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皇位更替需要选择继承者,可以说“储君制度是中国专制主义皇权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巩固君主专制政体和维护皇权统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各路军阀来说,他们也拥有权势和地位,有兵权、财产和封地需要交接,故选择后继之人也是重要的政治决策,因而谋士会就此问题对主公进行劝谏。
据《魏书》记载,建安十八年,曹操就已被封为魏公,同年七月“始建位宗庙社稷”,然而直到三年后魏国建立,太子仍未依例册封。在当时的几位继承者中,曹丕与曹植是被考虑最多的太子人选,其中曹植“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有才而爱”,富有文采,周围也有党羽支持,曹操对曹植“特见宠爱”,甚至“几为太子者数矣”,可见曹操是有心属意于曹植做太子的,他也就这一难题询问过许多谋士,还派人去考察曹植,“以函令密访于外”。
崔琰接到这个命令以后特意不将信封口回复道:“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崔琰提到了《春秋公羊传》,其中有言曰:“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嫡长子继承制自西周确立以来,被后世所采纳,因为这样可以让皇位的候选范围缩小和明确,避免兄弟之间互相残杀的惨剧,从而让统治可以更加稳固,延绵日久。
周幽王曾废嫡立庶,最终招致国家灭亡,这也让后来的统治者心有余悸,崔琰就是想要以古为鉴,让曹操立长子曹丕为太子。后曹操又问邢颙,邢颙对道:“以庶代宗,先世之戒也。愿殿下深重察之。”曹操明白了他的意思,就让他做曹丕的少傅。毛玠见曹操偏爱曹丕,也曾向曹操进谏:“近者袁绍以嫡庶不分,覆宗灭国。废立大事,非所宜闻。”
毛玠言下之意,袁氏的例子近在眼前,袁绍就是因为废长立幼,导致袁尚和袁谭兄弟阋墙,相争不下,最终被曹操逐一击破。曹操问谋士贾诩时,他也只是说:“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意指刘表也是犯了和袁绍一样的错误,废长子刘琦,立幼子刘琮,这也使得兄弟反目,最终荆州落入曹操之手。
谋士们以古代典籍和身边案例劝说曹操吸取失败者的教训,依照祖制立长子,最终曹操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于是太子遂定”。这些谋士极力劝说曹操立长子为太子,其实并非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念。
曹植是谋士崔琰之兄的女婿,二人有亲戚关系,如有私心,崔琰应支持曹植一党,但崔琰仍建议立曹丕为太子,因而也被曹操称赞其“公亮”。他们是以前人为鉴,意识到嫡长子继承制能够让承继皇位的顺序明晰,有助于统一封建君主政权的稳定发展,并且遏制了他人想要争夺皇位的非分之想,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完整,符合政治发展趋势。
谋士们正是察觉到了废嫡立庶、废长立幼的极大危害,认为这十分容易形成亲兄弟自相残杀的局面,继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将既有的利益拱手让人。可见谋士在继立问题这一重大政治决策中起到了重要的规劝和推动作用,这也有助于维护魏国日后的稳定,利于国家的长期发展。
#历史#
1981年,在陕西旬阳,13岁的宋庆用一个黑色的印章抓住了他的同学,印章正要盖在他的脸上。正在这时,语文老师踩着上课铃进来了。他抓起印章,定睛一看,以为是文物,便大声问道:“这是哪里来的?”
宋清文一听,大吃一惊,急道:“老师,这.这是我捡的。”接着,宋庆详细描述了他是如何发现这枚印章的。
那天放学回家的路上,宋庆用叉子挑了一根树枝,推了一路。树枝在地上欢快地跳跃着,就像他飞扬的青春…
突然,一棵树的树枝与一块深色的石头亲密接触,石头“噗”的一声飞了出去。石头划了一个漂亮的抛物线,掉进了路边的杂草里。
“石头上好像刻了字!”宋庆走上前去,在杂草中挖出石头,发现了上面的铭文。
这是一块墨黑的石头,球体有8个棱,26个面,其中18个正方形面,8个三角形面。宋清数了数,14面刻有文字。
“这是海豹吗?”宋庆拿起石头,翻来覆去,但不明白为什么,所以他把它放在裤兜里。
第二天,宋庆带着一块石头来到学校。一个同学看到后,指着上面的“刺史印”说:“刺史是古代的官名。这应该是仿照古代官印的玩具。”
宋庆龄觉得有理,点头称是。随即,他将写有“令”字的印章放在纸上作为信物,指示同学们做游戏,再将“都督印”和“刺史印”放在纸上“任命”同学,教室里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打玫瑰时,宋庆龄抓住同桌,威胁要戳他的脸,说要把他发配到岭南。结果被语文老师抓了个正着。
老师发现印章上刻的书法苍劲有力,对魏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像现代人的笔迹,于是劝说将印章交给旬阳文化馆。然后,学校特意奖励了宋庆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
但由于这枚多面体印章实在是太罕见了,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也说不清这枚印章的价值,只能把它放在角落里蒙上灰尘。旬阳县博物馆成立后,文化馆移交给了旬阳县博物馆。
岁月悠悠,一转眼就是十年。1991年的一天,考古学家王汉章到陕西旬阳县考察,得知当地有一枚印章至今未被鉴定,于是赶到旬阳县博物馆一探究竟。
当他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印章时,不禁大吃一惊:“居然是煤精!”
