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打了大胜仗,想不到普京会临阵换将,冲突升级普京要改战术了!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双方展开的激烈的冲突对抗较少,而围绕索列达尔的争夺,堪称是最激烈的冲突之一,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也曾对外表示,索列达尔是“前线最血腥的地点之一”。根据参考消息援引俄新社报道,顿涅茨克当地武装再次确认,索列达尔目前已被俄军完全控制。对此,乌克兰“国家”网站也表示,乌军承认已从索列达尔撤离。
根据多方消息综合判断,俄乌两军在顿巴斯地区的激烈冲突,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结果。作为俄乌两军的主要接触地点,也是顿巴斯交通枢纽地区的索列达尔,被俄军彻底拿下。据称,在乌军换防间隙,俄军抓住了时机,集中优势兵力,化装突击队,迅速接近了苏勒达尔中心的行政大楼。在导弹轰炸的配合下,杀了乌军一个措手不及。乌军山地128旅溃逃,机动24旅和猎兵61旅,伤亡惨重溃不成军。
当然了,乌军也不是全无对策,在受到袭击后,乌军空突46旅介入战场,支援了整整三天,最终也是遭到严重损伤,慌忙退出。更不用提乌军的两个坦克旅,几乎是全程打酱油,在战场外围晃了半天,也不敢进去。本来以为这就是乌军最后的战场情报了,没想到后面得知,乌军边防局特种部队也加入了索列达尔的战斗,但结果还是一样,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俄军顺利地接管了索列达尔阵地。
这次的俄军行动部队,来自“私人”企业瓦格纳雇佣军集团。战斗结束后,瓦格纳集团老板普里戈津,还亲自来到了索列达尔,接见了这场战斗的有功之臣。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普里戈津去的不是别的地方,正是此前被乌军吹嘘为“坚不可摧”、“第二个亚速钢铁厂”的盐矿矿道。因此,可以完全确定,索列达尔一战,俄军打了一场大胜仗。
但令人意外的,就在前线大捷之际,俄军却突然临阵换将了!没错,去年10月份被任命为前线总指挥的,“末日将军”苏罗维金,下台了。虽然,也不能称为下台,按俄罗斯国防部的声明来讲,苏罗维金被重新任命为了“特别军事行动区域联合部队副总指挥”。听起来只降了半级,但部队的实际指挥权,算是彻底丢了。而俄罗斯军队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大将,将接管前线指挥,担任俄军战场总司令。
随着巴赫穆特战役进程加快,俄罗斯为新的全面作战进行了人事布局。首先是让在利西昌斯克战役中崭露头角的拉平接替格拉西莫夫,担任总参谋长。而总参谋长瓦列里·格拉西莫夫被任命为俄联合部队的新指挥官,而此前担任这一职务的谢尔盖·苏洛维金将军被任命为副总参谋长。陆军总司令奥列格·萨柳科夫和副总参谋长阿列克谢·金也担任副参谋长。
如果说,红利曼战局失利之后,俄罗斯总统普京中场换人,起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意义,当时换上末日将军,光头将军也是空天军掌门人苏洛维金之后,瘫痪了乌克兰全境能源、电力、通讯和武器供应系统,为陆军作战取胜,创造了基础条件,从而逆转了不利态势。随着大战在即,陆军作战逐步成为主角,这个时候,让精通陆军兵法的拉平上位主持作战计划,这次换将会起到什么效果,还需拭目以待。
