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岗市委书记张恩亮接受审查调查#【这是一个典型的为当官而读书的案例】
从财会中专毕业,一直通过在职学习,读到思政专业的法学博士。也是跨界跨得比较厉害。没有在教育部门工作的经历,读思政专业博士,也是因为论文好些一些。
还是全国首个“70后”的地级市市长。
我注意到,他的博士学习时期是2008-2014年,还好已经开始了学历整顿,各级党校不能再搞在职学位学习,各个大学也不许搞交钱攻读博士学位,连在职攻读博士学位都名额极少。否则,这样的人还会越来越多。
现在只知道他出问题,还不知道他出了什么问题。真搞不清楚,都读到博士了,还会如此容易腐败。看来书是白读了。思想上没有长进。
上个世纪80、90年代到本世纪的前10年,可以说学历管理非常混乱的时期。
我就看到一个学生,从中专毕业、函授大专、函授本科、硕士,一直到博士。最后是在厅长任上退休。
因此,我在20年前提了一个民主党派社情民意信息:自学考试、函授,最多只能上浮一个到两个层级。比如,中专毕业到函授本科就可以了。本科毕业到硕士就可以了。这一路上都是“以自学为主”,质量难以保证。
现在,党校成为培训干部的地方,大学成为脱产学习的地方。好多了。
从成都来鹤岗,买房定居四个多月了,之前很多朋友问我说这边工作不好找,没经济收入,以后生活也会成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话,我统一回复一下
鹤岗的工作机会确实没有成都多,工资也没有那边高,基本上招服务员的比较多,其他行业的比较少,什么金融,贷款,电销保险,装修,就是比较容易挣高工资的这些基本上没有看到招聘的,目前就只去过一家做电话销售的,刚来鹤岗这边就去面试了的,当时公司还有七八个年轻女孩子,老板说一个月的话,能挣4,5千,我以前在成都做过同行的话月工资六七千是没问题的,因为他们这个也是靠提成三个点到十个点,跟我在成都的提成点子是一样的,他们这个总公司在沈阳,当时觉得还行,然后就跟老板说,到时候要上班的话就去他们家公司上班,中间几个月那个老板也给我打过电话,问我什么时候能去上班,然后前一段时间决定上班了,去的时候加上我就只有三个人了,我就没做,然后决定去另一家做客服,跟那边老板说了,那个老板说让我先做客服试试看,如果觉得客服不喜欢的话,再随时回去都行,然后现在在这边做移动客服,这个不销售,没有任何压力,但工资很低,一个月就3000,公司要买社保,早上九点到下午六点,中午休息一个半小时,这公司目前有30多个人,都是年轻人,只有三个男的
哈尔滨中学招聘老师录取情况,从学历上看,感觉比以前强多了。
一般教育实力都是跟城市实力相匹配的,你看京沪深,中学老师招聘清一色清北复交+常春藤毕业。我的老家鹤岗市,中学老师一般都是牡丹江师专,齐齐哈尔师专的[捂脸][捂脸][捂脸][捂脸][捂脸]
不过并不耽误这里的孩子考上清华北大,因为这个级别的学生一般都比老师厉害多了,不信你拿张考试卷子让重点中学的学霸和老师比比就知道了[捂脸][捂脸][捂脸][捂脸][捂脸]
记得当时白岩松说了这么一段话,被网友截取下来,然后群情激愤,全网嘲讽。
也过去很长时间了,想拿出来聊聊,说一下为什么这话本身的逻辑。
白岩松说的压力比较空泛,不单独谈了。先说房价,好多人抱怨房价太高太贵,那什么样的房价是不高的呢?房价又为什么是今天这样的价格呢?拿我比较熟悉的北京举例,好的学区房价格超过1000万,差的就4、500万。大家说,太贵了,那多少是正常的呢?一个北京人说那我拿到市场上去卖,标价100万好了。你会看到很快冲出来人表示要买,然后为了得到房子,出价200万,300万,最后500万成交了,那房子不就是500万吗?怎么能说500万太多了呢?甚至不是卖家要的500万。
所谓的房价高其实是说好地方的好房子价格高了。但房子背后带来的教育、交通、医疗、娱乐给了它相应的价值。好的地方也是人竞争的地方,比如鹤岗的房子,普通人做个普通工作一年甚至可以全款买下来,那为什么要抱怨房价太高呢?你抱怨的房价太高是因为在好的地方,有人跟你竞争的地方,别人比你有钱,所以成交价就是那么高。
所以说核心在于有人的地方就有社会,大家都要好的东西就会形成竞争。越好的东西竞争越激烈,鹤岗的房子我们就可以理解成不好的东西,竞争不激烈,所以不值钱。
再来是工作。工作是不是随便找呢?其实很简单,工作是不难找的,难找的是好的工作。又是同样的原因,一份好工作,收入高、工作轻松、有社会地位被人看得起,这就是一个“好东西”,会有别人来竞争。他们可能有更好的学历、更丰富的工作经验,人家得到了,你比不过别人,所以你没拿到好的工作。但工作难找吗?不好的工作,收入低、工作累、工时长的工作你看看好不好找嘛。因为这种工作大家都不喜欢,竞争的人少了,有什么难找的呢?
