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十二年湘乡县院试发榜这天一大早,曾国藩父子俩就满怀期待地赶去看榜。
可是,曾国藩在榜上找来找去,却没找到自己的名字。他第六次落榜了。
不过,曾国藩在榜单边上的另一张告示牌上,倒是发现了自己的名字。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曾国藩不仅落榜了,还被学台“悬牌批责”,相当于被全省示众。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一手创办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并主办了“洋务运动”,建立了安庆内军械所。曾任两江总督,后又改任直隶总督。
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道光十二年(1832)春天的一个清晨,湖南省湘乡县荷叶塘,曾麟书,曾国藩父子一起去“赶考”。
考什么呢?科举考试的第一关--秀才。
这不是他们俩第一次并肩赶考,事实上,这对父子在湘乡科场已经是一对“名人”了。
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双双屡考不第。
曾麟书从十几岁开始入考场,结果考了十六次,年过四十,头发都花白了,连个秀才都中不了。
每次考试出榜时,曾麟书去看榜,也常有一帮闲人来看曾麟书,对他指指点点。
而最近几科,众人关注的对象,又从曾麟书一人扩大到了他们父子。原来曾国藩才十四岁时,曾麟书就心急火燎地带着这个长子一起来考,而这个孩子也居然克肖乃父,连考了五次,也是场场落第。父子两人一起连续落第,这新闻效应可就不止翻一倍了。
曾国藩第六次考试不仅未中,还被“悬牌批责”,说其文理不通。
这次“悬牌批责”对曾国藩刺激极大。回家之后,他开始反思自己这么多年读书考试的经历,要找出失败的原因。
他认为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自己太笨了。
曾国藩虽然笨但是他也很用功,而且身上也有一股倔劲。这次的耻辱更激起了他的斗志,他要破釜沉舟再一次发奋,挽回自己的颜面。
当然,用力不能用蛮力。再重复老路不行了,他一定要从过去的学习思路中突破出来,寻求改变。主考官说他文理不通,怎么个不通法呢?以前的学习,有什么经验教训?他把自己历年的考卷和那些模范试卷放在一起反复对比,看看自己到底差在哪里。把自己的文章和他人的同题作文逐股对比,看来看去,曾国藩总结出来,自己的主要问题在于写东西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整体的气势。那么,接下来,自己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在文章的大局观和整体气势上下功夫。
道光十三年(1833),曾国藩又一次踏上了科举之路。经过一年的苦学,他的脚步似乎比以前更加坚定自信了些。
这次入场,曾国藩自信已经找到了作文的门径。通过苦苦反思,以前学了十六年没有学通的他,感觉打通了关节。曾国藩悟到怎么写文章,才能表达自己的真见解、真感觉,把道理讲通讲透。看过考题后,曾国藩并没有像以前那样急于下笔,而是先默坐思考了半个时辰,在胸中构思好了整体脉络,然后才一股一股地展开,最后在文笔上细细打磨。几场下来,他自己感觉发挥得比以前都强。
放榜的那一天,他又是起了个大早。立在人群中举目搜索,结果这一次,他的名字果然赫然在列! 虽然位于榜单的尾部,但是他毕成了“秀才”了。
七次科举考试给曾国藩带来的莫大痛苦,以至于他晚年回忆时认为“悬牌批责”是他平生第一大挫折。但他并没有被挫折打败,而是积极总结经验,寻找解决办法,最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功考取秀才。之后的曾国藩就像被打通了科举的任督二脉,第二年又中举人,道光十八年又高中进士。
这一年他二十八虚岁,而明清两代进士的平均年龄为三十八岁。
中进士之后,曾国藩又参加了一次“朝考”,以第二名的成绩被授翰林院庶吉士。这样曾国藩就在仕途上获得了一个绝佳的起点。
艰难的科举过程塑造了曾国藩独特的人生哲学“尚拙”。他认为“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作为一个笨人,曾国藩发现下笨功夫有下笨功夫的好处。
第一,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第二,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多,总是失败,因此“逆商”也就是逆境商数比较高,抗打击能力特别强。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
我们很多人都是听着父母“别人家的孩子”的故事长大的。我们也许是没有别人那么聪明,那就让我们好好学习曾国藩,既然天性钝拙,那就充分发挥钝拙的好处。用最笨拙,最踏实的方法去做事。涓滴积累,水滴石穿,追求扎实的根底。就像盖房子,前期速度虽然慢,但我们的基础牢固,房子也会比别人的高。
对于越笨拙越努力的曾国藩大家喜欢吗?
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