中国上下五年的历史总结出的经验是,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但从去年10月到今年1月,短短3个月内,俄罗斯已经换了两次将领。谁要说俄军内部没点问题,我是不相信的。
这也是目前认可度最高的一种说法,俄军内部存在着系统性的问题,不光是战略战术方面存在漏洞,人员、装备不足,纪律涣散。但真正原因绝不可能只是这些,我认为还有两点。
一方面,就是苏罗维金的问题,虽然,苏罗维金接管后,确实对乌克兰整体的基础设施打击力度很大,但却没有争取到一个像样的战果。甚至还丢了一个数十万人口的赫尔松市,就算有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个锅也得苏罗维金来背。以及前不久新年之际,俄军多个临时阵地遭到乌军精准打击,造成俄军大量人员伤亡,这个,苏罗维金也是要负主要责任的。
另一个方面,就是新任前线总司令的格拉西莫夫大将。虽然,苏罗维金被称为“末日将军”,但真要论军事才能,还得看格拉西莫夫。这是一个值得让乌克兰军队司令官们都为之赞叹的军事将领。我认为,随着战争的不断升级,普京是准备换打法了。格拉西莫夫跟苏罗维金的打仗风格很不一样,格拉西莫夫比较稳扎稳打,善于利用宣传、经济等非军事手段,然后与军事战术打配合。越是大仗,就越需要这种稳如泰山,步步为营的将领。
所以,大家也不用争论俄罗斯临阵换将到底是好是坏,战争上的事是不能片面地去解读。最后行不行,就看初春,俄乌之间新一轮的大战了。
昨天在网上看了篇文章,说一个知识女性,看上了个男子,但男子却又娶妻生子了。但这么女子非此男不嫁,足足等了二十年,这位男子的妻子身故了,四十多岁才嫁给这个男子,女人当时是教育学院的院长,后也没生育,共同抚育男子前妻留下的女儿,后活了九十多岁的故事。
使我想起我大姨的女儿,苦等丈夫三十年的事来。
大姨的女儿算姨表了,因为我们同姓,大姨有两个女儿,我就喊大的叫三姐,小的叫四姐。三姐是教师,他丈夫也在青海财贸学校任教。四姐却没读过书,大姨父是个败家子,吃喝嫖赌样样占,刚解放就死了,我们从来没见到过他,他家原来很发财,尽管被他败家后,土改时成份还是富农。大姨另外抱养了个儿子叫杨发武。
四姐的丈夫是抗美援朝退伍的,家庭成分是地主,志愿军,地富子女都可参加,他叫陈东轩,十六岁就参了军。人长得挺帅气,能说会道,退伍后还在另一个乡当乡干部。五八年简减干部,因为成份不好就清退回家了。那时他们就有一个女儿了,很小,才一岁吧,叫陈湘萼。
五九年,大姨抱养的儿子,没经住考验,到西方去了。四姐的丈夫也没经往考验,跑了,这一跑就是几十年,音信全无,就像在人间消失了一样。留下四姐和大姨还有小小的湘萼,全家的重担就压在四姐肩上,上有老,下有小,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四姐虽然没读过书,但很有见识,当时三姐在青海,时不时给大姨寄点钱回来,否则无法生活下去。有不少人都劝四姐再找一个,连三姐也劝她:这样没肝没肺的人,等他干啥?但她心坚如铁,“生是陈家人,死是陈家鬼,陈东轩在,我永远是他的人,他死了,我还有湘萼。"颇有点烈女风范。
大姨是富农份子,经过文革的洗礼,身体很快就垮了,不久就去世了。但小湘萼却慢慢长成了大人,出落得大方漂亮,很有能干,那时学大寨,组织突击队,队中有位退伍军人,对漂亮能干的湘萼很有感情。这人也能干,他们俩结婚后,四姐这位女婿还当上了村支部书记,有女婿女儿如此,四姐也算松了口气。
改革开放,分田下户,四姐已经五十多岁的人了,有女儿女婿劳动,四姐只在家照顾两个外孙,做点家务活,家庭也算和睦兴旺。
做梦也不做到,消失近三十年的陈东轩来信了,说他在西昌劳改农场就业,准备退休后回老家。四姐是个宠辱不惊的人,也没表现出异样的高兴。只是淡淡地说了句:回来就好嘛!
