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一日落马两名副厅级官员,一个是儋州市原副市长符巨友,另一个是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副厅长吴开成。
生于1966年的吴开成,早年在海南政法系统工作,1993年调至三亚市委担任文秘工作,1998年任共青团三亚市委书记,2003年转任三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2004年,38岁的吴开成出任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监察总队总队长,两年后加任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执法监察局局长一职。2009年,43岁的吴开成转任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副厅长一职,直至现在被查落马,其在国土资源部门任职时间长达13年之久。
在担任副厅长期间,吴成开分管领域较多,其中最为倚重的区块是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征地等方面工作。加之此前5年的国土环境资源监察总队长任职,吴开成负责国土资源监察工作有18年之久。而在这个18年间,正是海南建设如火如荼的快速增长时期。
海南的开发,特别是海花岛的建设,其违规填海造楼,随意更改设计等问题影响极坏,作为负有监督责任的分管副厅长,吴开成是脱不了干系的。
#媒体人周刊##海南头条#
【#西安地铁保安拖拽女乘客已被停职# 相关信息后续会公布】有人对保安只是停职不满意,停职确实只是个临时措施,并不代表啥处罚,以前有些事件中被停职的人后来转任甚至升职也有。但从地铁的角度讲也就是先停职吧,至于后续如何处理可能需要公安先给个定性。
关于这个事儿先蹲后续吧,不知道后续信息是由公安来说还是由地铁来说,至少不该只由地铁来说,另外希望公布案情时能全面且有说服力。如果没有足够的说服力舆论恐怕不那么容易平息.....
这事儿我感觉结论未必能让很多人认可满意,现在很多人是往扒衣服、耍流氓上去靠,按这个思路来得定个强制猥亵罪判几年才能平息民愤。但结合目前的信息,我感觉这更像是保安的没有专业水平、操作不规范引发的事故。
#杨律说法# 搞成这样保安对吗?当然不对!
但保安不对在哪儿?怎么做才算对?这个不同的人其实是有不同的看法的。
有人总说保安没有执法权没权动手,这个我觉得是混淆概念,保安当然没有执法权,但没有执法权不能等同于不能动手。
但任何单位设置保安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持单位正常秩序,如果有人扰乱了单位正常秩序,出于自力救济、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各种理由,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适度出手是对的,否则要保安干什么呢?
前段时间有个女子在小区里遭遇抢劫,保安在附近没上手,最后大家都在骂保安不作为,要追究责任。所以, 没有执法权和不能动手不是一回事儿。
至于这个事件,目前可以肯定的是保安拖拽那位女子搞得衣服都掉了还在拖,保安是有错的。但这个事件中保安是否该动手拖女子下车,我目前下不了结论,得看前因后果等具体情况再说。目前关于这事儿前因后果的传言版本不止一个了,都说是目击者,但表达的不一样。所以才说希望后期警方有正式通告的时候不但要依法处理,还要给出有说服力的内容,这也挺考验警方的。
关注吧!
【武威凉州原公安局长落马,威武!此人凶相,一年前被免局长后,坊间便传有事,如今靴子落地】#媒体人周刊#
3月1日,武威市纪委监委官方网站发布权威消息:武威市公安局党委原专职副书记、市公安局凉州分局原局长李天盛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并被采取留置措施。
李天盛,58岁,长期公安战线工作,曾在缉私、刑侦、经侦支队担任过支队长,还曾在古浪县、凉州公安局担任过局长职务!