煤精,煤的精华,打磨如玉,适合雕刻工艺品和装饰品,所以有人称之为雕漆煤。王汉章小心翼翼地拿起精美的煤印,仔细研究起来。这枚印章高4.5厘米,宽4.35厘米,重75.7克,有26面,其中14面刻有楷书。让他惊讶的是,印面上刻的官职越来越大,比如傅印、大都督印、刺史印、朱果印.印章的主人是谁?王汉章迫不及待地翻看其他印章:公函、公函上的印章、公函上的表格、白色信头、秘密、命令.
显然,这枚印章的主人是一位名叫辛的朝廷官员。那么,历史上有没有一个叫辛的大人物?
没等王汉章思考,一张刻着“一封孤独的信和一本白色的书”的印刷面孔闯入了他的眼帘。仔细辨认后,他喃喃道:“孤信,是你!”
谜底终于揭晓了!原来,这枚印章的主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天下第一公公”——杜。
独孤信,原名独孤祝,被封为“信”,是北魏、西魏、北周时期的著名人物。这个英俊的男人擅长骑射。年轻时,他因与何等人一起,杀死了击破六汉巴陵的大将魏克谷而闻名。
成名后,他追随荣格,屡立奇功,成为北魏一颗耀眼的明星。后来他率众投奔老乡宇文泰,得到了孝武帝的重视,在西魏成为功臣。后来,宇文泰拉拢各大势力,形成了在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冠龙集团。北周建立后,杜作为冠龙集团的核心人物,地位自然上升。
然而,杜被后人称颂的不是他的丰功伟绩,而是他响亮的称号!独孤信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有三个优秀的女儿。大女儿嫁给了宇文泰的长子宇文煜,后来成了北周的皇后。第四个女儿是唐高祖的母亲汤圆,后来她被封为元稹皇后。女儿独孤皋嫁给隋文帝,隋朝开国皇帝,成为隋朝开国皇后。
独孤信有七个女儿。三女成国后,被后人戏称为“天下第一公公”。从某种程度上说,独孤信的三个女儿影响了数百年的政治变迁。难怪连史书都称奇,外戚只有三代,“贵亲戚之繁华无与伦比”!
正因为如此,这个孤独的人在他的全盛时期是一个拥有许多工作的强大的人。可想而知,每次他要回复一个公文,在一堆公章中找一个合适的印章盖起来也是一件很头疼的事情。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他要刻一个24印面的煤精印,这样才能一劳永逸。
值得一提的是,独孤信死后并没有葬在旬阳,那么为什么会在旬阳发现他的印章呢?有专家推测,杜曾带兵在浔阳附近作战。这枚印章可能是当时在这里丢失的,也可能是后人带到旬阳的。
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群印不仅造型独特,制作精良,更是独孤信军旅生活和功名的见证。它的发现为研究北魏至北周的官印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标本,意义重大,故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在珍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是这个博物馆的宝贝之一。
1998年,一大学教授到深山调研,路过农户家里讨口吃的。农户指着猪食说:“只有猪吃的,你要吗?”没想到,教授接过猪食,泪流满面。
这个吃猪食的男子叫何家庆,是安徽大学的一名教授。
1976年,何家庆在安徽大学生物系做教员。他经常在报刊上看到前辈们发表关于大别山新植物的论文,对知识充满渴求的何家庆决定考察大别山,在实践中认识植物,为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学校没有研究经费,何家庆决定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8000元上路。年迈的老父亲得知儿子的决定,送来了拉板车的2800元。
于是,何家庆带着家里仅有的积蓄,像李时珍一样,独自走进大别山。225天,他步行了12684公里,走过鄂豫皖三省19个县,攀过357座山峰,最终采集了3147种植物,上万份标本。
何家庆成为第一个全面考察大别山的人,还发现一种让他为之疯狂的植物-魔芋。
1990年至1992,何家庆被安排在安徽省绩溪县挂职副县长。他不爱坐办公室,经常下乡跑山头,跟当地农民打成一片。
“谁给我一捧土,我还他一座山。”何家庆从小受百姓照顾长大,他从小就暗暗发誓,一定要为穷苦的百姓做点实事。
为了实现心中所想,从大别山回来以后,何家庆用了14年时间做准备。
1998年,对魔芋有了深入研究的何家庆决定为百姓做一件大事。
