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你在这里呀?”1964年,邓小平来到兰州一家工厂考察,从一群热情的女工中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邓小平快步走上前去,紧紧握住了女工的手。
这位女工是谁?为何会让邓小平如此关注呢?
原来她叫王承书,现在你可能觉得这个名字很陌生,但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那可是国际上出名的物理学家。
王承书,从小就在数学、物理方面表现出了过人的天赋。后来她考上了燕京大学,成为物理系唯一的一名女生,还以全系第一的成绩毕业。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在物理方面有更深的造诣,王承书申请了奖学金,留学美国,师从著名物理学家乌伦贝克。她与导师一起研发了“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引起了物理学界的关注,此公式沿用至今。
导师认为她如果继续搞科研,肯定能获得诺贝尔奖。美国当局也给出了她优厚的待遇,让她留在美国。
然而新中国建立后,王承书的心就飞了回来,为了能回国,她和丈夫与美国当局进行了7年的斗争。
为了将资料和数据带回国而不被美国发现,他们就将资料夹在包裹中,七年共运回国300多个包裹。1956年,在周总理的斡旋下,她和丈夫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大地。
回国后,钱三强找到她,开口就说:“你换一个方向吧?”
当时的王承书已经46岁,年龄是一个方面,另外这还会让她以前的研究成果付诸东流,也可能就再也与诺贝尔奖无缘。
可王承书想也没想,就答应了,三年后她从苏联学成回国。那时我国正在建造原子弹,制造原子弹重要的燃料浓缩铀出现了问题,而王承书成了最合适的人选。
钱三强又找到了她,他犹豫地说:“你去担任铀的开发工作吧?”
这项工作对于一名女性来说,条件实在有些苛刻。首先身份必须严格保密。其次还要与家人分离,不能与家人有任何联系。
最重要的是,从此之后,国际物理学界再也不会有王承书这个名字。付出的代价太大了,钱三强没有把握她会答应。
钱三强让她先想想,然而王承书坚毅地点了点头,马上就答应了。
回到家,她就打包行李出发了,丈夫也不知道她去了哪里。
王承书就这样来到了兰州的浓缩铀的生产基地504厂,隐姓埋名,成为了工厂内唯一的女科学家、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没有人知道她以前的身份,她也没有接受任何优待。
她住的是普通的职工宿舍,床板硬邦邦,吃的是窝头咸菜,几个月也吃不上一顿肉。她工作用的设备十分简陋,计算机都是手摇的,需要两只手同时按住敲击键盘,输入数据。
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王承书全身心地沉浸在工作之中,没有任何怨言,终于赶在原子弹爆炸之前提取了浓缩铀。
1964年,邓小平来到504厂考察,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虽然,浓缩铀的工作告一段落,但是钱三强还是又找到了王承书,让她继续隐姓埋名从事核物理方面的工作。王承书依旧毫不迟疑地回答:“我愿意。”
“我愿意!”这仿佛成为了王承书的口头禅,只要祖国需要,让她做什么她都愿意!
这就是我国老一辈伟大的科学家王承书,放弃美国优厚的待遇,放弃国际知名科学家的名望,甚至放弃诺贝尔奖,只是为了祖国更加强大。她用自己的行动诉说了对祖国无限的深情。
她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值得我们怀念!