一年前的2020年12 月,李天盛被免去武威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凉州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凉州分局党委书记、局长职务,转任武威市公安局党委专职副书记、二级高级警长。今年1月,他再次被削减职务,只保留武威市公安局二级高级警长一职。
很明显,一年前组织就盯上他了。办前先调离,这是惯例。从他被免去副区长、公安分局局长起,坊间便传他要倒,如今果然应验,靴子落地。
武威,古称凉州,历史名城,有2200多年历史。自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彰显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命名武威。
李天盛,曾经的凉州公安分局局长、武威公安局副局长,负责护佑一方平安,执法犯法,知法犯法,有违“武威”城市名声,令人汗颜。
李天盛,改名叫“李天谴”吧!#武威头条##武威# #凉州#
#烟台头条#话说莱阳:金榜传芳,铁面无私——王秀
王秀(约1490- 1560),字士英,号实斋,莱阳东赵疃村(今属古柳街道)人,明正德进士,官至巡按、知府。
莱阳王秀族王氏,在明代已成望族。王秀之父王让,家道殷富。王秀启蒙时即英敏博学,尤善文辞。王秀在正德五年(1510) 中举,正德九年(1514)中进士,敕授文林郎,授官陕西长安县知县。下车伊始即接见耆老,询问民间疾苦,禁止更役出入豪门,外人不敢私谒。此前长安县境内税赋不公,多有逋逃,王秀为令后,执法公正,百姓完课无滞后者。上司有文檄至, 要求长安县加征粮食1000石运往甘肃,王秀申明邑内情况,请求上司解除了此项加征任务,老百姓因此没有增加额外负担。
因为政绩卓异,王秀被擢升为广东道监察御史。他弹劾不避权贵,曾经弹劾了一位吏部尚书,该尚书在广东乡试中营私舞弊,让自己的几位子侄中举。士民为此对王秀交口称赞。
任监察御史期间,其父王让去世,王秀为其父请恤,赠监察御史衔,并为其父于城内丁字街(金水路南段)建牌坊一座。
后来,王秀历任山西、浙江、湖广、河南巡按,并巡盐两淮,历时20余年。在任山西等省巡按时,查办贪官污吏铁面无私,铲除恶霸不遗余力,从政办案公正妥当,颇有政声。
在任浙江巡按期间,有一位郡守惮于他的威望,在迎接他时战战兢兢,望尘下拜。王秀没有因此对他有好感,而是嗤之以鼻,道:“人有欲则无刚。”不久,果然查实此人贪弊不堪,最终将其依法处置。后来,王秀转任江西南康府知府,年老致仕。
王秀身后浩授奉直大夫,累授中宪大夫,墓在城西于家店村前。城内有二坊,其一匾额为“金榜传芳”,在今旌旗路市政府门东,民国二十年毁;另一坊,匾额为“文魁”,清初已废,位置不详。
王秀一脉世代簪缨不绝,崇祯年间又有王丕修成进士。清代乾隆年间,又有王铤、王应申父子成进士(迁居城郊西至泊)。至清末,其家族共有进士4人、举人4人、贡生4人,库生45人,享誉邑内。
【以案为鉴 | 退休后,总以为纪法管不到自己了】东海县原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高明严重违纪违法案警示。
忏悔录摘录
我悔不该忘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给的,理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只想到为自己退休后作打算,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开发商提供帮助和便利,站在开发商的利益一边,收受贿赂,做出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违纪违法事情。
我悔!悔!悔……我此时的后悔心情是千言万语都难以言表。
高明,男,1955年4月出生,东海县原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副处级)。2018年6月,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审查调查,并被采取留置措施。2018年12月被开除党籍、取消退休待遇,其涉嫌犯罪问题被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2019年5月,因犯受贿罪被判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百万元。