他向学校提出申请,给妻儿留下一封信,卷走家里所有的积蓄两万多元,开始了他的宏伟计划-西南之行。
何家庆身揣介绍信和一张手绘的贫困县地图,向西南地区出发。他要去适合种魔芋的地方,推广种植技术,让当地的百姓种魔芋脱贫。
为了方便工作,何家庆每到一个地方,必定要找到当地官员,请他们签发介绍函。
然而,当黑瘦孱弱,穿着破旧,戴着黑框眼镜的何家庆出现在他们面前时,有人冷漠,有人拒绝,有人怀疑。更多的时候,他们把何家庆视作一种麻烦。
一次,何家庆到了某县城,请相关的部门签个介绍函到贫困乡镇。部门负责人回答:“这不是我们的推广项目,你不必介入了。”
经何家庆再三解释,负责人写了张便条,让他找另外一个部门,另外部门说:“这个事情我们不清楚,你自己下乡镇吧。”又把何家庆推到第三部门。
第三部门的人问他:“我不认识你怎么签?”来回折腾了一天,才签到一张介绍函。
内心单纯的何家庆想不明白,自己不求吃住和交通,只求签个介绍函到贫困山区,了解当地是否种植魔芋,免费提供技术支持,怎么就那么难呢。
这样的事情并不是特例,何家庆经常在求签介绍函的时候碰钉子,有人反复查看他的证件,有人把他当骗子,他被驱赶,被恐吓,甚至被送派出所。
除了写介绍函难,行路时吃住都是难题。在县城和乡镇,他住最便宜的旅馆。在山村,没有农户留宿,他就住破庙,住猪圈,甚至睡在山间田野。
为了省钱,何家庆一天只吃两顿饭,早上随便找点东西充饥,第二餐时间定在下午2-3点,这样可以两餐并一餐。找不到东西吃的时候,他就忍饥挨饿,甚至乞讨。
有一次,何家庆爬了山路,在路上不小心提到石头划伤了脚,脚出血跟草鞋紧紧黏在一起。他蹒跚前行,走了半天才看到一家农户。
饥肠辘辘的何家庆上前向老人讨吃的,老人说家里没有吃的。饿得不行的何家庆说:“老爹,我看您家灶上有烟火。”
老人说:“那是猪食。”
何家庆乞求到:“猪吃的苞谷糊可以给我吃一碗吗?”
老人凝视了何家庆很久,一声不吭拿出一个大碗,从煮猪食的铁锅里舀了满满的苞谷糊递给他。何家庆含着泪接过,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然而一次次的碰钉子,反而让何家庆越挫越勇,为百姓做点事的信念越来越强烈。
何家庆跑县城、跑乡镇拿介绍函,主动走向农村接触百姓。与官员的冷漠不同,到了村里,何家庆看见的是农民对技术的渴求。
何家庆为了不耽误农民的生产,培训时间基本都选择中午和晚上。听说有专家来培训,农民自发从家里带来板凳,围着何家庆认真听讲。
何家庆将自己研究10年来的成果,魔芋的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农民。
在一个山村,何家庆在村委会给农民讲课,8:30开始授课,来了30人。到了9点钟,村里几乎所有人都来了,老少男女一共有50多人。大家聚精会神听何家庆讲到11:30依然意犹未尽,不停地提问题。
何家庆耐心解答,一直持续到凌晨1点钟。后来怕耽误大家第二天的生产,何家庆不得不把他们赶回家了。
就这样,何家庆经常凌晨起来,白天跑单位开介绍函、了解当地魔芋种植情况和赶路,晚上给农民授课。他马不停蹄,顾不了身上的伤口和病痛,只想不耽误魔芋的季节。
这一年,何家庆离家305天,走了8个省,102个市县,207个乡镇,426个村寨。最后,他拿下了150多份介绍函,使两万多农民受益。
何家庆,成了人人称赞的“魔芋大王”,获得各种国家嘉奖。
何家庆思想单纯,一心只想为百姓做好一件实事,“傻”得令人感动。
参考:《我的1998:何家庆西行日记》
1952年,一个披头散发的妇女突然冲上来拦住小平同志的车。她一边拍打车窗,一边不停大喊:“求领导给我做主!”随后一张状纸递了过来,小平同志看后勃然大怒。
这个妇女是谁?她要告谁的状呢?这名拦车告状的妇女叫丁华,是山东解放区的一名干部。
她一个人独自带着女儿在家乡生活,而她的丈夫李民,则是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常年在外为了解放事业奔波。
两个人因此常常分隔两地,聚少离多,平时多以书信来往。
1949年,淮海战役胜利后,李民被派往贵州绥阳县,担任县长兼法院院长一职。
到了绥阳县后,李民给妻子丁华去了一封信,表明了自己现在的地址和职务。
他还告诉丁华,等到自己安顿妥当后就会让人去山东老家接她们娘俩过来,一家三口团聚。
收到李民的信后,丁华很是高兴,这么多年,夫妻父女分隔两地,终于可以团圆了。
丁华就在期待中等待着丈夫派的人来接她们母女,然而,一晃过去很长时间,也没有等到丈夫,甚至除了那封信后,再也没有信件寄回家中。
丁华想到贵州地处西南,那里在常有匪患出没,作为县长的丈夫会不会已经出了意外,不然不可能不给自己写信?