几年后,陈东轩真的回来了,外孙都快成人了。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他说了反动话,被弄去劳改,刑满后就地就业了。问他这么多年信不传,书不带,为啥?他理由充分得很,他在外劳改,家中又是富农,那不又增加压力吗?谁知他犯的啥事?只有他才清楚。
这点可以肯定,他现在把这个家当成自己的家了。每月两千多元退休金,也舍得拿出来用。
他现在己经是老江湖了,他当志愿军,还受过伤,现在证件全无,无法证明。他上北京,找老部队,寻资料查档案,把什么东西都补上了,连颅内没取出的弹片也照出来了。跑东跑西连原工作单位也认可了。
这些手续都办下来了,退休工资再也不是两千多了,人家是公务人员退休,再加志愿军伤残军人,工资一下就涨到六千多。每年民政局年终发三千,乡上发一千,日子越过越火红。他和四姐都抽烟,随时家里都有烟,但也不高档。他天天打麻将,最多十元,不打大了。不管是年轻人,老年他都敢上,他说:你别看我八十几的人,多少年轻人没我精。
他回来和四姐生活了二三十年吧,生活肯定是幸福的。四姐活了八十六岁,他岁数比四姐大,活到九十几岁才死的,死了还没几年。可惜给他们的电话号码丢失了,因此,我们没去参加他的葬礼。
这是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的故事,是不是有点传奇?
为什么网络上几乎是千篇一律的普京威武!俄罗斯必胜!乌克兰军队在大多数人眼里好像连当年的蒋匪军都不如,只懂得卖武器、用导弹换罐头吃甚至抢劫银行和老百姓的自行车。
好歹也是经过北约国家训练八年之久的乌克兰精锐部队,在基辅打退了俄军的突袭、马里乌波尔撑住了好几个月、在哈尔科夫多次打退俄军,甚至追击到乌俄边境。为什么在北顿涅茨克-利西昌斯克防线如此不堪一击?
我的答案是:多数网友站队俄罗斯,并不是对俄罗斯有多深的好感,而是对美国及北约走狗太厌恶了,多年的骚扰和围追堵截让绝大多数人反感,都希望俄罗斯能好好教训它们一把。而乌军突然拉胯是因为几个月的死守,把精锐消耗得差不多了,现在填进来的都是号召兵或是拉来的壮丁,你能指望他们干人事?
顿涅茨克前线作战形势的变化:
1. 利曼守军被击败并逐渐撤退,人力损失惨重,包括囚犯。 然而,到目前为止,这座城市还没有完全被占领。
2. 顿涅茨克北部郊区的战斗。 敌人继续坚守在利西昌斯克以南的阵地,尽管该集团实际上已经陷入包围之中。 北顿涅茨克-利西昌斯克地区的整个集团现在都在一个口袋里,只有通过被袭击的道路才能得到补给。 显然,在那里战斗的基辅部队要成为马里乌波尔驻军的命运了,指望尽量争取时间。但是等到遭受重大损失后,乌克兰武装部队是否愿意如此坚定地战斗——我们很快就会知道。
3. 在巴赫穆特郊区和索莱达尔附近,战斗仍在继续,但没有取得重大进展。 在这条战线上有第二条准备了多年的主要的防线。 如果我们不能在敌人撤退的时候尽量杀伤敌人,这条防线就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
4. 在阿夫代夫卡北部和西北部地区,昨天 DPR 武装部队设法切断了阿夫代夫卡高速公路,今天早上对乌克兰武装部队的阵地进行了大规模炮击。乌克兰武装部队今天上午在装甲车的支援下进行了两次反击 m,被顿涅茨克武装部队成功击退。
总的来说:敌人正在积极地用预备役人员和(较小程度)军事装备补充他的部队。在乌克兰武装力量的许多人事单位和编队中,干部已经损失了40-50%,甚至60%,这肯定影响了他们的战力和稳定性。与此同时,敌方火炮继续非常准确、大规模和有效地工作,尤其是北约的155-mm 榴弹炮的使用。我仍然有这样的感觉,敌人保留了他的作战预备队,既是为了守住第二道防线,也是为了计划在夏天发动反攻并从俄罗斯指挥部手中夺取主动权。
无论如何,乌克兰武装部队在顿巴斯战役中的战略失败仍然遥遥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