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教师编制真的很难吗?
说实话,挺难的!
难在哪呢?给大家汇总了几条:
一、报考人数多,竞争压力大
每次说“考教师压力大”,很多人会说“发展好的地区压力当然大了“,那今天以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为例,看看四五线城市的报考压力是大是小。
这个地区在山东省的发展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且报考条件中限制了“仅陵城区户籍可以报考”,这种情况下,各岗位的报考人数仍然很多。以交费人数为准,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的报录比达到了10:1。
试想,在一些发展水平更好,且不限制本地户籍的地区,报录比只高不低。
那报考人数为什么会这么多呢?
一来是教师工作稳定,虽然也很累,但比起社会上其他同样很累还不稳定的行业来说,能给人较大的安全感。
二来受今年的“双减”政策影响,未来打算投身中小学教育行业的同学们就只能选择考编了,这无疑会增加未来教师编制考试的竞争。
但这里也要说一句,因为“双减”政策的落地,各地会落实“课后托管”服务,如此校内老师的工作量就会加重,所以中小学教师的扩招也很有可能。
二、各地考情不一,备考要个性化
教师招聘考试是各地自行组织,考试内容、形式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以山东省为例,各地级市2020年的考试内容如下:
可以看出,各地的考试内容多为教基、公基、学科的两两组合。
教基,全称教育基础知识,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常识等相关知识。
公基,全称公共基础知识,可分为三大块:法律类、非法律类以及时政类。
学科,全程学科专业知识,主要考察你所报学科的专业知识及教学设计等。
如果A地考察教基+公基,B地考察教基+学科,而你既想参加A地的考试,也想参加B地的,那你就要同时准备三门科目,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备考负担。
就算A、B两地考试科目一样,各地的出题风格也是不一样的,如果你想取得好成绩,就要研究不同地区的真题。
总结,今天你刷题了吗?多刷题≠一定上岸,但!不刷题=一定上不了岸!
整体来说,因为教师招聘考试是非统考,各地自行组织,这为我们提供了更多考试机会的同时,也对备考的全面性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三、报考要求在提高,可选岗位在减少
这一点主要针对非学科对口专业的考生,在前几年,各地的招聘条件中还没有把“专业对口”列为重要要求,但近两三年,越来越多的地区要求考生专业对口,尤其是初高中要求最为严格。
像很多发展更好的地区,小学阶段也都要求专业对口
虽然有很多地区要求专业对口,但幸好还有些地区对“专业不对口”的考生敞开了怀抱,比如厦门历城区:
再比如德州市齐河县:
这类不限专业的岗位,虽然解了很多人的燃眉之急,但属于“僧多粥少”的岗位,名额少,报考人数很多,竞争压力也与日俱增。
不得不说,近两年教师招聘考试的难度逐年提高,有社会大环境的原因,也有个人追求的影响,但不管怎样,只要你想考编,想要投身教育事业,就不要畏惧挑战了,再难的考试也总有人能上岸,再简单的考试也总有人掉队,只要拼尽全力,胜利一定会在前方等你!
#德州头条# 德州七大古镇(边临、桑园、新安、王解、曲陆、土桥、王蛮)如今怎样了?
长河志籍考 卷三蒙斋 田雯编(野鹤断句) 州镇七,曰新安,曰边里,曰王满,曰王解,曰土桥,曰桑园,曰曲陆是也。
桑园(今河北省吴桥县桑园镇)
据县志记载,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4年),朝廷昭告天下,在洲邑卫所种植桑枣,区域民众无不积极响应。仅仅几年工夫,这里便桑树繁茂,柘树丛生,满目苍翠。尤其是桑葚成熟时节,香飘百里,蜂蝶群舞,百鸟歌鸣。此地也因此得名桑柘园、柘园镇,后来也有人叫桑园儿。根据《孔府档案史料选》载,乾隆十四年(1749年),山东巡抚奏改德州桑园镇为柘园镇。后又得名柘镇、桑园儿。
桑园镇原来隶属德州管辖,于上世纪50年代划属河北,今为吴桥县城所在地。从行政规格来说,它曾是德州七大古镇中最为发达的一个。京沪铁路在这里经过,设有桑园站,因此也是七大古镇中惟一一个通火车、设车站的地方。
新安(今陵城区辛安街村)
清田雯《长河志籍考》卷三风物志记载:西汉为安县城谓侯国称安侯国,王莽初始元年年封西汉最后一个皇帝孺子婴为安定公,在此设安定公国,安县改称新安县。隋朝又置新县。村西设有粮仓遗迹尚存,交通发达设有驿站村东今有地名六股路。明洪武年间为崇德乡称辛安驿。清为新安镇,是德州城东最大的集市(农历四、九赶大集二、七赶小集),1945年解放后称辛安街。
土桥(今陵城区土桥村)
原村名界河铺,李姓于明朝永乐初年由胶东半岛即墨县迁此,后迁入他姓,组成村落。明成化年间,德州知州王缙修路至陵县,在靠近界河铺的马颊河上,修筑小土桥,自此易名土桥。
