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听我说# 我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参加高考的。1977年参加了体检,政审,也许是政审原因未能录取。我读高中时入团多次受阻是因为爷爷曾任过保长或甲长。1978年高考获得成功。
我是1974年夏季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多年,在繁重的体力劳动的情况下与老三届一起参与选拔考试的,竞争异常激烈。在无教材,无考纲,无复习提纲,无辅导老师的情况下,冲罗天罗,掀开地网。跳出“农”门的。
高考,是党和国家对我们农家子弟一次慷慨大方的馈赠。为我们开启了一扇走向人间天堂的幸福之窗。这一制度设计使阶层固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它,改变了千千万万中国有志青年的命运。国之大幸,党之大恩,民之大愿!
为优秀的老李师友点赞转发![赞][赞]
#你有没有过因为家庭原因而自卑# 有过,而且是一直伴随到中年。我家虽然居小县城,但父母均无正式工作,所以从上学起至参加工作,总觉得低人一等,因为每逢填表,父母所在单位一栏,你总要填:无正式工作。而且人家父母有工作的,起码可以在经济上沾点光,贴补一下小家。而我们兄妹则参加工作后工资要上缴,即使婚后也要每月给父母钱。还有就是父亲的“历史问题”,他解放前在当地国民党的一个“军民合作站”养了一个多月的军马,还不是当兵,结果就称为有历史问题,我哥哥本来验上了空军飞行员,因之而政审不合格没去成;我们兄妹入团、入党都因此受影响。改革开放后,这些问题逐渐不复存在,加上年龄大了,自卑感才逐步消失。
#为什么你要那么努力# 因为我们不是口含金钥子长大的孩子。我们是“赤脚”的孩子,生长于农村,父母是公社社员。没有任何背景,唯有奔跑,我们才能赶上骑"自行车"的孩子乃至乘“汽车”的孩子。
感恩苦难,感恩清贫,感恩环境。让我们有了改变现状,反抗命运的力量和勇气。我就读的小学是当初只有一个老师,两间土垡砌的茅草的低矮的教室,无窗户,无门户,无课桌(用河闸木方作课桌),自带学凳的那种教室。记得一至五年级之间换了起码四次以上的教室。然后搬到老师家里上课,到大队办公室上课,最后才有了稍象样的教室。到六年级时整体转到一个叫梁东小学正规小学就读。但离家有4点5公里以上。没有比较没有伤害,一看,才知道了什么是脚踏风琴,手风琴,见识了专业的音乐老师,体育老师。看到了篮球和篮球场。见到了说普通话的老师,感到很新鲜,很好奇。听说六年级时的老师都是师范学校毕业的老师时,我们都不知师范是什么概念。多年以后,当我与我一起工作的一位前辈交流时。我说,我最敬畏的是我的小学启蒙老师。从1963年9月教我们一直教到1967年。这位前辈说我曾是督学,经常下村检查工作,你的这位老师是一位民办代课教师,当时三十七个村(大队)小学中,是我们督导比较下来,他是最弊脚的一个老师。无学历,无备课笔记,无教学教具。他把我们的老师拉下神坛,我们对主位老师仅有神秘感被他打消了。这也许就是上帝视角吧。以前我们都是仰视的。
我们从未有过课外读物。唯一一次是老师收了我们每人一毛钱,买信纸油印了一份手写的常识小册子,最后有一句话是"首长驻军"。四个字一句。但造化弄人。我妻子是公社中心小学的毕业。老师皆为“正规军”,科班出生,我的老师是“游击队员”,属“土八路”。但恢复高考制度后,她没敢参加高考报名,怕考不上人家笑话。当然她已有了-份工作。我呢,毅然报名,我在没有专业的辅导班复习情况,还担任生产大队主要干部,象白卷英雄那样,分管一个生产小队。只停产复习五天(公社广播统一通知)的情况下,我在全公社成百上千的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了“天之骄子。”我们与不少自己的初高中老师同考的,我确信,机会只是给有准备的人。作为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我们,因为时刻准备着。国家需要时,我们没有迟疑和犹豫过。当时录取率只有3%左右。第一年因政审而落榜,因为经过体检和政审。77年政审按原来的标准,我入团几年通过不了,也是祖父曾因入党后脱了党,而且当了“保长。”尽管是我们的组织上要求的。那时,没有为你主持公道了。78年政审条件放宽后才考走的。由此也可看出,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一句多么忽悠人的鬼话。
作为一个教师,我不希望我曾遇到困惑和迷茫在我的学生身上重复出现,深以为老师要当经师,更要做人师。帮助学生走出青春期的误区,雷区,平安地走过雨季。教育是一种唤醒,一种启蒙,一种指点。尤其是农家子弟,要改变命运,在农村,主要通过高考。这种強烈的使命感使我们不敢不努力。
作为教书的人,要博览群书,《后汉书.张衡传》中讲,"耻一物之不知,有事之无范″。这也应是儒家的共识,通识。作为老师要精心备好课,在生活中备好课,以不知,无知为耻。以遇到问题找不到解决的标准和方法为耻。记得王安石曾经说过,诸子百家,都应懂一点。在教育改革中,一度实行人事制度改革,校长副校长实行招聘考试。几次笔试,成绩都考了第一名或前列,加之平时的实绩在,领导再不考虑你,他也不好意思啊。何况还有《党政干部任用条例》和每次的招聘章程在。我又是坚信“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伍卒”的比较迂的人。相信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是骡是马,拉出去遛一遛,就知道了。那时我省已有教育管理本科班,在职推荐加考试的,这是校长职业化的尝试,属于学院派;还有一类是"青山大学″出来的,如我们,是招聘考试入围的,也不属于领导青睐而提拔的,纯属自己努力争取而来的,属于分享的改革红利吧,这样当了十年四星级高中教学副校长。我们常自谑: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不被宠爱的"孩子″,一般不是妈宝,比较独立,工作也比较放手,大胆,无后顾之忧,即使校长干不成,大不了还能当教师,重操旧业。
我的人生感悟与今天的时代话语正暗合:奋斗正青春。人生当努力,少壮要努力,老大仍努力。青年时奔赴,中年是奔波,老年时不仅仅是回忆。还将继续踔厉前行,发余热余光。即使步履蹒跚,仍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