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毛主席在岳飞故里参观,还听了汤阴县长对岳飞英雄事迹的汇报,主席出于对岳飞后人的关心,这才牵扯出一封不为人知的信件。
岳昌烈是岳飞的27代世孙,1890年出生的他是清末秀才。
年轻的时候一直想着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走上政坛,却未能如愿。
但是不管在什么环境之下,他都没有放弃读书,有着文人的傲骨,也有着不合群的怪脾气。
他曾经在嘉兴秀洲的一所中学教书,因为跟学校方方面面都无法搞好关系,最后学校只有解聘了他。
可是在那个年代,空有才华不得志不重要,肚子填饱才是根本,他没有收入,没有妻子儿女,只能一个人将之前的积蓄消耗,很快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
到了1951年,他实在觉得熬不下去了,于是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可是一个普通老百姓的信件很难转到主席手里,当时国家也还是建国初期,主席事务繁忙,这封信就一直在中南海放着。
到了1952年,岳昌烈更加艰难了,于是他又给毛主席写了第二封信,这个时候的毛主席正好在河南黄河领域考察。
对于一向推崇岳飞军事才能和爱国情怀的毛主席,必然要去岳庙和《岳武王故里》的石碑处看看。
在听取汤阴县长的汇报中,主席一次次地被岳飞的“精忠报国”精神感染,他肯定地认为:岳家后代人人立场坚定。
毛主席对岳飞的肯定和认可,让世人对岳飞后代多了一份关注,很快岳昌烈的两封信都被交到主席手中。
主席听说是岳飞后代的信件,立马就拆开,对岳昌烈的文采深表认可也对他的信件给予批示:可酌情救济!
得到主席的亲笔批示,地方政府很快就着手安排岳飞后代岳昌烈的起居生活,给予了一定的生活补助并将他安排到文史研究馆,专门撰写历史资料和回忆录。
岳飞的家国情怀一直都是毛主席敬仰的,特别是对他的军事才能深表钦佩,他和金军作战是运用的灵活战术,对主席很有启发。
也正因为阅读了岳飞的所有书籍,关于他在战场的各种战术灵活运用,也让主席用一本《论持久战》给当时的中国青年指引了一个方向,给各级阶层一种鼓舞,抗战时期的游击战术,让敌人防不胜防,这就是灵活军事战术,被主席运用得游刃有余。
1954年,主席因为公务繁忙,特意让身边人清明节期间给岳飞庙送去花圈,以表祭奠。
身边工作人员都知道主席对岳飞的那种情怀,以至于后来在西湖迁墓时,主席特意说了一句:“岳飞是我们的民族英雄,他的墓地无需迁移。”
正因为主席的肯定,也让后来一些居心叵测的人想给秦桧翻案,都被压回去,奸臣岂能让他翻身?
毛主席的一生都是推崇爱国精神,也正因为如此,让岳飞的后人得以安稳,不愧对“精忠报国”岳飞英魂!
岳飞的精神对我们世世代代都有着非凡的影响,身为中国人我们感到骄傲,正因为中国人的爱国情怀,所以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
#头条创作挑战赛#
文|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