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上真实的西游记背景】,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历史上真实的西游记背景:历史上真实的唐僧取经,舍近求远,真正的原因在哪里
- 2、历史上真实的西游记背景,西游记作者究竟是谁
1、历史上真实的西游记背景:历史上真实的唐僧取经,舍近求远,真正的原因在哪里
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讲述的是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当然,这是一篇神话故事。但是,虽然是神话故事,但是却是借取了历史上真正的历史事件来演绎的,而且时间、路程都与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故事大体相同,只是演绎出了孙悟空等几位徒弟,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真经。
在现在的读者心中,有一个疑团或许一直没有解开,那就是唐僧去印度取经,而印度在中国的南方,这在当时的唐朝应该是清楚的,如果打开现在的地图,唐僧取经最近的路线应该是从西安一直南下,可以途经四川、云南,就可以直达印度,而且绝大部分的路程都在国内,只是过了云南再走很短的一段路程就到了。为什么唐僧偏要舍近求远,取西经新疆到中亚再南行再到印度呢?这条路不仅更远,而且山路更多,并且要经过许多国家,那更危险。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唐僧为什么不走近道,而选择这样一条迂回的道路云取经,有许多不同的观点,而最普遍的解释就是当时的云南一带是蛮荒之地,瘴气多,而且要穿越横断山脉,凭当时的人力更不容易翻越过去。其实这种解释相当牵强,至少不全面,因为在唐朝时期,云南已是中国的地方行政地区,有地方官府可以派人相送,应该能够找到去印度的路。那唐僧为什么偏要舍近求远呢?
唐朝的疆域基本上涵盖了唐僧取经路。
其实,唐僧取经为什么要舍近求远,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唐朝当时在世界的地位,特别是唐朝真正的疆域范围等这样几个方面去理解。
首先,唐朝在世界的地位已达到历史空前。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时期是唐朝,尤其在唐朝初期,在世界上的影响相当深远,那是世界的老大,而且当时的唐朝与外界的交往主要在西部,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一条西行路线,是联结中亚、西亚和欧洲的最佳路线,路途道路更宽阔,人员来说更稠密,相对来说更平安。
其次,唐僧当时走的路线其实绝大部分在唐朝境内。稍微懂点历史常识的都知道,唐朝的疆域范围十分广大,尤其是西部,势力范围一度达到里海一带,如果这有点夸张的话,达到现在的咸海一带那是比较中肯的,虽然途中有许多政权,但那是唐朝的藩属政权,都属唐朝管辖,包括现在阿富汗一带当时有着大大小小的许多政权,当时都臣属于唐朝,而且唐朝在西部设立了几个都护府,能够进行有效的管辖,大家看唐僧西行的路线,其实一直就在唐朝境内。
第三,唐僧西行最主要的目的是进行友好交流。无论是《西游记》中的描写,还是当时现实状况,唐僧西行一直带着皇帝给的通关文牒,而且唐僧途经任何国家,那都是当地的郡主、国王亲自接见,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唐僧取经是带有皇帝亲自下的任务,是作为大使,是一次友好交往的过程,展示着唐朝对他们的重视,这些郡主、国王那都是唐朝的藩属领导,对于唐僧的到来那自然要高度重视,热情接待,并且一路护送,为什么唐僧西天取经历经近14年,没有遇到危险,这就是最根本的原因。真实的唐僧取经过程,应该是相对愉快而安全的旅程。
唐僧取经西行迂回更主要是开展友好交流。
第四,唐僧走西行迂回路线,更主要的是考察这些藩属政权对唐朝的忠诚度。唐僧最终的目的是去印度取经,宣扬佛法,但不直接走四川、云南路线,而一路西行再南下,应该还带有另一个目的,那就是考察这些西部藩属政权对唐朝的忠诚度,因为如果走四川、云南路线,这已是当时唐朝的固有领土,而西部那些藩属政权,虽然表面上称臣于唐朝,但是否忠诚于唐朝,那需要考察,所以,唐僧去印度取经,同样带有考察的目的,便于唐朝的中央政权对这些藩属政权进行评估。
第五,唐僧如果直接南下,路途实际上更远更危险。其实,虽然从现在来看,从西安到印度,表面上走四川经云南直接到印度,似乎很近,事实上,如果当时唐僧真从四川到云南进印度其实更远更危险,一方面云南西部是西藏,当时是吐蕃国,是一个独立的政权,并不臣属于唐朝,而且过云南之后,当时的印度其实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且是大大小小上百个政权,这些政权并不属唐朝管辖,他们不需要看唐朝的脸色,通关文牒在这里并不起作用,而且这些国家的人用的语言十分难懂,更难交流,而且是十足的蛮荒之地,唐僧要到真正的印度佛教中心,要经历太多的国家,那会更艰难。