作者:甄博
编辑:洛子画
#在头条看见彼此##人物#
1976年4月,西北甘肃镇原县,农民老马在老家院子里挖地窖,意外地挖出了一块方形的铜牌,上面有很多不认识的字,老马随手就把铜牌扔进了杂物箱。
这是一块巴掌大小的方形的铜牌,上面显着古铜的颜色。正面刻有很规矩的几十个的字,老马没读过书,不认识字。但是他能看出来这个牌子应该是古代的老东西,就随手丢进杂物柜,等儿子回来再说。
晚上老马儿子劳动回来,老马把铜牌子找了出来,递给他儿子小马,看看能不能看懂。小马是小学毕业,也只认出一个“弓”字。而且小马还说,这些应该是古代的字,现代的字不是这么写的。老马感觉这个牌子不一般,可能是过去的老房子留下来的,就把牌子小心的藏了起来。
每次有城里的文化人下乡来放电影,老马就会跑去问有没有认识这块牌子的。但是可惜,都没人读得出上面的内容。这一转眼就是四年。
到了1980年,甘肃省要成立博物馆,县文化局派人下乡收集文物,其中有一位专家张明华就来到了富坪村,村长在村里面用大喇叭宣传,如果家里有老的物件可以拿出来,如果被博物馆看上了,还会有奖励。
在当时,农村的各种古代物件非常多。但是没有变现的渠道,也没有人来收文物。有这样一个机会,各家各户都把家里的宝贝拿了出来,看看有没有可以有幸进入博物馆的。
然而结果都是些常见的石刻、木雕、陶器等器物,并没有太出彩的,张明华在村里住了三天,收了几件佛像和陶器,就打算离开了。就在这一天,老马带着铜牌来到了村委会,请张明华看看他的这块牌子。
看到这块铜牌,张明华眼前一亮!这上面的字好像是战国到汉代的文字,篆刻的非常规整。但是张也不是古文字的专家,他也不敢贸然下结论。他只知道,这块牌子非同小可。
于是,他郑重决定,收下这块牌子,并和老马签订了收集的文书。并递给老马八毛钱,当作收集文物的奖励。老马拿着八毛钱,感觉这无意中挖到的东西,还可以卖钱,他高兴地拿着钱回家了。
第二天,张明华带上铜牌返回了县文化局,找到了金文和甲骨文的专家,专家拿过铜牌后仔细观察上面的字,大吃一惊道:“你是在哪里找到的这块牌子?这可是秦代的文字!”
随后这块牌子命名为秦诏版,上面的文字也被破解,: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打败六国,一统天下,各国臣民终于获得安定,立尊号为皇帝,于是诏令丞相隗状和王绾,规范度量衡,凡是不一致的都加以统一,凡是不清楚的都予以明确。
这块牌子非同小可,它记录的文字证实了秦始皇的统一天下时间,还有度量衡的使用。可以算是一件“圣旨”。
这件事情惊动了甘肃省博物馆,省里专家和县文化局长亲自来到了老马家里考察。不久,经过几天的挖掘,遗憾的是,只找到几件陶器外,再无其他物品发现。
即便如此,这块铜牌被带到省博物馆,成为甘肃重点文物。经过鉴定,铜牌长11厘米,宽7厘米,重约150克,铜面刻的是秦代的小篆。
这块铜牌被命名为“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版”。
对于村民老马上交重点文物的行动,省博物馆决定给予奖励300元,并赠送奖状一张。
#历史# #我要上 头条#
唐晓峰教授讲到学以致用,引述当年史念海先生做军事历史地理考察,是受时任兰州军区司令员皮定钧将军的委托,很有实战意义。皮定钧将军说:“假定现在就要进行一场战争,我作为司令员,进入阵地,部队部署,粮草运输,作战计划,大致都已就绪,我要再听取一下,以前在这个地区曾经发生过什么战争?战争的两方各是由什么地方进军的?又是分别由哪些道路退却的?粮秣是怎样运输的?战地的用水又是怎样取得的?其中获胜者是怎样取得胜利的?而败北者又是怎样招致失败的?”
史念海先生这段话出自《河山集》四集“自序”。而我的《河山集》版本太早,未收录“自序”。史先生是带着皮司令员的问题到一处处古战场勘察。所有的问题都具有现实性。
我书念的少,因此每见大师著述便找来选读,仿佛耳提面命。如吴晗、白寿彝、侯仁之、史念海,他们篇篇凝聚学术思想的专论汇合成集。如《灯下集》、《学步集》、《步芳集》、《河山集》,且多是三联书店出版。友人笑问“您下一本叫什么集?”我戏曰“不赶集”。于我不能什么热闹写什么。[呲牙]
读先生们的书,学先生灯下步芳,放眼河山……快哉!