想到这里,丁华就再也坐不住,收拾好行李,带着女儿就赶到了贵州绥阳县,可谁知等待她的却是个惊天大噩耗。
绥阳县的县长的确是自己的丈夫李民,但她却不再是他的妻子。她的丈夫已经另娶新人,自己还被迫离了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李民在当上县长以后,昔日的很多战友都因为婚姻改组,纷纷与家里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糟糠之妻离了婚,重新娶了自己喜欢,又有学识又年轻的妻子。
李民看到战友们都没有因为这件事受到上级的惩罚,于是就不再压抑自己的本心,觉得身为县长的自己也应该娶一个年轻漂亮又有文化的妻子。
正在这时,一名女教师进入到了李民的妻子人选中。这名女教师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只有19岁,关键是不仅长得漂亮,家庭条件还很不错,祖上很有钱,这一点就更加让李民心动了。
李民开始追求这名女教师,先是利用自己的身份把她调到身边当了一名秘书。
李民知道这个姑娘的家人不会让姑娘无名无分地跟着自己,就一边威胁姑娘的父亲,一边利用自己的职务,在绥阳县法院伪造了一份公函和证明,寄回到山东老家的肥城法院。
肥城法院也没有进一步核实,在看到是法院的公函和证明,就开了一张李民和丁华的离婚证明。就这样,还在苦苦等待与丈夫团圆的丁华被离婚了。
李民在得到离婚证明后,很快就和那个姑娘结了婚。就在自己刚刚新婚不久之时,丁华带着女儿找上了门。
为了不让丁华母女毁了自己好不容易算计得来的婚姻,直接把千里寻夫的丁华母女赶了出去。
遭受如此大噩耗的丁华怎么可能善罢干休,几次上门找李民要个说法。
李民不仅污蔑丁华是个疯子,还让手下把丁华母女抓起来,想要暗暗处理了她们。
发现事情不太对的李民新妻子,对丁华母女产生了恻隐之心,悄悄地把她们放走了。
得到自由的丁华知道,自己这样上门李民根本就不会认,她要想办法向上级告状。
于是在得知小平同志在重庆考察时,她就几经周转来到了重庆,这就有了开头拦车告状的那一幕。
小平同志在得知事件的经过后,就下令严惩“当代陈世美”。
在《婚姻法》建立的当口,李民竟然顶风作案,不配为新中国的好干部,得到了5年的牢狱之灾。
这样一个忘恩负义、抛妻弃子的人不堪为民服务。
陈丹青公开指责他“无耻”,易中天公开暗指他“下流”,之后王朔明骂他“不算文化人,根本不入流”,韩寒也明说他“油头粉面”,就连说评书的老梁也公开说他“虚伪”,2008年,去了救灾第一线的余秋雨在文坛遭遇了海啸
而这些指责,都源于一篇网上流传的文章《含泪劝告灾民书》,据说是余秋雨在灾区的演讲稿,这是一篇读完让人体验不舒服的文章
后来证实这篇文章根本不是余秋雨写的,也不是他讲话实录。可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但余秋雨先生却连腿也懒得跑,因为她实在太忙了,所以抹黑他的文字才会满天飞,他也没时间也没精力去理睬
多年后一次偶然机会,记者采访余秋雨先生时,因为是一次访谈,顺着话题谈到过去很多往事,突然就想起这件事,于是记者就问他,既然不是你的文章也不是你说的话,为什么不站出来澄清一下呢
没想到余秋雨却打趣说,都流传这么广了,为什么从来没有媒体或记者向我求证呢?因为抹黑他才是爆炸新闻,澄清就不劲爆了,很多人都喜欢热点,却很少有人愿意找真相
余秋雨的话的确戳到了现实的痛点,现实中当一个名人的负面信息出现时,网络上信息量爆炸式飞速传播,很快成为热点,可真正辟谣的时候就没几个人看了
可让人疑惑的是,余秋雨离职前怎么说都是一个厅官啊,这些人怎么就无忌惮地把余秋雨先生形容得如此不堪呢?很显然他们是了解余秋雨的,因为他们知道余秋雨就是一个不过问世俗的人