所以,唐僧却印度取经,与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和后来的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一样的,意义也类似。都是传播中国文化和扩大中国影响的友好交往过程,只不过唐僧作为和尚的目的更多,在实现这些目的同时,顺便到佛教的发源地进行佛法交流,并扩大佛法在中国的影响。
2、历史上真实的西游记背景,西游记作者究竟是谁
《西游记》作者究竟是谁?——一探明代句容状元李春芳
▓ 李洪文
(一)状元李春芳是“句容籍”
自古人以“籍”定。古代府志县志科举录均以“籍”定人。《重修扬州府志》定李春芳“兴化籍,句容人”,《嘉庆重刊江宁府志》定李春芳“句容籍”,一时文坛兴讼。
李春芳句容人
《顺治句容县志》三卷载:“嘉靖十年举人李春芳,见进士。”“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李春芳,第一甲第一名,累官少师,中极殿大学士。”《顺治句容县志》四卷载:“李秀,以曾孙春芳赠少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李旭,以孙春芳赠少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李镗,以子春芳封少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
《乾隆句容县志》八卷·选举志正科表载:“嘉靖十年,举人李春芳。”“嘉靖二十六年,状元李春芳。累官少师,中极殿大学士。赠太师,谥文定。”
《乾隆句容县志》
《乾隆句容县志》一卷载:“(四面牌坊)今东匾曰‘状元宰相’,为丁未殿元李春芳;西匾曰‘天官冢宰’,为吏部尚书曹义;南匾曰‘地官司徒’,为户部尚书王暐;北匾曰‘殿中执法’,为御史汤鼐立。”“状元坊在县治废巷口,为大学士李春芳立。”
句容人纪念李春芳有“兆文山”“兆文(状元)桥”。镇江金山寺有东坡玉带永镇山门,句容崇明寺也曾有李春芳玉带永镇山门。《乾隆句容县志》四卷:“玉带楼在县治东崇明寺藏经院。李文定为诸生时,读书院内月潭僧房。戏题壁曰:年年山寺听鸣钟,匹马长安忆远公。异日定须留玉带,题诗未可著纱笼。后嘉靖丁未,廷对第一。果应前语。官翰林。给假南还。月潭踵门持楮求书,并请践约。公书前律,笑解所系玉带,并西番所进番经一册付之。及公累官宗伯,拜大学士,月潭刻诗于石,并建楼藏经贮带,用镇山门,与古刹共垂不朽。”李春芳是句容人,历代府志县志记载明晰。然《明史》称李春芳为“兴化人”。让人误其为“兴化籍”,与句容无关。很多专家“尽信”《明史》,著书立说中已经将李春芳“句容人”标签褫夺,谬传后世。数典忘祖,很多句容人也只知道有“兴化状元李春芳”,从来不知有“句容状元李春芳”。
典数根源,直击《明史》之谬。我在《乾隆句容县志(校注)》(2016年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和《光绪续纂句容县志校注》(2018年辽海出版社出版)两书中对李春芳作了较客观的注解:初名果,字子实,号石鹿(见李春芳《遗安堂集》卷十《墓志铭》。源于句容市石鹿山,石鹿山见本志卷三·山),又号华阳洞天主人。世居“勾曲之朱壒村”(见李春芳《贻安堂集》卷十和附录)。“早岁常读书寺中”(见本志卷十李春芳《新建句容华阳书院碑记》)“为诸生时,读华阳书院内月潭僧房”(见本志卷四)。嘉靖十年,以“句容籍”中举……嘉靖二十六年以“句容籍”中丁未科状元……句容有文定公祠二,一在崇明寺大殿右,一在茅山上宫右(见本志卷四)。康熙六年,笪重光《重修家谱自序》载:“皆姻娅不绝如容邑曹冢宰、李文定诸大族。”清张廷玉纂《明史》称李春芳为“兴化人”(见卷一百九十三《列传》第八十一),误。事迹见卷四“玉带楼”、卷八“正科表”和卷九《李春芳传》。
古人“籍”和“贯”大多一致。府志县志科举录中均以“籍”为凭。如“籍”“贯”不在一地,则需注明。如《乾隆句容县志》八卷:李长华,改名嗣京,兴化人,句容籍。《康熙兴化县志》:李嗣京,号嘉锡,李乔,号世臣,句容人。又如《光绪续纂句容县志》七卷:“李廷试,官海阳知县,兴化籍。”句容县志均载李春芳为“句容籍”状元。《明史》此误,随即被《嘉庆重刊江宁府志》(三十卷·科贡表)修正:嘉靖二十六年,李春芳,句容人,一甲第一名,《明史》有传。
清编《明史》偏颇非一。又将句容人汤鼐作“寿州人”(卷一百八十)。《弘治句容县志》六卷:“汤鼐,字用之,福祚乡人。”据《江南通志》,其一作“寿州人”(卷一百二十六),一作“句容人”(卷一百二十二)。
《嘉靖二十六年进士登科录》:“第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李春芳:贯直隶扬州府高邮州兴化县。民籍,句容县人。国子生。治《诗经》。字子实。行一。年三十八。十二月十五日生。曾祖秀。祖旭。父镗,母徐氏。重庆下。弟齐芳,承芳。娶徐氏。应天府乡试第一百十七名。会试第十名。”由此可见,李春芳“籍”和“贯”不同。“民籍,句容县人。”意即“民籍,(籍)句容县人”。古人重“籍”,“籍”为根本,去世之后必须“叶落归根”。“贯”为临时居住地,相当于今天的“暂住证”,可以随时再搬走。李春芳“贯兴化”之前,“公之曾大父始渡江至安宜,已又从安宜徙兴化”。李春芳《新建句容华阳书院碑记》有“臣原籍其地”,由此可见李春芳为“句容籍”“贯兴化”之人。(未完待续)
李洪文及简介
本文关键词:西游记的真实历史原型事件,西游记真实历史很血腥,原著真实的西游记,西游记真正的历史背景,《西游记》的历史原型故事是什么?。这就是关于《历史上真实的西游记背景,历史上真实的唐僧取经》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