1986年的4月28日,甘肃天水市麦积区党川乡小陇山林区放马滩工区的工长夏向清,在带领职工清理宿舍后墙因为大雨堆积的淤泥时,无意间的一个举动,却成就了改写中国历史的发现。
当天的雨非常大,山洪过后,放马滩工区的职工宿舍后墙淤积了不少淤泥急需清理,否则会影响到房屋的安全。
夏向清一声吆喝,工人们便抄起家伙热火朝天地开始干活了,毕竟这里是自己住宿的地方,安全必须要有保障的。
清理淤泥是一件很累人的活计,不一会儿大家就有点累了。夏向清也把工具朝地上一杵,准备喘口气。当他无意间抬头朝前方的山坡上看去时,发现一股子泥水从不远处的一个小洞里咕嘟咕嘟不停地往外冒。
夏向清感到有些奇怪,难道里面是一个山洞,泥水是被雨水灌满后溢出来的?
好奇心极强的夏向清决定上去看看。
这一看不要紧,两项中国古代的“世界第一”,在地下沉寂2000年后,终于重见天日。
踏着泥泞走到跟前,夏向清发现小洞里面好像有些不一样的东西,但是什么却看不清楚,也不知道里面是不是有什么危险的情况发生。
但夏向清还是决定冒着危险,用手伸进去摸摸看看。
当他把手伸进去以后,没有发现有什么危险,却摸到了一个感觉像竹片之类的物件,便顺手把它拽了出来。
用水把竹片清洗掉上面的泥巴之后,夏向清发现竹片上刻有许多自己不认识的古文字,他意识到,这应该是人们常说的竹简。
这下子夏向清的好奇心就更浓了,这个不起眼的小洞里面,居然会有这么个古老的东西,里面应该是一个古墓,说不定里面还有其他的物件。
夏向清便再次把手伸进去往外扒拉,很快就扒拉出了另外几块竹简,还有几块刻有图形的木板。木板上刻的图案,看起来就和我们在电视上看的古老藏宝图一样,充满了玄机,这让夏向清感觉呼吸都有些急促了。
夏向清知道,放马滩这个地方,是有一定来历的。
放马滩,这里距离著名的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不到20公里,其西边不远处的礼县盐官镇,就是当年秦人最早的都城西犬丘。
放马滩依山傍水,绿草茵茵,碧野连天,自古就是放养良马的好地方。相传秦始皇先祖嬴大骆和他的儿子嬴非子因为擅长养马,得到周孝王的赏识,被派往此地为周王室牧马,这里也就被叫做了放马滩,也被称为牧马滩。
所以,这里很有可能是存在古墓的,而竹简的存在,显示这里很有可能是秦汉时期的墓葬。
但这些东西究竟写的什么刻的是什么,夏向清是看不明白的,但他知道这肯定是珍贵的文物,必须报告上级。
于是,他一边让工友们保护好现场,一边急忙把自己的发现向上级领导进行了汇报。
看着竹简和木块,领导也搞不清楚那是什么,便请了天水市北道区文化馆和甘肃省文化厅的专家前来查看。
得知放马滩出现可能是秦汉时期的古墓,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很快就派岳邦湖、何双全进驻现场考察。
随着考察发掘的展开,考古学家们发现,这个不起眼的地方居然是一个秦汉时期的古墓群,大大小小的上百座古墓。通过对其中14座古墓(其中秦墓13座,汉墓1座)的发掘,里面出土了400余件令人惊诧的陪葬品。除了罕见地记录有十二平均律、十二生肖和战国时期风土人情的战国秦简外,另外几个特殊的物品引起了专家们的高度重视。
其中之一就是在放马滩5号文景时期汉墓主人的胸部发现的一份呈深黄色、干燥后为浅灰间黄色的纸质地图。该地图纸薄而软,用细黑红条绘制山、河流、道路等图形,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无法复原,但依然平整光滑。经检测该纸质地图为西汉初年制作,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画在纸上的地图,地图的制作材料为早期的麻纸。该地图的发现,也说明在西汉早期中国就有了纸张,比已知东汉蔡伦早了300年!