最后是喜欢的女孩。凭什么喜欢的女孩一下就能追到手呢?理论上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你喜欢的女孩可能有美丽的外表、高尚的内在等等优质品质,那她本身就是一个“好东西”,那竞争的人就是很多的。你喜欢这样的女孩,别人也喜欢,你比别人强在哪呢?更有钱?更帅气?更高学历?还是什么?所以喜欢的女孩不容易追到手,本身也是人与人之间竞争的缘故。有长得不漂亮的、内在也不好的、甚至有残疾的,类比鹤岗的房子,你追一下看看容不容易嘛。
再举个例子。有人说“考大学好难啊”,考大学难吗?难的是考好大学。因为好大学大家都想去,但有好多垃圾学校,我记得我高考的时候好多不用考试都可以去,那考大学怎么会难呢?难的是你想去好的大学,比别人好的大学,那就要比别人强,分数要更高,就这么简单。
2008年,河北省高考700分以上1人。2020年,河北省高考700分以上108人。(摘自中国人为啥人如此痛苦的活在内卷之中-网易新闻)
你怪谁呢?怪父母没早生自己十几年?没用的。社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好的、稀缺的资源,竞争就是激烈,你只有比别人强,才能拿到比别人好的。
总结下来就是不是说gj或者zf甚至你的老板让这个社会“压力大”,是每一个身边的形形色色的人竞争下来,争夺好的东西,才导致压力大。好的东西大家都想要,竞争激烈,你觉得想得到很困难,那是一定的。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一样的。
不是想帮白岩松说话,不是他的粉丝什么的,就是单纯思考这个社会现象,想想背后的逻辑,不难发现他说的就是现实,也没有错。
但我也特别能理解骂他的人。谁不想轻轻松松买好房子?简简单单找好工作?随随便便追到漂亮且内在美的女孩?想法是好的,但现实就跟我举的考大学的例子一样。好的大学难考,要有天赋,而且光努力还不够,要比比你竞争的人还努力才有机会,就是这样。
可若是想不努力、吃喝玩乐拿到别人竞争的资源,还是看看自己究竟哪方面竞争过别人了吧,否则无异于白日做梦。
竞争就是因为好的、稀缺的资源是大家都喜欢的,所以每一个追求好的的人都是你的竞争对手。
像现在女孩子喜欢1米8的高个子男生,那正是因为男生的平均身高1米7左右,1米8是高个子。可假如五十或者一百年后,男人的平均身高到了1米9,哪个会追求1米8的“矮子”,只会觉得2米的才是高个子,才是“好东西”。
我也没能提供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只是谈,我甚至不认为这是一个问题,是一种很自然的社会现象,人与人要竞争,竞争越激烈越困难。
学校竞争分数;到了社会竞争能力、人脉、背景、财力,竞争中只有越强越能得到好的东西。至于不好的东西,那竞争压力就小太多了。
再举个更显而易见的例子吧。人类第一次跑进10秒是1968年海因斯创下的。但看了世锦赛、奥运会的都知道,近几年的百米赛跑,跑进10秒可能连奖牌都没有。那作为运动员你能怎样呢?说太不公平了,自己9.95的成绩放在60年前可以拿金牌的,今天居然不行。没用的,你能做的只有更加刻苦的训练,而其他运动员呢,也是一样,更刻苦的训练呗,竞争更加激烈罢了。
