代軍閥争鬥不息,政權更迭如走馬燈,科舉試没有間斷。兩宋三百年間……
……科舉與國運相聯,成为中國封建社會皇帝權力的象征之一,是國家機器正常運行的重要標志,是調節國家政策的杠杆,是士大夫夢想所寄,是凝聚民心的紐帶。科舉對中國古代社會政治、軍事、教育、文化、經濟、風俗、人心之影響,無與倫比,至今在海内外猶不绝餘響。宋、明、清三朝,科舉制三年一次定期舉行,進士每次绿取数百人以上。其参與科舉考試的基數,如從參與童子試、發解試(鄉試)算起,動輒在數十萬、上百萬左右,牽動着從南到北、從繁華城市至窮鄉僻壤的整個中國,此三朝860多年的中國社會,可以說是科舉社會。科舉出身的精英人物,曾經是唐宋以下中國社會各個領域活動的主角。研究中國古代社會,離不開科舉研究,否則絕不可能完整認識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與文化。
中國科舉不僅在中國。中國科舉又是世界文明的一-個幅射源。日本……
科舉選拔人才,通過科目考試實現。唐代科目聚多……北宋初沿唐制文武分舉,設常科、制科,科目種類有所减少……宋代是科舉制完善期,也是高峰期,兩宋共舉行118榜,錄取登科人11萬之众,是歷朝錄取人數最多的-朝。其後,元、明、清三朝,進土科成为科舉考試唯一科目(臨時開科除外)……元朝開國三十六年後,才于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開進土科科目考試,中間又停開六年,至元惠宗至正二十六年(1366) 最後一次廷試,前後共舉行會試十六次,共绿取進士1139名,"是歷朝錄取人数最少的朝代之一。中國科舉制在明代得到復振……出現第二個高峰期。
明代于洪武四年(1371)首開進士科科舉考試,其後罷輟十三年,至洪武十八年(1385)重開,繼而三年一大比,没有中止,共舉行了89榜科舉考試(崇禎十三年賜特用榜不計在内),每榜進士人數平均在270人上下,共錄取進士24594人。为明王朝培養了大批治國安邦的人才。
明代科舉考試在承繼宋、元三級考試,以經義取士基礎上,有很大創新,
其一,是建立縣、州、府、衛所儒學、鹽運司儒學、土官學等學校人學考試制度,童生經學校人學考試合格,選拔为入校學生,稱生员;凡生員經縣考、府考與提督學政主持的成考,進行奖惩,生員俗稱秀才,許着青衫,頭戴方巾……明代稱三年一大比。大比之年以前,明代生员要参加提學官主持的科考,科考为鄉試預備考試,也就是参加鄉試的资格考試。科考成續列人一、二等的生员,就獲取了参加鄉試的資格。在郡縣學之上中央有國學(太學),入國學者为国子生,國子生又細分为:府、州、縣學生负贡入國學者,稱監生,舉人入國學者,稱舉監,品官之弟入國學者,稱蔭監,捐资入國學者,稱例監。國子生,其待遇比郡縣學生员要高,凡入國學者,可以入官,也可直接参加鄉試或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