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锦城丝管日纷纷】,杜甫赠花卿诗评,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锦城丝管日纷纷:杜甫名篇《赠花卿》,原本是用来讽刺人的,为何如今成了夸人的?
- 2、锦城丝管日纷纷,杜甫赠花卿诗评
1、锦城丝管日纷纷:杜甫名篇《赠花卿》,原本是用来讽刺人的,为何如今成了夸人的?
七绝《赠花卿》是诗圣杜甫创作的一首咏叹诗,明代杨慎在他的《升庵诗话》中说:“公之绝句,百余首,此为之冠”。杨慎的意思是说,在杜甫的所有绝句当中,这一首是最好的。
杜甫作这首诗的本意,其实是用来讽刺人的,不过经过时间的变迁,这首诗又渐渐地成为了夸人的。那么,这首诗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赠花卿》赏析
《赠花卿》——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白话翻译:
锦官城内,丝竹管弦的声音,整日纷纷扬扬。美妙动人的乐曲,一半飘舞到了江面上,另一半则飘到了空中。如此动人的乐声,只应该属于天上。在人间,又能够听得到几回呢?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在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引用频率极高的千古名联。每当我们听到动人的音乐或者是歌声时,想要赞美对方的天籁之音,通常会想起这一联诗。
不过很多人都忘记了,或者根本就不知道,这联诗其实是用来讽刺人的。根据明代杨慎的说法,杜甫的这首《赠花卿》讽刺的对象,正是标题里的这位“花卿”。
花是“花卿”的姓,而卿则是对他的“敬称”。“花卿”的本名叫做花惊定,有的书籍上也写作“花惊定”,是唐朝安史之乱时,蜀中的一员猛将。
那么,花惊定到底做了什么事,杜甫又为何要写诗讽刺他呢?原来安史之乱时,唐朝有很多地方军阀都纷纷自立门户,自己称王,当时四川有一个叫段子璋的人也穿起了黄袍。
节度使崔光远带兵去平乱时,他的牙将花惊定,凭借过人的武功,斩下了段子璋的人头。这前半段故事,后来被杜甫写进了他的古风诗《戏作花卿歌》里面,诗云:
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
用如快鹘风火生,见贼唯多身始轻。
绵州副使著柘黄,我卿扫除即日平。
子章髑髅血模糊,手提掷还崔大夫。
李侯重有此节度,人道我卿绝世无。
既称绝世无,天子何不唤取守京都。
诗歌大意:
成都城里有一员猛将,名字叫花惊定。牙牙学语的幼儿,都听说过他的大名。他的办事效率极高,动作像鹰隼一样迅猛。那速度之快,简直双翼生风,口鼻喷火。
不过花惊定只有在贼人多的时候,才会展现出过人的轻功。绵州副使段子璋私自穿上了黄袍,我们花将军一天之内就将他荡平。
拎着反贼血淋淋的人头,一下子就掷到崔大人的面前,李侯因此才重新占领了绵州城。人人都说花惊定是绝世无双的将才。既是绝世无双的将才,天子为什么不把他召去镇守京城呢?
杜甫这首诗里比较详细地讲述了花惊定在蜀中平乱的过程,段子璋作乱时,崔光远带着他去平叛。结果双方刚交手,他已把段子璋的首级砍下来,还很豪气地往崔光怀脚下一掷。
诗的第三句到第八句,把花惊定描写得像一个唐传奇中的高人侠客。他身手敏捷得已经不像是一个正常人,而是像一只行动带着风与火的隼。
平常大家都不知道花惊定有这样的功夫,他说那是因为以前贼不多。只有贼多的时候,人们才能看到他过人的轻功。
从这段描述看来,花惊定当时应该是上演了一出漂亮的“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直接用“斩首行动”,在一天之内平定了段子璋的叛乱,立下了奇功。
所以绵州城里面,刚学说话的孩子都叫得出花惊定的名字。看到这里,我想有些读者一定糊涂了。既然这个花惊定武功盖世,又为唐朝平乱立了大功,为什么杜甫要去讽刺他呢?
二、《赠花卿》为何从讽刺人变成了夸奖人?
《旧唐书·崔光远传》中说:光远率将花惊定等讨平之,将士肆其剽劫,妇女有金银臂钏,兵士皆断其腕而取之,乱杀数千人,光远不能禁……
原来,这个花惊定竟然纵容士兵抢劫老百姓。他的手下看到当地妇女手上有金银手钏的,直接就把人的手砍断,夺走手钏,就这样杀害了几千人!
