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协会的一个普通工作报告突然上了热搜,大家是不是成了“惊弓之鸟”?
经村两委会,老年协会,村镇支书,县计生委,民政局,公安局,长达约2小时的激烈讨论一致举手同意:2023年满18岁起所有男女,必须脱单,否则一律开除男女性别,身份证全部统一为单身狗!
#计生协:开展未婚人群流产干预行动# 【好心如何办好事,有时还真的不容易。搞不好,还会产生相反的作用与效果】日前,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官网公布的《中国计划生育协会2022年工作要点》提到,2022年,要实施生殖健康促进行动,重点解决青少年、育龄人群及其他特定人群生殖健康的突出问题,开展未婚人群人工流产干预专项行动,减少青少年意外怀孕和人工流产,提高群众生殖健康水平。
在每年950万人工流产的人员中,25岁以下的占比接近50%,达到47.5%,确实比例不低。但是,能有什么办法不让她们怀孕呢,所谓的人工流产干预专项行动,如何去干预,谁去干预,是一个问题。因为,不允许其人工流产,或者还有其他什么更好的办法。
真正要做的,还是宣传引导,从身体健康、法律道德等层面去教育年轻人,而不是所谓的干预。干预是干预不了的,也是不大好干预的。否则,会引发更多的社会矛盾。头条热榜
【#找准痛点为民众生育压力减负#】近期促进生育的政策可谓紧锣密鼓。国家卫健委等17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系统性地提出了20项具体措施。随后,各部门也明晰了一些政策,比如,探索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生育保险覆盖范围;未婚已育女性领取生育补贴不需要结婚证;辅助生殖技术项目将按程序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等等。
这些政策都旨在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从上世纪80年代的限制生育到如今的鼓励生育,背后是生育率持续走低以及人口老年化的趋势。2021年中国育龄妇女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为1.64个,生育意愿持续下降。今年8月,国家卫健委在《求是》杂志发文,指出中国总人口增速明显放缓,“十四五”期间将进入负增长阶段。这是中国官方首次确认人口负增长时代的到来。
人口政策因时而变的转向值得肯定。但是,新政策能否扭转低迷的生育率,进而促进人口结构改善,首先有赖于是否抓住了阻碍生育意愿的痛点。其次,政策的影响是不急不徐的慢功夫,切勿急功近利,创造鼓励生育的条件,也保障个体选择不生的自由。再者,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提前梳理问题并谋划解决,而不是等出现问题再被动应对。
中国在2016年和2021年相继开放二胎和三胎生育,然而并没有扭转人口下滑的趋势,出生人口从2017年的1723万人下滑至2021年的1062万人。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的生育意愿?
高企的养育成本恐怕是阻碍人们生育的最主要原因。这其中包括经济成本也包括时间和精力成本。现在养育孩子已经不是过去添双筷子加个碗的观念,无论城乡,父母都希望为子女提供能力范围内最好的教育,教育支出是一笔大钱,父母更愿意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有限的孩子身上,而不是多生孩子摊平资源。在养儿防老需求日益走下风的当下,年轻人也不愿意多生孩子影响当前的生活质量,比如让住房变得更拥挤、降低旅游或日常消费的预算等等。随着这三年持续疫情的冲击、对整体经济形势预期的下滑,养育孩子经济上的压力变得越发显著。坦率地说,一个家庭做出多生一个孩子的决定,一定是建立在对未来生活日益向好的明朗预期之下的,甚至可以说生育二孩或者三孩是一个家庭对未来投下的信心一票。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何实打实地降低养育相关的直接成本,并且让年轻人感受到对未来的信心是关键。
更何况,除了经济成本,养育孩子也会带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的付出。一个孩子从婴儿长大,依靠的是照料者日以继夜的陪伴和抚育。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女性的承担尤为沉重。她们因生养孩子而失去的职场进取的机会以及个人生活的自由,被社会学家称为“母职惩罚”。这种矛盾让越来越多的女性拒绝多生甚至干脆不生。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和就业率的增高,这样的趋势越发明显。这是发展的必然,但不是发展的“代价”,我们不能把女性推回家庭,只能通过让社会和男性在养育上承担更多的责任,让女性背负的“母职惩罚”小一点,才能提高她们的生育意愿。
无论如何,政策的发力点都应该是围绕建构对生育友好的社会,让人们愿意生、也敢于生,但同时要保障人们生与不生的自由,鼓励生育的政策切不可扭曲。今年2月,中国计划生育协会曾发文提到“开展未婚人群人工流产干预专项行动,减少青少年意外怀孕和人工流产”,这一表述引发舆论的热议:以后会不会限制人工流产?有关部门后来澄清这是为了减少人工流产给女性带来的伤害,保护生育力,但舆论的关注也反映了人们对政策扭曲的担心,政府要看到民众的关切。
人口问题确实是国之大事,事关国家未来的发展,也事关个体的切身利益。政府要厘清痛点所在,在尊重个体和家庭基本权利的基础上,通过务实的政策为民众的生育压力减负,也要探索未婚生育者平等权利如何保障、单身女性冻卵需求如何对待等新时代的新问题。我们当然乐见政策的合力能影响公众的生育意愿,但是,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同时我们也要做好“如何与老年化社会共处”的解题准备。(言咏/文)#妊娠纹镜头该被剪掉么#
“2010 年的时候,人工流产手术的数量在我的职业生涯中达到了一个高峰,最多的时候,我在 3 小时内可以完成 27 台手术”天津某公立三甲医院副主任王恩大夫如是说。
“近些年,这个数量有显著下降,一天不到10台,可能和性教育宣传,生育欲望降低有关”王大夫接着说。
近日,国家计生协发布 1 号文件《中国计划生育协会 2022 年工作要点》,提到「实施生殖健康促进行动,重点解决青少年、育龄人群及其他特定人群生殖健康的突出问题,开展未婚人群人工流产干预专项行动等
确实早就应该干预了,先从广告入手,现在还好了,以前打开电视就是无痛人流,毓婷之类的,虽说无痛流产是小手术,医生描述起来都是轻描淡写的,但是其中风险很大,而且大夫水平也很难把握啊!真有刮出子宫穿孔的。多么可怕!
