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独生子女的中年危机,生活在小县城的我,能稍微喘口气。
坐标 :18线小县城,70末,基层公务员。重要特点: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
人到中年,上有两老,下有一小,睁眼望去,周边全是依靠你的人。
当年毕业之后,身边的朋友们好多选择去外地打拼,当年我也跃跃欲试,想自己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无奈爹妈不许,在家也闹腾了一顿时间,最后以我的失败而告。
我的工作很稳定,但每次和外地的同学聚会,听他们讲外面的世界,心里还是很羡慕,总想着当初要坚持一把,自己也会和他们一样。
与我的不甘相比,爸妈的幸福指数倒是一年比一年高。
两个下岗职工,在退休后,由于沾国家政策的光,养老金年年都在涨。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身边,给了他们莫大的安全感。有事一个电话,10分钟就到。
一家两代五口人虽然没有大富大,但不愁吃喝,身体健康,收入稳定,在上一代人眼里就是最好的日子。
那几年,我还没觉得这日子有多好,当然也不坏。
三年前,妈妈查出肿瘤需要做手术,我跟领导说明情况后,把手头工作简单一交代,直接陪妈妈在北京住了一个多月的医院。
妈妈出院后,我正常上班,什么都不耽误。
前段时间,微博热搜上“关于父亲病危,老板不予请假”的事情,在我的生活圈里几乎不会发生。
当时,我看了网友评论后,才知道,在外奋斗的人,有那么多无奈。
当空巢老人与打工人出现在同一家时,那真是随时都是“四面楚歌”。
原来,我的生活真的挺幸福。
去年,家族里一位长辈病了,需要在北京住院治疗。可是,他们的孩子在北京打拼,根本请不出假来,60多岁的老两口,在医院里学着在网上挂号、扫码 、电子转账一系列现代化操作,真心不容易。
今年家族聚会的时候,老姐妹几个都羡慕爸妈,因为他们身边有我们照顾。
听了长辈们的话,这么多年的不甘,忽然释然了。
当年留在了家里,看似这辈子没什么出息,但一家人可以时时在一起日子,足可以抵消一切。
"空巢"老人的快乐
我在做义工时认识了一对90多岁的老夫妻。男的96周岁,女的94周岁,他们感情很好,生活很幸福。
他们很好客,很健谈,每次见了我都有说不完的话。他们是广东深圳的公务员。已退休几十年,男的姓吴,女的姓王,我叫男的为吴叔叔,女的叫王阿姨,他们虽然退休金两人加起来有二万多,但他们说:"他们49年就来了深圳,当时只领几十元的工资,要养3个孩子,受了很多苦,他们已习惯节省,从不乱花一分钱,也不愿意请保姆,只请了一个钟点工。
吴叔叔年轻时是海关关长的助理,协助关长写文件,在六七十年代,还没电脑,全部文件都要靠手写。也许是长年动脑的缘故,现96岁了,记性还很好,现还经常写文章。
王叔叔除了喜欢写文章,还酷爱运动,经常自带饭和水跟老伴一起到公园散步。
吴叔叔王阿姨其实很幸福,有三个孩子,二女儿和三儿子都定居澳州,只有大女儿在香港。因疫情期间,儿女都很少回来。因怕儿女担心,平时生病,大小事都不跟儿女说。
最近总是下雨,我劝他们说:"老健不可靠"意思是说,不要以为自己身体一直很好就麻痹大意,万一生起大病来,就有生命危险的。他们也听我的话,雨天很少外出了。
去年,三儿子给吴叔叔买了一台电脑,大女儿回来教会了他一些电脑知识,现他和老伴天天上网看新闻和电影节日,还经常跟儿女及孙子孙女们视频聊天,日子过非常幸福快乐。
随着社会的发展,"空巢"老人越来越多,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养老事业。可喜可贺!
吴叔叔的生活状态让我意识到,"空巢"自身并不是寂寞,不是有些老人说"老年独处是首诗,是首歌吗?"靠他人给予快乐,只是暂时的,自制的快乐才是硬道理。
从我观察访问他们可知,他们长期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吃饭,准时作休,当我问吴叔叔长寿的秘诀时,他微笑地对我说:"保持好心态,好心情,坚持运动,合理平衡饮食很重要,他还说他们夫妇从50多岁开始每天饮牛奶或奶粉,从没隔断过。身体必须补充些营养元素,增强免疫力……
专家也认为,长寿老人都有如下的特点:
1.作息规律。
2.合理饮食。
3.坚持运动。
4.排便正常。
5.心情愉悦。
6.体重适中。
7.有兴趣爱好。
我认为老年人要懂得去结交朋友,喜欢和别人分享生活,保持良好快乐的心态,生理和心理的平衡对长寿有积极的作用。大家认为有道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