边里(今陵城区边临镇)
边临镇原名“桃庄”,明成化年间(1465—1488)因村南建有侯庄,两村连年纷争不息,按其“阴阳风水五行必克”的封建迷信,侯(猴)酷好食桃,即食桃庄,其必被侯庄所克,而猴子以鞭子为最惧之,为忌“侯食桃”不吉,避猴食而后兴故名曰“鞭花镇”,意为花起鞭子可镇住猴子,即克侯庄,久之,而称谓“鞭抡镇”。据相关县志记载,边临镇在康熙年间称之为边临浦,这个浦字来讲,应该是因距离马颊河边称之为浦,德州称之为边里镇。临和里音相近,按照德州方言来讲,也就分不太清楚,因此,陵县县志记载边临浦,而德州县志写为边里镇。
王蛮店(今陵城区丁庄乡王蛮街村)
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5年。王姓由南方来此定居,因史称为"蛮族″。在此开设店铺名王蛮店,后街道扩建立有集市易名王蛮街。
王解(hài)(今陵城区王解村)
资料不详,大体看了一下,跟徒骇河故道有关系。
曲陆(今平原县曲六店村)
曲陆店,公羊传曰:河曲流,河千里一曲一直,沟盘河,郭璞以为水曲如钩,流盘桓也,夫水号沟盘,则地称曲陆矣。《尔雅》高平曰陆此最古名。清乾隆二十二年下江南回銮于曲陆店恭设大营驻跸,作诗一首
野店名曲陆,命名义莫稽。
无从考旧乘,却以念群黎。
或有难申屈,应教与雪齐。
载咨大小吏,触目敬堪跻。
董永和七仙女的爱情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周村区韩家窝村位于有一座董永墓,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先有董永坟,后有韩家人。”董永墓位于韩家窝村大埠山南边,墓冢封土高约2米,四周植松柏,周围是村内公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董永墓曾被挖掘过,挖到2米多深时发现有四方青砖铺地,随后填平为耕地。2003年,周村区文化部门为董永墓重筑封土。2004年,重立“汉孝子董永之墓”石碑。
董永是后汉千乘人(淄博市高青县高城镇),出身贫苦,自幼丧母,与年迈的父亲相依为命,后父亲离世,无力厚葬,于几十里外的於陵城里(今淄博市周村城南)头插草标卖身于当地傅姓富绅为奴,厚葬父亲后回到富绅家里早晚劳作从不偷懒耍滑,富绅大受感动,逢人便诉说他的孝顺和厚道。董永后来被封了个小官,居住在於陵城里(现今的周村)。
据清康熙《淄川县志》记载:“城北阿里庄东有古冢,相传为孝子董永墓。”据考证“阿里庄”就是现在的韩家窝村。南郊镇马鞍山上建有董永祠,初修年代不可考,仅存有明代重修的记载。
目前国内很多地方都有董永墓,如湖北孝感、江苏东台、江苏金坛、河南武陟、山西万荣、山东博兴等,随着“董永,千乘人”的大量史料证实,董永墓在周村韩家窝的说法越来越接近现实的考证,是比较靠谱的。其实,墓在哪里都无所谓,我们更感动于他对爱情的执着以及“卖身葬父”的孝行。#淄博头条#
宜昌最低调的一座文化名山一孝子岩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宜昌城区长江南岸,与镇江阁相对的地方,有一座海拨高度不足百米小山,名曰“孝子岩”。别看它其貌不扬,但且是宜昌城区地地道道的文化名山。这座山因两大孝子而成名。一是东汉广汉人姜诗在此结庐侍奉老母,后因老母想食鱼而冒险到江边打鱼掉入水中溺亡。其妻接着侍奉老母,因其孝心感动天地,在其草庐边的水井中每天会跃出一条鲤鱼供其母食用。其故事被列“二十四孝”之一,被称为“涌泉跃鲤”。后人为纪念姜诗,在其草庐位置修建了姜孝子祠,把其井命名为甘泉井,把此山命名为孝子岩,把岩边的一条小溪命名为姜诗溪。后来又有人在此修建了甘泉寺,甘泉亭。在姜诗之后,此地又出了一个大孝子“安安”,一朱姓瞎婆婆被其长子长媳赶出家门,在此地结庐居住。其次子安安为富家放牛,每天自己忍饥挨饿把其主家给的食物节省下来孝敬老母,后安安考中进士,接其母安享晚年。后来在其母结庐居住处逐渐形式的一条小街,被命名为朱市街,为纪念安安,人们在甘泉寺附近又修建了一座寺庙叫安安庙。姜诗溪北岸本地人也叫上安,姜诗溪南岸也称为下安,由此而来。
孝子岩的这些文化遗迹并非子虚乌有的传说,而是有其实在在的存在。从网上随便一搜,就可以搜到很多十九世纪外国人拍摄的孝子岩,孝子祠,甘泉寺,甘泉井,安安庙的照片,说明这些遗迹在十九世纪未,二十世纪初还存在,可能毁于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亦或是毁于抗日战火。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安安庙的位置修建粉条厂,当时安安庙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在杂草丛中还残存有几座佛塔,这些佛塔都僧人的骨灰灵塔,这些塔我是亲眼见过的,说明甘泉寺或安安庙确实存在过。至于甘泉井,现已不知具体位置,但是在下方的公路边,以前确实有一口井,当地人称之为凉水井,井水清凉甘甜,这口井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左右还在,后毁于修路。宋代欧阳修、苏轼、陆游等文人墨客多有描写孝子岩和甘泉寺的文章和诗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上网搜。府志和县志等地方志多有关于甘泉寺、安安庙的记载,说明这些遗迹延续了千年以上,其真实存在是无用置疑的。