经过研究,这张纸质地图也不是什么藏宝图,与1973年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驻军图》、《区域图》类似,是当时的军事地图!
在放马滩1号秦墓,发现了绘在4块木板上的木板地图7幅,是我国和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地图,分别为《政区图》《地形图》和《林木资源图》。
这些木板地图虽经2000多年的历史和常年水浸,依然保存完好,线条字迹清晰,脉络清楚。地图上不仅绘制有山川、河流、居民点、城邑,还特别注有各地之间的相距里程,与现今距离基本上相符。
并且在第五幅图中,使用了非常类似于后世等高线的闭合曲线绘制山峰的方法。这在测绘技术落后的当时,不能不让人叹为观止。
放马滩地图的出土,将我国现存古地图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一个半世纪,填补了先秦战国时期没有实物地图的空白。
另外,在出土的志简中,还发现了不少类似《搜神记》志怪故事的描写,非常令人惊奇。
由于放马滩古墓出土了这么多价值非凡的文物,考古界从此有了“天水放马滩,云梦睡虎地”这一说法。
如今的放马滩,也因此名声远扬,和著名的麦积山石窟一起,成为当地引人注目的旅游考古胜地。
要知道,这只是发掘了14座墓葬出土的文物,还有近百座古墓因为条件限制并没有做进一步的发掘。如果条件允许发掘的话,里面还不知道会出现什么惊人的文物呢。
#兰州头条# 各位新同学:当你看到这个通知时,恭喜你从百万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兰州大学2022级硕士研究生!金秋九月,让我们相约兰大,共赏兰大之美。录取通知书正在加紧制作当中,新生可于6月20日之后登陆兰州大学调档政审平台(登录),通过录取通知书寄发EMS号查询邮寄进程。#金粉社区#
#电影# #榜罗1935# #榜罗镇会议旧址# 考察组来通渭县考察。6月27日,深圳前海兆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尹琳锁、甘肃丝旅艺境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甲太带领电影《榜罗1935》考察组来通渭县,考察电影拍摄事宜及文旅开发项目。
彭德怀一边抽烟,一边固执地对毛泽东说道:“我还是回乡当我的农民好,你那个官我干不了!”
1958年8月,中央在北戴河召开了会议,此时的彭德怀和其他人一样也是极其兴奋的,他深入部队农村进行考察,在如火如荼的全民大炼钢铁的过程中碰到他也被深深的感染了。
不过,彭德怀一直是有限度的乐观,他内心还是非常谨慎的,当彭德怀视察甘肃的时候,甘肃省委汇报说:“今年粮食特大丰收,人均可以达到1500斤。”
可是当彭德怀来到敦煌的时候,了解到全县8万人组成了一个人民公社,但是却存在地主不肯将生产资料交出有的,甚至把当地的毛驴和牛杀死吃肉等现象。
彭德怀就对县委书记说:“一定要注意避免破坏生产资料的事情,不能造成额外的浪费。”
接下来彭德怀看到的事情让彭德怀大跌眼镜,他看到敦煌公社的棉花田到处都有散落的棉花,菜地的白菜在地里胡乱的堆放着,有的甚至已经腐烂了。
可能还对此事深感惋惜,尤其是看到公共食堂吃的都是面糊煮土豆,彭德怀对粮食的产量已经产生了怀疑,在这个时期对粮食产量产生怀疑,实在是非常可贵的一种现象。
到了1958年12月,彭德怀又到了湖南,在湖南彭德怀发现为了所谓的“生活集体化”,,当地政府大搞居民点,农民的房子有的被拆了,有的空着,冷冷清清的一片萧条,有一些农户为了大炼钢铁,把吃饭的锅都砸了。
当地的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差,有一些干部作风恶劣,对群众随意打骂,在学校里学生的伙食也非常不好,吃的都是白菜汤,睡的是非常简陋的大通铺。