#长沙强省会人才购房细则出炉##城市观察员# 长沙的抢人,比起郑州和西安,更有针对性。郑州是零门槛,所有人任何人不论文凭,都可以买房,不管有无住房,都可以落户。郑州现在人口1200万,仍然没有满足,还想要更多的人到郑州来。至于西安,抢人动作更早。甚至公安局还开大会,要求户籍民警动员起来,博士落户要送户口上门。在北京人口政策做减法的同时,中国其他大城市纷纷抢人。大家都认识到,人口出生率越来越低的当下,城市有人就有明天。人口流入城市经济增长就快,人口流出城市经济只能萎缩。无论是几万元一套房的鹤岗,阜新,还是几千元一套房的老玉门城区,都是人口流出城市的范例。长沙是10年来,中国人口流入最多的城市之一。十四五期间,平均每年进入30万人口,基本上是年轻人。但严格的限购政策,阻止了更多的人在长沙安家落户。近日出台的人才购房政策,门槛很低,大专学历只交一个月社保即可。包括成人考试大专文凭。这就为大量高职高专学生留在长沙,提供了方便。但大专文凭,比起不设门槛,还是有一定高度,主要目的是要年轻人。政策同时释放了大量的人口红利,让长沙房地产市场提振信心。这是多赢的政策,多方受益!长沙强省会人才购房细则出台,会让长沙实现五年内人口达到1200万的目标!#长沙头条#
#红色影视剧中的哈尔滨10#《黑三角》,70年代哈尔滨的经典反特故事
电影《黑三角》拍摄于1977年,受到广大电影观众的热烈欢迎,在当时被评价为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电影。影片通过我方公安人员侦破和截获“110号人防工程”机密情报密码的经过,表现了公安人员的机智、勇敢和广大群众头脑中的警惕性。影片借鉴了反特片的许多长处,更汲取了一些现代侦破元素,使《黑三角》的故事情节更加紧张曲折,非常好看。
就是用现代观众的眼光来看,《黑三角》也不失为一部具有很强观赏性的悬疑推理片。难能可贵的是,影片没有迎合反特主题去片面拔高,而是贴近生活、赞美生活,李谷一演唱的主题歌《边疆的泉水清又纯》打动了无数电影观众的心。
为了接近生活真实,外景地特地放在了哈尔滨。夏日的太阳岛,碧波荡漾的松花江,充满异国风情的大街小巷、欧式建筑,让全国观众耳目一新。《黑三角》摄制组是当年夏天来到哈尔滨的。影片中多次出现凌元饰演的于黄氏一边卖冰棍一边与人接头的情节,还有刘佳饰演的于秋兰与孩子们游泳的情节,都是选在松花江畔拍摄的。“江畔游泳”一场戏,是在道里江畔餐厅边上拍摄的。刘佳当时才18岁,身着游泳衣走在前面,身后是一大群比她还年轻的女孩,每人都穿着鲜艳的游泳衣,脸上难掩初次上镜时的兴奋与稚嫩。
这些女孩子是从几个中学里挑选出来的,水中那些嬉戏的小男孩都是从附近一个小学临时找来的。那时,虽然当临时演员没有报酬,可女孩子们都很愿意,家长们也很支持,给她们借来了游泳衣。这群小姑娘演得挺投入,在后来“于秋兰在工人文化宫演唱”的一场戏中,还扮演了舞蹈少女。
有意思的是,电影中姑娘们身着鲜艳的泳装,在松花江边嬉戏的镜头,曾被称为片中最大的看点。在那个女孩子穿无袖衬衫都很少见的年代,这无疑引起了全国的哗然,哈尔滨这座时髦的城市,也被贴上了“开放”的标签……
《黑三角》的拍摄、上映,让工人文化宫在国人面前有了一次惊艳亮相,回忆起电影上映的火爆场面,哈尔滨工人文化宫机务室放映员刘军津津乐道,“黑三角这部电影,当时拍摄的场面也是相当火爆,我们好多同事都去围观,看热闹……当时的电影票是1毛5分钱,甚至有些观众说,其中1毛4是冲着刘佳穿泳装来的。”
拍“于黄氏回家”和“于秋兰下楼”那场戏是在海关街39号进行的,此二层小洋楼位于当时的北方大厦和红太阳展览馆中间。凌元头戴白帽,身系白围裙,推着冰棍车向小楼方向走,有两个小男孩绕着她的冰棍车跑。两个小男孩是就地找来的,他俩一前一后绕车跑,不太活泼,导演就同摄制组的一个人给小孩做示范。