作为一名县级国土资源局局长,高明涉案金额之巨令人震惊。他先后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受贿2000多万元,其中单笔受贿最高达300万元;此外,还违规投资入股房地产公司,从中获利3700余万元。
是政客也是“掮客”
高明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爷爷是革命烈士,父亲参加过解放战争。他从小耳濡目染,深受影响。工作后,他凭借自己的努力,逐渐得到了组织的认可,走上了领导岗位,从2001年开始任县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
2003年后,随着房地产行业迅速兴起,作为当地“土地爷”的高明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在与一些商人老板的交往中,他的心态逐渐失衡。“好多老板开好车、买好房,特别是那些大字不识几个的人也发了大财,自己产生了不平衡。”
第一次,高明把目光瞄向了有意在当地开发房地产的老板陈某。他将别人急于转让某地块的信息透露给陈某,并亲自带陈某去现场“踩点”。事成之后,陈某送给高明10万元感谢费,就此打开了他贪欲的闸门。
为逃避调查,高明一边当“政客”假装务实清廉,一边当“掮客”大搞权钱交易。收受贿赂多了,他还总结了三个原则:防亲戚同学不防外人,防本地不防外地,防君子不防小人。看似“安全”的原则,实则掩耳盗铃,害人害己。
让违法变成“合法”
当官发财,自古两道。但对高明来说,这却是例外。在透露土地信息、充当“掮客”这些“小打小闹”之后,他把目光瞄准了更大的“商机”。
“政策要打擦边球、遇到红灯绕道走”,“灵活、变通、默契”……在忏悔书中,高明坦言,本应是“守土卫士”的他,却与不法商人“打得火热”,处处为不法商人想办法、打掩护,为不合法的商业行为披上“合法”的外衣,自己从中收受巨额贿赂。
为了让违法操作不受质疑,高明还创造了一套以业务会办会代替正规审批流程的独特办法,美其名曰“民主会商、简化办理”。在高明任职期间,局里“三重一大”事项、用地审批事项、土地执法事项都由会办会决策,所谓的“民主会商”俨然成了他任性发号施令的“一言堂”。
退二线不退“前线”
2009年,高明因身体原因转任局党组书记。2011年,他退居二线,卸下所有职务。此时的他突然发现电话少得出奇,找他办事的人更是屈指可数,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失落。
“这时,我的好友葛某某来找我,问我在家干什么?有没有兴趣出山。”既希望找回曾经的“存在感”,也想为退休后留个“物质”保障,高明决定继续在土地上做文章,敛财变本加厉、近乎疯狂。
他天真地认为,退下来了纪法就管不到了。他形容自己,“就像违章没有受到处罚的司机,仍不停地在高速路上奔跑”,甚至动起了吃着“公家饭”、挣着“私房钱”的心思。
不仅违规兼职,高明还违规经商办企业,投资入股房地产公司。该公司表面上是以其亲属名义开发投资,实质上大小事务都由他说了算,连财务审批都需他签字认可。有了他的庇护,该公司赚得盆满钵满。
金钱上的富有,无法弥补精神上的空虚。据他回忆说,转岗之后,他从未参加过一次党组织生活,从未参加过一次警示教育,甚至连党费该交给哪个党支部都不清楚。正是缺乏党性锻炼、理想信念缺失,在面对巨大利益诱惑时,收不了手、刹不住车,最终“东窗事发”,毁掉了本可以幸福安康的晚年生活。
(江苏省纪委监委网站、连云港市纪委监委)
(699)和范阳卢玄一样,出身赵郡李氏的李灵、渤海高氏的高允、广平游氏的游雅等,都是在公元431年9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下发的那份广征汉人士族的诏书后被征召为官的。
这些人虽在后世毫无名气,但都是名见于经传的历史人物,在当时都是佼佼者。北魏绵延150年,历任官员成千上万,留在史书中的不过区区300人。