为了得到最真实的粮食产量,可能还在晚上,冒着寒风来到了丰收田里查看收割完的稻子,彭德怀一个一个的数着稻穗,进而推算出水稻的亩产量,来推测老百姓到底有多少粮食吃。
彭德怀就这样实事求是的进行着工作。
在这段时间里,彭德怀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通过意见书的方式写了下来,但是又怕自己性格急躁,会适得其反,碰到孩子就以向毛泽东个人写信的方式,坦诚自己对如何总结经验教训的看法。
结果,彭德怀没有料到一封正常的私人通信掀起了轩然大波,让自己成为庐山会议悲剧的主角,但是他在起草这封信时却毫无畏惧,大不了丢官卸职。
结果会议的结果正如彭德怀所想,他到了北京一处农村开垦荒地,过上了农民的生活。
结果1965年彭真给彭德怀打电话,请彭德怀到人民大会堂有急事。
彭德怀到了之后见到了彭真,彭真向彭德怀传达了中共中央要建设大三线的部署,彭真对彭德怀真诚的说:“主席希望你能到西南去搞大三线建设。”
彭真苦笑了一下:“老总你不要有情绪,让你去西南是主席的意思。”
彭德怀把脖子一扭:“党的八届八中全会上,我已经被批臭了,怎么能让我去干工作呢?”
其实毛主席就是怕彭德怀有抵触情绪,才让彭真先来进行一下火力侦查试探一下彭德怀的态度。
对彭德怀来说,这是他生命中的一次转机,但是彭德怀却想:既然自己有错误也受到了批判,6年过去了。
直到现在都没有一个公正的结论,我该如何去指挥下面的同志又怎么能够发挥作用呢?如果干不好的话,就会给大三线建设带来损失,因此要把这件事情早早的提出来。
毛主席也猜到了彭德怀的想法,因此他决定见彭德怀一面,不久两个人就在中南海见面了,双方紧握着双手,毕竟这是两个老战友6年来的第1次会面。
毛主席说:“老总啊,庐山会议已经过去了,也许真理是站在你那边的,但最终只能让历史来做结论,我们从湖南出来干革命几十年来相识相知,这次让你到西南也是我的意思,西南是战略后方,你把它建设好了我就放心了,将来发生战争你还可以带兵打仗。”
然而彭德怀始终把大局放在心上,最终还是答应了毛泽东的要求,来到了大西南,至今彭德怀在大西南的建设成果仍然有很多都在使用。
#雪漠作品# #匈奴的子孙#
琼之燕【兰心书院】拆书稿第一步:如何读透一本书?我选的是《匈奴的子孙》1、这本书讲了什么?《匈奴的子孙》这本书讲了作家雪漠带领团队在西部以甘肃武威为中心的几个地方进行文化考察的见闻。2、这本书分成几个部分讲的?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大地的记忆,主要是追忆历史背景;下篇:当下的脚步,记录考察见闻,以考察路线为顺序,描述了民勤、雅布赖、阿拉善右旗、民勤、武威、天祝、天水等地方的文化现状。 3、这几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全书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递进关系,历史背景应该放在现实考察之前,而考察过程也应以路程为顺序。
3月18日上午,甘肃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朱建海带队考察兰州宣天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巨量引擎甘肃区域),详细了解公司平台推广、内容运营、新型人才培养、电商直播等情况,双方就充分借助新媒体宣传优势,推动全民节水习惯养成、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保障省水安全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同时,朱厅长等在公司进行了《节水中国,你我同行》专题片拍摄。
这是我当年徒步考察中国时,在甘肃境内一个村庄,给中国农村小脚老太太,在村口拍照的一张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