《黑三角》中的演员有几位同黑龙江和哈尔滨很有缘,如扮演郎井田的李林就是哈尔滨人。片中有一个国外情报机关的少将,其扮演者叫林征,是哈尔滨某科研所的翻译,他被推荐到摄制组后,不负众望,只要导演稍加点拨,他便能入戏。
扮演于秋兰的刘佳是黑龙江省鹤岗市人,1977年时考入省艺校,在哈尔滨生活学习。《黑三角》摄制组来哈后,经艺校推荐和摄制组考试,刘佳有幸被定为片中的主演之一。直到现在还有观众能立即想起刘佳年轻时的模样,在那个年代,清丽脱俗的刘佳凭借这部电影成了无数男青年心中的偶像。同年,刘佳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演员生涯。刘佳回忆起自己的银幕首秀,娓娓道来,“我被选中的时候是17岁,他们说想找一个单纯的、阳光的,用咱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傻白甜的,哈哈……”
李谷一演唱的《边疆的泉水清又纯》是一首赞颂中国边防军人的歌曲,由王凯传作词,王酩作曲。王凯传根据自己1970年在黑龙江体验边防生活的经历,写下了歌词,“我也是在黑龙江出生的嘛,从小就听到要备战、备荒、为人民,我们学校的玻璃上都贴的‘米’字,用那个纸条,那是防空的,如果炸了,玻璃不会溅的满地都是,警惕性都很高。”
影片中,老戏骨凌元的表演入木三分,连眼神、点烟、抽烟这些细微的动作,她都诠释得非常细腻透彻。最令人难忘的一个镜头就是,被抓前,于黄氏从门缝后面偷窥的阴险目光,这也是凌元在当年塑造的最为经典的镜头。回想自己作为新人与凌元的对手戏,刘佳直言紧张又感激,“凌元老师平时特别和善,拍抓她的那场戏,特别的吃力,下不去手。凌元老师说:没事儿,你就下狠手,要不咱们拍不完,这一上午都拍不完……”
电影《黑三角》深入人心,被誉为早期中国反特片的经典,2007年还被翻拍成同名电视剧,黄海波、秦岚、奚美娟等主演,2009年7月在山东卫视、重庆卫视、江西卫视、东方卫视播出,又引发了一股找寻老电影《黑三角》的怀旧潮。
悬疑、曲折的剧情,李谷一演唱的《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卖冰棍的老太太凌元,青春飞扬的刘佳,构成了《黑三角》让人难忘的标签。当然,还有美丽的哈尔滨夏日,在那个年代,全国观众通过电影认识了这座北国名城,记住了哈尔滨这个名字……
#哈尔滨头条#
给大家讲个笑话,有人说,我在河南买了个学区房,河南有学区房吗?我认为整个河南没有一套学区房。
如果你离开河南,去其他省随便找个地方随便买一套房子,相对于河南来说都是优质高性价比学区房。
如果你仅仅是为了学区,我建议河南人去鹤岗,几万买一套房子,孩子户口转过去,考试完了卖不掉可以直接扔了也不心疼,比在郑州买一套几百万的学区房强多了。
河南高考的地狱模式,你即使在郑州买最好的学区房,让孩子从小内卷,也摆脱不了这个地狱模式,实际上没有多大用,所以河南的所谓学区房都是伪学区,忽悠人的,在河南买学区房就是个笑话。
河南的人口在持续外流,很多人还是印象中河南是人口第一大省的地位,其实早已不是了,公开数据河南人口第三位,第一位是广东,第二位是山东,河南仅排第三了。
我个人认为从常住人口来讲,河南的人口第三的的位置也难讲,实际上很多河南人只是户口在河南,人都离开几十年了。
每个人都有离开河南的理由,待富人群是为了生存,富裕人群是为了孩子的高考,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越来越好,没有错。
郑州所谓的新一线城市,国家中心城市,人口第一的省会城市的名头光鲜亮丽,实际呢?