《魏书》中卢玄和高允都是单独列传。当然,单独列传也并非说明此人一定是重量级人物,历史贡献很大,与人合传也不意味着就是小人物,安同和王建这样的重臣也都挤在十几个人一坨的合传里。但不管怎样,能单独列传的人地位和影响肯定不会低。
李灵,赵郡平棘县人(今河北石家庄赵县西南),和崔浩亲家李顺同族,而且是李顺堂兄。李灵被征召后也是先做了中书博士,后转任黄门侍郎,还被指定为拓跋濬的老师。拓跋濬是拓跋焘嫡长孙,太子拓跋晃嫡长子。
拓跋焘执政后期在政治上非常混乱,先是逼死太子拓跋晃,不久自己也被宦官宗爱弑杀。宗爱杀拓跋焘后先推皇子、南安王拓跋余为帝,接着又把拓跋余也杀了。其他大臣趁新君未立之际,抓紧力推拓跋濬为帝。拓跋濬上台后果断诛杀宗爱等逆臣,很快稳定了政局。
赵郡李氏祖上是战国末期赵国名将、武安君李牧,还有秦末汉初的军事鬼才,令韩信都刮目相看的赵国广武君李左车。
李灵在史书中留下的事迹并不多,但对北魏的历史功绩却不可忽视。
拓跋濬继位时年仅12岁,却能迅速平息祸乱稳定朝纲,此后执政期间对外休战,对内休养生息,一改拓跋焘时代因连年战乱带来的百姓困苦、府库空虚的内政窘状,稳定了原本日益动荡的北魏政局。拓跋濬如此少年有为,作为帝师的李灵自然在背后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李灵63岁时病逝于洛州刺史任上,被文成帝拓跋濬追赠为平东将军、钜鹿郡公,谥号为“简”。
相比李灵,渤海高允则是北魏重臣,单独列传完全够份量。
高允,字伯恭,出身渤海高氏,即渤海郡蓨(tiáo)县人,今河北衡水市景县。高允父亲高韬曾做过北魏丞相参军,不过去世较早。幼年丧父的高允成熟很早,而且气度非凡。
崔浩父亲崔宏见到年幼的高允时曾感叹:“这孩子德才兼备却深藏不露,文雅之气扑面而来,日后必能成就大业,只是我年事已高,怕是看不到喽”。
成语“黄中内润”的意思就是德才兼备却深藏不露,正是出自此处,即《魏书.高允传》。
高允博通经史和天文术数,尤好文学,可谓满腹经纶,但不知为何却一直隐居老家。
刘宋到彦之北伐时,外戚、阳平王杜超(拓跋焘舅舅)被派往邺城主政河北,年逾40的高允被杜超召入幕府任从事中郎。当时河北各州在押了大量囚犯,如果不及时审完将会影响秋决。杜超就派高允和另一位从事中郎吕熙到各州督察处理积压案件。不久吕熙因办案时贪污受贿被抓,高允却不但秉公执法,而且效率超高,很快处理完所有积压案件。
拓跋焘收复河南四镇后与刘宋结好,杜超被调回平城,幕府随即解散,高允又回到老家隐居,教授学生。
这次高允和卢玄、李灵等人一起被征召入朝,同样先做了中书博士,很快转任黄门侍郎,接着又和太原张氏的张伟一起被选做卫大将军、乐安王拓跋范的从事中郎。
拓跋范是拓跋焘弟弟,很受宠,奉命镇守长安。高允在长安期间颇有政绩,深受当地人称颂,于是又被拓跋焘调回京城,指定为秦王拓跋翰(拓跋焘第三子)和太子拓跋晃的老师。
高允传记的篇幅很长,而且主要集中在拓跋焘执政后期,超出现在所述年份,所以此处不再详述。不过有一点,和《魏书.卢玄传》中残留了一点有关崔浩死因的蛛丝马迹一样,《魏书.高允传》中也保留了一个崔浩的小故事,这个故事在《魏书.崔浩传》和《魏书.世祖本纪》(即拓跋焘传)中同样只字未提。
这件事发生在拓跋焘执政后期,具体时间不详,当时拓跋焘已把朝政大事交给太子拓跋晃主理。
有一次,崔浩一口气举荐了冀、定、相、幽、并五个州数十位汉人,崔浩打算把这些人全都安排到各郡做一把手,就是郡太守。
拓跋晃认为不妥,对崔浩说:“现任郡守也是当初各州郡推荐上来的,有些人在任多年,勤勤恳恳,如果一下子把这些人都换掉不太合适。不如把新招的这些人派到郡里做副手,先锻炼锻炼。况且身为郡守,执掌一方百姓,本就应该选用有经验的人”。
是不是很有道理?可崔浩愣是没听,坚持让这批人做了太守。当时崔浩也是位高权重,所以连储君也敢不搭理。
拓跋晃虽为太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却谦卑恭谨,又极为聪慧,记忆力超强,而且熟读经书,还没有拓跋焘的暴脾气,完全是好皇帝的苗子,可惜就像汉武帝的太子刘据一样,最终竟被父亲逼死,拓跋焘也很像汉武帝。
高允当时是东宫属官,闻讯后便对东宫博士管恬说:“崔公日后必遭祸患,在储君面前竟坚持错误一意孤行,怎会有好结果呢!”。