现在药流药物也被踢出公立医院集采范畴了。如果想药流,更难了。以前你去医院要求药流,大夫开上药就回家自己吃吧!或者自己去药店买,药店都有卖的。
我记得2014年大学,我一个同学药流就是这样的,自己在宿舍就吃药了,痛的她趴在床上打滚。幸好没出别的问题。
现在你再去医院做药流,一般大夫会劝你,能留下就生下来,药流伤害大。若你执意药流,大夫也会给你开,但是一定要在医院门诊吃药观察。甚至是要求住院。如果你不想去大医院,普通药店是根本买不到流产药物的。
我个人认为加强避孕宣传和生殖健康服务,加强青少年性教育知识,加强未婚青年正确的婚育观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并且一旦出现女性流产,男性也应该为此付出代价,不能把女性当成怀孕流产单一责任人!
希望每个女孩都能好好爱护自己,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能因为一时冲动给自己留下终生遗憾!不要指望男人会对你的痛苦感同身受!事实上没有这回事!
这篇视频客观公正,总结到位![赞]@中国计划生育协会 #贫富差距# #垄断# #人口# #出生率#
九边Pro2022百大人气创作者 知名财经领域创作者现在人口问题已经到了不能不管的地步了
15:24记得以前去郑州市卫生局办事,都是去市区西部的桐柏路,具体位置在桐柏路与陇海路向南路西。
前几年,在市卫生局基础上组建了郑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上次路过纬五路,才发现郑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就在纬五路与花园路交叉口的西南角一栋大楼里。
除了郑州市卫健委,这个大院门口还悬挂了好几个牌子,如市爱委会办公室、中医管理局、计生协会等。
印象中郑州市的市直部门都是在市区西部,这个卫健委却把办公楼建在了省直部门云集的行政区纬五路上。
希望下次去市卫健委办事,别找错了地方。
#郑州头条##打卡郑州美好生活##郑州爆料#
山东省先进!东平县计划生育协会、东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集体和1名个人获表彰
为表彰先进、弘扬正气,激发全体卫生健康工作者干事创业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1月18日,山东省人社厅、省卫健委、省计生协发布《关于表彰山东省卫生健康工作(计生协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报》,东平县计划生育协会获“山东省计生协系统先进集体”称号,东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赵发存获“山东省卫生健康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冬日生活打卡季##泰安头条##东平#
副县长丁芳走访慰问计生困难家庭
1月17日上午,平阴县政府副县长、计生协会会长丁芳到安城镇走访慰问计生困难家庭。平阴县卫健局党组成员、县计生协会常务副会长翟海斌及安城镇相关领导陪同走访。
丁芳县长一行为走访家庭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并向他们致以新春的问候。亲切询问了他们的生活起居和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存在的困难,叮嘱他们坚定信心,保重身体,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她要求各级计生协会要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加大对计生困难家庭的帮扶力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走访慰问活动,及时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爱。#冬日生活打卡季##厦门头条##平阴#
【中国计生协:#今年开展未婚人群人工流产干预专项行动#】财联社2月9日电,日前,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官网公布的《中国计划生育协会2022年工作要点》提到,2022年,要实施生殖健康促进行动,重点解决青少年、育龄人群及其他特定人群生殖健康的突出问题,#开展未婚人群人工流产干预#专项行动,减少青少年意外怀孕和人工流产,提高群众生殖健康水平。(来自财联社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