在同级别的城市中,房地产下滑趋势是最严重的,也是第一个同级别的救市城市,但是现实啪啪打脸,脸都打肿了也救不起来,这说明没有真正的价值光吹牛没有用。人们还是会离开的。多反思一下自己,多做点内功吧。
《奇葩说》杨奇函有谁认识吗?别小瞧,他是2009年,以高考650分被清华首位录取的黑龙江文科天才。而且,他中考和高考作文双满分,每次考试提前一个小时交卷!
这难度,比中彩票还难吧!
在一档节目中,蔡康永提问:“高考状元跟作文满分哪个比较罕见?”
杨奇函的回答太霸气,太凡尔赛了!
“坦白说,高考作文满分罕见,满分太难了,不过我中考和高考作文都是满分。”
“真的假的?你是怎么做到的?”
“我语文还算蛮好的,永远都是提前一个小时答完卷子。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读文言文,就不需要任何翻译了。”
“哇塞!!我4岁时,只会唱儿歌。”蔡康永惊掉了下巴。
“中学时,有次跟同学打架,老师让我写检讨,我就写了一篇2000字的文言文检讨书。
本科到研究生期间,基本上每年保证读100多本书,经济、文化、历史杂文。个别的心灵鸡汤以及经济学和管理学著作都会读。
出来混,拼个知识面嘛。”
厉害了我的奇函哥,这妥妥的天赋异禀啊。
除了过人的天赋,他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成功之处呢?
“杨奇函今年33岁,1989年10月17日出生在黑龙江省鹤岗市。他从小就喜欢看书。小学四年级那年,从表哥准备卖的旧书里面,挑出了一本《山海经》读。从那以后就喜欢上了诗词歌赋,尤其喜欢对联。回家后就买了一本《唐诗鉴辞典》来读。
上小学6年级时,杨奇函头一次读了诸葛亮的《出师表》,觉得非常喜欢。第二天上课,因为一件小事被老师罚他写检讨,杨奇函就套用《出师表》的格式,写了一篇3000字的文言文检讨书。结果老师没看懂,再次狠批了他一次,说他写检讨书不认真。
日出扶桑万树低,文科清华我第一。”2009年,黑龙江省高考语文作文满分考生杨奇函,凭借文科650分的成绩,位居黑龙江省被清华大学录取的学生之首,这是他被录取后的豪言。
杨奇函还记得初到清华大学,刚进宿舍聊天,大家当时最早的共同话题就是聊起省排名。他们宿舍总共四人,一个是省状元,一个第六,一个第四,只有杨奇函是省排名二十五,根本没好意思搭话。这也是他人生第一次见到这么多高考大神级别的人。
在别人眼里,杨奇函很另类,也很有趣。
“想让自己变得有趣,不光读书,还要多接触有趣的人、事,看展览或者多学一些技能,包括画画、拍照、球类运动,让生活丰富多彩。”他说。
从大学起,杨奇函保持每年读100多本书的记录,而且大多是“良药苦口型”。“很难消化,但海量阅读能增加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在演讲时旁征博引、运用自如”。
高考状元每面都有,作文满分未必。
最后引用杨奇函在《诗词之美》的一段霸气演讲:正是因为有了中华文化,而不是任何其他的东西,才有了我们的民族大气磅礴,我们的生活诗意盎然。它是我们每个人的骨气和底气,它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文化自信源源不绝的动力。
中华诗词辉煌千年,九州同济万古流传,壮哉我中华诗词绵延不断,雄哉我中华诗词洋洋大观,奇哉我中华诗词星移斗转,美哉我中华诗词春色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