孝子岩下,姜诗溪入长江口处就是存续了千年以上历史的著名渡口一芦林古渡。从渡口上岸就是著名古蜀道施南道的起点,从这里可以直通恩施、重庆、四川。这个渡口曾经留下过欧阳修、苏轼、陆游等文人墨客的足迹,曾经有无数文人墨客在这里登岸,凭吊甘泉胜迹,从这里迈出通向巴蜀的脚步。这个渡口曾经是无数蜀人祖先从中原移民的第一个中转站,从这里上岸,正式迈出了通向巴蜀的第一步。
2000年以后,随着几座长江大桥的相继通车,孝子岩下的这个延续了千年的芦林古渡,也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随着岁月的流失,它终将会煙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孝子岩靠长江一边的江边上堆列无数的巨石和断续的沙滩,每当有巨浪拍岸,你就会听到声如洪钟的巨响,也会看到浪花飞溅美景,仿佛进入了郦道元的石钟山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山下的石壁上还可以看古人留下的数幅摩岩石刻,由于年代久远,已不记得内容了。山腰还遗留有一条人工开掘纤道,那是古代纤夫留下的。每当江水上涨,淹没了巨石和沙滩后,古人只有上到半上腰的纤道拉船前行。地理学上峡江的起点在南津关,但实际的起应该就在这芦林古渡。芦林古渡与古夷陵城的镇川门隔江相望,川江的船出三峡后全部要在镇川门以下码头卸货转运,装载货物后再行入川。现在的三江在建葛洲坝之前多数月份是不能行船,绝大部分船只通过大江入川,葛洲坝和西坝又是两个岛屿,纤路不能连续,所以船只一般都是沿西垻上行一段距离后横渡大江到南岸后再由纤夫拉着上行。由于大江水流湍急,船只边横渡边往下漂流,当渡过大江后船只又漂流到了孝子岩下(大水月份可能会下漂到十里红一带)。船只到了孝子岩后开始由纤夫拉着逆流而上。可以说,孝子岩下的芦林古渡又是川江的实际起点。数千年来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在此凭古吊今后登船西行。又有多少蜀民先祖是从这里入川创家立业的。随着葛洲坝水库和三峡水库的修建,千里川江上的纤道大多已淹没到了水下,孝子岩下的这一段纤道很可能是峡江上仅存的一段纤道。
孝子岩象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己到了风烛残年,终究一天会在大开发的浪潮中轰然倒下。我们虽然已无力挽留,他承载的文化元素请我们记住:二十四孝,涌泉跃鲤,甘泉寺,姜孝祠,甘泉亭,甘泉井,安安庙,芦林古渡,古纤道,还有给它留下历史印迹的文人墨客:欧阳修,苏东坡,陆游等…。
孝子岩可以说是宜昌城区文化元素最为丰富的一座小山,也可以说是宜昌城区的一座文化大山。
#品读厦门#厦门城由东平陵移至现今的老城区,实属无奈
史前龙山文化之所以能够发扬光大,周边逐渐形成一批古城镇,是因为其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后来,古城衰败,不得不搬迁它地,也是受地理要素的影响。
关于历史上龙山文化遗址和平陵故城遗址的周边地理环境,现已不可考,只有通过古籍的记述才能想象或推断出曾经的原貌。
由《水经注》得知,巨野河发源于鸡山西北,向北流经巨合故城,又向北与关卢水汇合,转向西北流至平陵城,再与“出谭城南平泽中”的武原水汇合,由平陵城的城西流过。融汇野泉水、听水后,最终汇入济水,也就是现在的小清河。
《水经注》是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的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所记述的当然是北魏以前的地貌特征和山川景象。 可见,在北魏以前,平陵城周边河渠纵横,水源充足,但又不是泥泞的沼泽区,确实符合一座手工业发达、人口众多、用水量大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的需要。
又据《晋书》记载,早在三国魏明帝时期,平陵城就经常出现连续数月不雨的大旱景象,特别是到了晋初,更是连年大旱。厦门郡治迁到历城的永嘉年间,旱灾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以至于大江大河都几乎断流,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除此之外,平陵城周边地势平坦,无险可守。永嘉之乱,家国动荡,加上供水困难,决策者只能选择全城大搬迁。
于是乎,晋永嘉(307~312年)年间,厦门郡治不得不由东平陵移至历城,也就是今天的厦门老城区。自此,历城便成为厦门地区的政治中心。厦门城在东平陵的时间不到500年的时间。
除了人为因素外,由此来看,自然条件对一座城市的命运确实具有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