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对余秋雨这样说话才会没事 ,余秋雨几乎都不会回应,更不会反驳。因为知道没有一点后果,所以才敢这样
其实当时这个事件是先在网络上进行发酵的,某个周末网络平台上,黑余秋雨先生的文章不下上千篇。他们见余秋雨先生没任何回应,这才如法炮制,铺天盖地席卷而来…
但余秋雨先生却是稳如泰山般镇定自若,该干啥干啥,俗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息,由他去吧!试问现实中又有几个人能做到余秋雨先生这样的置身之外而闲云野鹤呢
想想现在的很多名人,即使是证据确凿的事,即使公布出了法院的判决文书,他们一样的抵赖,一样的举报你诽谤,一样的打压揭露真相的人,甚至有的名人建立自己的律师团,无论你说啥,即便是世人皆知的事实,她们一样地发律师函
而反观余秋雨先生,即使自己没有传言中的那些言行,但自己也不屑于去争辩,可见余秋雨先生是有大境界的人,不会陷入世俗漩涡
余秋雨之所以离任厅官,是因他想专心做中国文化,研究中国文化,做了官,自己支配的时间就寥寥了,下属们和老上级非常不舍得他离开,大家都舍不得这位和蔼可亲的领导,可是余秋雨就是这样的人,认定了的事,就一定要去做,人生不能留有遗憾
在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邀请下,余秋雨加盟凤凰卫视中文台,他自小就酷爱国学,尤其非常着迷《道德经》,本人性格和处事风格也无不在践行《道德经》所提倡的上善若水,无为顺应自然的思想
加入凤凰卫视后,余秋雨先后推出了《行者无疆》,《秋雨时分》等大型文化节目,发现地球神奇文明,多彩文化,让观众们趣味盎然,跟随镜头如行云流水,好不惬意
余秋雨的节目和当时的《刘晓庆打开引号》,《吴小莉看世界》,《铿锵三人行》,《鲁豫有约》,成为当时凤凰卫视的几大王牌节目之一
从此后余秋雨不留余力地宣扬中华文化,秋雨先生在联合国,在世界各地不断传播宣扬中华的老子,孔子文化,先后有几场特别精彩的演讲,驳斥“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文明衰落论” ,博得满堂彩,影响很大
传统文化中,道家文化对秋雨的影响最大,余秋雨最推崇的文化名人就是老子
余秋雨先生实在太忙,他写出了很多世人称道的文化作品:《中国戏剧史》、《极端之美》、《出走十五年》、《空岛》、《君子之道》、《艺术创造学》、《山河之书》、《观众心理学》、《行者无疆》、《何谓文化》、《雨夜短文》、《文化苦旅》等
余秋雨是我国当代杰出文化学者和散文家,所创作的《文化苦旅》与《山河之书》等作品就是他在实地考察文化后创作出来的
特别是《文化苦旅》这部散文作品集在出版发表之后,在全球读书界引发了强烈反响,这部作品也成为了现代华文文学书籍当中印刷量最大的作品,余秋雨也由此成为了文学界当中声名远扬的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华文作家之一
每每谈起中华文化,余秋雨都信心十足,畅谈道家文化,先生也与佛教有着深厚的文化之缘,他说,其实老子的思想都能在佛学中找到答案,我们的先祖留给我们的《道德经》是一本世间罕有的著作,自己的一个理想就是能让世人深刻了解《道德经》中蕴含的精妙的老子思想
经过一生的践行探索与打磨,余秋雨先生这个理想终于实现了,他将一生的修为和见解全部精妙地融入到了对《道德经》的理解之中,完成了最新大作《老子通释》
《道德经》博大精深不是我们不读,而是文字难懂,现在秋雨先生帮了我们大忙了,其实秋雨先生的每一部作品都非常值得品读,都是他每一次灵魂升华的见证,你读过余秋雨的散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