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欣赏#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诗词#这首诗是张说五言诗名作《蜀道后期》,诗人仅用20字就把一个远行公务之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描写得淋漓尽致。其中“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是千古名句,用无情的秋风来衬托诗人一片归心,隽永而深厚,妙不可言,只此一笔,张说便足以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书法#以下是我以这首诗创作的小条幅草书作品,请大家批评指正。
苏轼也像你一样又烦又忙
~《苏东坡新传》读书笔记
你以为的苏轼是每天春花秋月,霁月清风,诗书花酒茶吗?
不, 他是个有着繁重工作的公务员,为了养家糊口,他也和别人一样通勤报到完成各种杂务。他也曾在堆积如山的案牍公文中埋头奋笔、不胜其烦,也曾在大雨泥淖中和筑堤的劳工们一起满身污泥,他也曾为水深火热中的百姓嗟叹,也曾经受过饥渴劳累之苦。但是别人只做这些,苏轼却因热爱生活而留意生活中的一切,并有感而发。

有人说,人和人的区别在不八小时之内,而在八小时之外,苏轼的与众不同大概就是因为他在八小时之外,能够走遍山川观美景,踏遍古刹访名僧,有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就用笔记录下来,没有虚度光阴吧。
他的很多作品不是为了功利而写的煽情文辞,而是对生活的真实记录,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真心话。他的诗词文章不是硬憋出来的,而是饱读过的诗书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后,从心里流出来的。
你可以说他勤奋,但他的勤奋不是头悬梁锥刺股的刻意为之;你也可以说他随性,那是他才华太多了,能满溢出来诉之于纸笔。
饱读诗书、日积月累,就一定能达到苏轼的水准吗?这我可不敢说,但是不断积累,有了思考就赶紧记录下来,一定能让你成为有情趣的人,成为有才华的人,也一定能吸引到更多你希望认识的高人,夫如是,你离生活的开挂就不远了。

今天是4月19日,星期二,三月十九,多云。也是我抄诗以来的第61天。今天 我抄的是三哥解读的宋代·黄公度的《卜算子·薄宦各东西》,全文如下:
薄宦各东西,往事随风雨。先自离歌不忍闻,又何况,春将暮。愁共落花多,人逐征鸿去。君向潇湘我向秦,后会知何处。
诗词鉴赏:
为了这份卑微的生计,你我即将各赴东西,往事也将随风吹雨打渐渐散去。话别的时候,离歌本来就不忍听闻,何况现在又是暮春时节。心中的忧伤与落花一样多,你我就要追随大雁的身影远行。弟弟啊,你往湖南去,而哥哥我,要去向陕西。这一别,不知何年何月在哪里重逢?
公元1138年,黄公度与亲弟弟黄童同时科考及第,一门二进士,本来是天大的喜事,但在词人看来,此时的南宋朝庭风雨飘摇,一旦踏上仕途做了这个小官,个人的命运也就身不由己。曾经朝夕相处的俩兄弟,今后天各一方,见一面都难。字里行间满满浓浓都是手足深情。想想也是呵,古代最快的就是马车,从湖南跑到陕西,也要跑许多天,更何况没有朝庭许可,也不能丟下公务随便就瞎跑撒。

早上好,亲友们!
#每天微习惯打卡##每天打卡##谢谢您的阅读。谢谢您的点赞!祝您生活愉快,家庭幸福!##今日头条微头条##唐诗宋词#
每天一首古诗词
【望 驿 台】
【唐】 刘禹锡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不尽同,居人思客客思家。
【解析】
元稹于元和四年(809)出任监察御史,该年三月出使东川,写下了《使东川》一组绝句。元稹的原唱是这样的:“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诗是写于三月的月末,内容是抒发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妻子本来以“春尽”为夫妻团聚之时,因公务未了而无法实现。“孟光”在这里是指其妻韦丛。白居易和诗写的也是元稹夫妻相互思念之情,但由于他是处于旁观的位置,故而写得更全面,更有自己的特点。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和诗的开首两句写元稹夫妻二人彼此思念。“靖安宅”,即当时长安城靖安里,元稹的宅弟也在这里。前句是写韦丛天天守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的情景,她对丈夫的怀念之情很深。次句是写春意澜珊,落红满地。元稹一人独处驿邸,见落花而念家中如花之人。首两句以对偶的形式出现,夫妻两相对映,愈显他们的心心相印。
三、四两句“两处春光不尽同,居人思客客思家。”“尽”字如利刀割水,含有春光尽矣、人在天涯的感伤情绪。“春光同日尽”,也就是两人预期的欢聚落空了。这样,就自然导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本来,思念不仅仅是这一天,但这一日既是春尽日,这种思念之情便更加重了。一种相思,两处离愁,感情的暗线把千里之外的两颗心紧紧联系起来了。
这句诗对他们夫妻深沉的思念之情的描绘是十分真切的,而概括得如此全面,也只有与元稹这般相知的旁观者才能道得出。再者,末句的用词十分之精妙,也就是说作者十分巧妙地在一个单句中运用了重言错综的手法,以“思客客思”相对应,使得诗句有着音韵循环鹭港之美。
白居易的和诗在内容上与原唱既彼此相应,但又非简单的复述,而是同中见异,有着自己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较之原唱写得更好。全诗紧扣思字,储蓄地、层层深入地展开。全诗含蓄与率直相结合,谨严与流动相结合,可以说是和诗中的上乘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