关注本号,感受两晋十六国烽烟,品味乱世风云,历史的精彩就在这里。内容完全尊重史实,写作不易,非常需要您的关注、点赞或留言,感谢您对原创的支持!(699)
汉宣帝时另有两位值得一提的人物:一是黄霸,一是张敞,两人为官治事做人,各有千秋,值得一谈。
黄霸不霸 为政宽和
黄霸字次公,河南淮阳人,年少时学习法律,后捐官得职,做侍郎谒者(侍郎的调查员),后因兄弟辈犯罪,受连坐之累而免官。
等了一阵再捐钱做一个年俸二百石米的小官,补不到正职,只好做些钱谷簿记的事,以廉洁升河东郡的均输长(物资局之类的主管)。成绩好,被保举做河南太守丞(太守的主任秘书)。他为人明察廉正,并且温良谦让,富学识善用人,在上得太守信任,在下得吏民敬爱。
当时昭帝初立霍光辅政,上官杰等与燕王勾乱,被弥平于未发,上官等伏诛,由是朝廷执法尚峻刻,一般俗吏都以严酷为能,独有黄霸专尚宽和。
狱中受经 拼死无憾
宣帝因幼时生长民间,知道百姓受法吏虐迫之苦,所以召黄霸进京师担任廷尉正(宣判庭庭长)。几次判断疑狱,都做得公正持平,使大家心服,乃升为丞相府长史(秘书长)。
宣帝下诏要为武帝立世宗朝,并谱乐章。长信宫少府夏侯胜认为武帝虽有开疆拓土之功业,但耗竭人民资财,使百姓流离,赤地千異。实少德泽于民,不宜立朝谱乐。大臣们劝奏夏侯胜非议天子诏书,并毁谤先皇,不合臣道。
黄霸以丞相府秘书长,竟不愿具名劝胜,一齐被拿捕下狱,囚在一个监舍很久。夏侯胜是经学大师,尤精尚书及洪范五行传。霸要求胜授以经学,胜对他说:“你我死罪在身,命在旦夕,学经书何用?”霸说:“论语上不是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胜感其志,就传授他经学,历二冬,讲论不怠。
颖州治绩 天下第一
二人后都遇赦被释复官。黄霸先任扬州刺史,后又转任颖川太守。那颖川是河南富饶之地,封建特权恶势力最盛,地方豪强,上通权贵,下勾盗贼,专门压榨善良百姓。
虽然经过以刚正著名的越广汉铁腕治理,把恶霸们诛灭,又经过韩延寿春风化雨般地教导,一刚一柔倒也立下人民畏法知礼的基础。等黄霸接为太守后,就一意努力于养民,正如龚遂的治渤海郡一般,定下许多鼓励生产的办法,督促人民从事桑麻农畜。又立下许多对众寡贫穷的福利制度,虽柴米油盐,生活琐细,一一载之条文。
还恐官吏作弊,选派老成公正干吏,四出民间访察,以防下情不能上达。有一干吏奉派出巡,不敢投宿公舍垂亭,饿了就食道旁,飞鸦骤啄其肉食而去。百姓有见到的,恰有事见太守,告知了黄太守。过几天那干吏回太守府报命,黄霸特别出迎,而且慰问他就见所闻都一五一十报告,不敢有丝毫隐瞒。
黄霸不但耳目众布,情报网严密,而且对民间资财的分布也了如指掌。他一定有一套完善的资料卡(一定是竹筒做的),何处有余粮,何处存木材,何处牲畜有多少,-可以指出。或者他的头脑就具备电脑般的记忆力。颖川经他治理,五谷丰登,户口大增,治绩为天下第一。他后来做到丞相,在任五年而寿终。
张敞书眉 闺房之乐
张敞是有汉一代的能吏,山西平阳人,字子高。他博学多才,专治春秋,为政多用儒术,不纯用刑法。别人做京兆尹,做不到几天,都急着求去,连黄霸都做不好京兆尹。
宣帝时,自越广汉以严刑血法治京兆,卓有成绩外,其他继任的都成为“五日京兆”,意思是没有做得长久的。独有张敞接任后,他竟一连做了九年之久。然而,张敞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是一位多情的标准丈夫。
他在闺房中为娇妻书眉,成为夫妻恩爱有书眉之乐的典故。张 敞为妻书眉固然成为千古佳话,但他为了这点,却被人在汉宣帝前告了一状,说他不遵官箴,不足为人民表率。
宣帝果然也问到他为妻书眉的事,幸亏张敞应付得巧妙,把一场不测化解。他坦然地回奏天子说:“臣不敢隐瞒,确有其事,不过闺房之内,夫妻之私,尚有过于书眉的事!”宣帝听罢大笑,也就不加深究了。
其实张敞为妻书眉是一回事,自己坐车厢内,还拿了一把扇子遮了面,怕人看到。这些行径,好在古时中国是司空见惯的事,似乎属于风雅范围,至于他到底对妻恩爱不恩爱,是不会有人去追查的。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讨论。#历史# #历史故事# #我上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