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18日,蒋介石亲自主持召开会议。陈诚在会上慷慨陈词,极力申述蒋不宜下野的种种理由,并叫嚣“要奋战到底"。
汤恩伯也不甘示弱,夸口说:“国军在京沪杭地区尚集结有五十万大军,经过整顿,加上海空军的支援,可与共军隔江对峙,确保江南半壁江山,我们要等待时机,徐图恢复。”
会上,只有浙江省主席陈仪不合时宜地说:“总统以国事为重,能激流勇退,此乃适当其时矣!” 蒋介石听了之后,面色铁青。
利用这次会议,蒋介石在下野前做了重大的人事调整:将京沪警备司令部扩大为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任命汤恩伯为总司令;同时将衢州绥靖公署撤销,改为第九编练司令部,让汤恩伯统一指挥苏浙皖赣四省的军事,积极布置长江防务。可以看出,此时的蒋介石对汤恩伯是何其的信任。
蒋介石还任命朱绍良为福建省主席兼福州绥靖公署主任,免去了李良荣的福建省主席职务;任命张群为重庆绥靖公署主任,余汉谋为广州绥靖公署主任,陈诚为台湾省主席兼警备司令,蒋经国为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
这次调整可谓是费尽了心思,都是蒋介石为下野后能在幕后操纵局面所作的精心安排。当陈仪听到福建省主席换成朱绍良,他心头为之一沉,李良荣是陈仪的老部下,这次被换,难道是蒋介石察觉到了什么?
1月19日,汤恩伯正式就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总部设在上海。汤恩伯曾与陈仪商量浙江的布防问题。汤恩伯提出:调两个师到杭州,构筑城防工事,既可防御渡江南下的解放军,也可防御浙江境内的游击队,以保省会安全。
陈仪则对汤恩伯说:“只要你们在沿江沿海能够守得住,杭州还用得着打仗吗?杭州素来是历史文物重地,并非兵家要地,何况又是有名的风景区,花园都市。我们应该避免让其遭受战火。”
汤恩伯向来将陈仪视若父亲一般,言听计从,于是便不再谈杭州布防之事。只是将从江北退下来208师等部队分别驻扎于宁波,嘉兴等地,杭州始终未派进去一支主力部队。
1月21日下午,蒋介石宣布下野并离开了南京,下午5时多,蒋介石的专机降落在在杭州笕桥机场。
蒋介石一行驱车来到“楼外楼”,作为浙江省主席的陈仪,在这里为蒋介石接风,以尽地主之谊。出席作陪的,有同机到达的蒋经国、原总统府第三局局长俞济时,以及匆忙赶来的陈诚。
“楼外楼”有一道名菜叫“西湖醋鱼”, 在烹饪前从西湖抓来活蹦乱跳的鲜鱼,立即宰杀,加上烹调别具特色,美味可口。
以往,蒋介石每次到杭州,都要品尝这道富有家乡风味的佳肴,使得这道名菜誉满天下。但今天却不同,下野的蒋介石心事重重,面对着刚刚端上桌的“西湖醋鱼”,好一阵子也没有动 一下筷子。
善于察言观色的陈诚、俞济时等人,劝蒋介石吃菜时都说些奉迎的话。而陈仪在劝蒋吃鱼时,却口不择言地说:“蒋先生,俗话说:拿得起,放得下。来,尝尝西湖醋鱼的味道吧!”
陈仪这句话,却戳到了蒋介石的隐痛,认为陈仪是一语双关地讥讽他,蒋一怒之下,拂袖而起,说:“不吃了,走! " 一行人迅速离开,连陈仪安排的宾馆也不去住了。
就在蒋介石离开杭州的这一天。华北“剿总” 总司令傅作义,正式宣布接受和平改编并公布了《北平和平解放的实施办法》条文。同一天,南京的中央社也公布了傅作义关于北平和平解放的文告。
陈仪一直密切地注视着北平的事态发展,当他得悉北平和平解放的消息后,十分欣喜。特别是傅作义北平和平起义的成功,更加坚定了陈仪争取浙江局部和平的信心。几乎是同时,陈仪接到了傅作义从北平发来的起义通电,陈仪立刻复电对傅作义的起义行动表达了敬佩和赞赏。
傅作义的这份通电发表后,除了陈仪,国民政府其他各省的省主席均未响应,亦未回电,陈仪大胆地发了复电,这是冒着极大的风险的。
陈仪给傅作义的复电,原先让秘书起草,后来感到不妥当,他又让另一个人写。这份电报当时是秘密从邮电局发往北平的,并未公开。
但是,一直密切注视陈仪动向的国防部保密局浙江站,却很快获悉了复电内容,并立即向保密局局长毛人凤做了汇报。
地下党胡允恭和陈仪秘密联系,提出,汤恩伯坐镇上海,指挥京沪杭战事,手下有几十万部队。陈仪在浙江起义,如果再能策动汤恩伯一同起义,那么将极大地减少解放军渡江的损失。
陈仪分析了形势,认为自己虽然有起义之心,但是却没有掌握主力部队,所能依靠的不过是浙江的几个保安团,这点部队,只要蒋介石一声令下,就近调动一个师就可以解决。起义若想成功,策动手握重兵的汤恩伯,是最好的选择。
和胡允恭经过商议后,陈仪派自己的外甥丁名楠前往上海去找汤恩伯,汤恩伯对丁名楠接待得很好,但是对于所说之事却是故意装糊涂,也不表态。
见汤恩伯如此,陈仪斟酌再三,决定给汤写一封亲笔信,1月27日陈仪将信交给丁名楠,让他再去一次上海务必将信给汤恩伯。
汤恩伯看了信后,对丁名楠说:“我身边耳目太多,来信所说之事,时机尚未成熟。”在送走丁名楠后,反复思量的汤恩伯最终还是将此事报告了蒋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