更可怕的是,花惊定在干这种事的时候,他的上司崔光远竟然完全不能约束他。只怕这个花惊定也和段子璋一样,早有了谋反的心。
后来皇帝追究崔光远的责任,崔光远忧郁成疾,就这样病死了。杜甫听说了这件事,对花惊定在一日之内取到段子璋项上人头的事,产生了怀疑。
因此才会在诗的最后说,花惊定既然这么了不起,为什么皇帝不叫他去守京都呢?留在我们蜀中,不是屈才了吗!
因为有这件事的存在,所以当人们《赠花卿》时,自然就会联想到这个“花卿”指的就是“花惊定”。既然杜甫早就对花惊定有意见,那么这首《赠花卿》当然也不是讲的什么好话。
所以从北宋时开始,就有人认为,“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两句,就是在暗示花惊定坐镇绵州,在城里越级享受到了皇帝的礼乐。
不过,为什么后来很多人都把“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两句当成好话呢?这是因为“花卿”原来还有另一种解释,据说是一名“歌伎”。
如果把“花卿”当成一个歌伎的名字,那么杜甫这首诗看起来,就只是单纯地在赞美一个人的歌声,那么这首诗就成了和《江南逢李龟年》差不多的绝句了。
结语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两句诗,到底存不存在讽刺,到如今为止其实还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以明代杨慎为首的学者,认为这首诗就是在讽刺花惊定,而以胡应鳞为首的学者则认为,这首诗就是在赞美一名叫花卿的“歌妓”。
后来到了清代,又出来一种说法,大概认为杨慎、胡应鳞二人讲得都不对。杜甫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有可能的确是听到了花惊定府上的丝竹声。
演奏者很有可能是“安史之乱”后,从宫中流落到民间的歌伎,所以杜甫才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据说在明朝以前,主流的声音一般都是认为《赠花卿》中的“花卿”,就是指花惊定,而这首诗要表达的意思,就是讽刺花惊定。
后来,这首诗传到了日本。人们从字面上去理解并接受了这首诗的美妙,他们觉得诗中并不存在讽刺的意思。
时间一久,这样的看法反过来影响了中国的学者,所以《赠花卿》不含讽刺的说法,就开始慢慢占了上风。
这首诗中到底存不存在讽刺的意思,至今已经很难得出唯一的答案了。不过如今的人们将它当成“好话”来用,已经是约定俗成了。
2、锦城丝管日纷纷,杜甫赠花卿诗评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有人则认为它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说是语含讽刺,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
第一句“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锦官城,成都市的别名。丝,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丝管,代指音乐。日,这里是每日的意思。纷纷,形容音乐声络绎不绝。意思是说,锦官城里奏起管弦音乐,一天到晚响个不停。“丝管”二字点出全诗描写的对象。点明之后,便从各种角度对它进行描绘。先用“纷纷”二字写出其连绵、鹭港、化无形的乐曲为有形之物,形象地写出管乐声与弦乐声相互交错、追逐的情景。
第二句“半入江风半入云”。意思是说:音乐的响声一半散入江风中,一半散入云层中。“入江风”,是说声音广传地面;“入云”,是说声音上冲天空。从地到天,到处都传播着音乐的声响。两个“半入”重复使用,造成音律的回环、流畅,与那弥漫宇宙的音乐声正相鹭港,具有很深的情趣。
第三、四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意思是说,这样的乐曲只能是天上才有的,人世间有能听到几回呢?古人认为,只有天上的仙乐才是最美妙的。作者把“此曲”看作是天上的仙乐,这就是极度写出它的不同凡俗;然后,又用人间的罕闻,进一步写出它的珍贵。这两句是在前面写实的基础上,通过想象,从虚处下笔,把“此曲”之美好推到绝伦的地步。虚实结合,互相照应,完美地表现出了乐曲的精绝。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实际上指天子所居皇宫;“人间”,指皇宫之外。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首诗无疑是赞叹花敬定所赏音乐的高级,单仔细体味,其中是含有讽刺意思的。花敬定作为一名武将,立功之后终日以歌舞为乐,不再操练兵马,这是有失职分的。作者的讽意并没有诉诸字面,而是隐藏在赞叹乐曲的背后,闪闪烁烁,扑朔迷离,可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可以把它看成一首赞美音乐的作品,也可以玩味其中的含蕴。
本文关键词:锦城丝管日纷纷的纷纷是什么意思,锦城丝管日纷纷全诗,锦城丝管日纷纷的锦城是哪里,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意思,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这就是关于《锦城丝管日纷纷,杜甫赠花卿诗评(杜甫名篇《赠花卿》)》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