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公务员十年了,说实话,一般担心自己被边缘化的,基本都是入职不久的年轻人,希望工作上得到更多的重用,更多的认可。
可是,在体制内获得领导和同事更多关注的同时,你肯定也要承担更多更重的任务。就如头条所说的,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只要每次有急难险重的任务,领导找到你谈话,安排你负责,你都一口同意,并苦干完成。过不了多久,你就是领导离不开的人,值得领导依赖和信任的人,那你还会当心被边缘化?
世界很公平。
别人不会干的,你干。别人不愿干的,你干。别人不敢干的,你干。
相信我,做到上面三条,领导和同事肯定会把你当成大熊猫来供着。
为什么?
因为机关里面,老油条太多了。遇到重活都是绕着走,看到提拔都是抢着上。
但我告诉你,领导也是聪明人。谁想干、敢干、能干,他们心里清清楚楚,一个也漏不掉。
如果一个地方的大环境重视实绩,那领导肯定是选愿意埋头苦干的人。要不,领导就只能亲自干了。
比如,我所在的城市,每个单位都有任务指标,比如党建、创文、基建、投资、招商等,如果完不成,部门领导肯定上不去,年底奖金肯定不理想。
你说,如果你自己是领导,在用人方面,你想找个会溜须拍马不干活的,还是一个能干成事的。
据我自己观察,凡是领导选那些只会搞关系不干活的,那这些领导基本都没什么好前途。
这就是地方的政绩观,会决定一个地方的用人导向。这也是为什么中央经常强调,用人要重实效重实绩效。
话说回来,以下才是我要说的重点。
体制内真的有不少这样的人,一方面长期纠结于领导不提拔他,另一方面工作上推三推四,也没有什么突出成绩。而且,还经常为得不到提拔而苦恼,甚至还经常说一些消极的话。
这种人就是贪心,想好事两头占,想轻松,又想提拔。结果现实打脸,心态就崩了。
所以,题主首先要搞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搞清楚了,那就好办了。
最怕是那些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一头猛冲,结果发现自己并不开心。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人,没提拔前,为了提拔,主动表现,积极揽活。提拔后,觉得很累,很难坚持。
特别是职务和职级并行改革以后,大部分人熬资历,也可以获得一个不错的职级。
当看到比自己舒服的人也上了,就也想退到非领导职务了。
还有,年轻人可能体验不到。但上了年纪,身体机能老化,此时上有老、下有小,家里杂务缠身,分身乏术。这个时候,可能你更希望领导不要那么关注你。
然后,这个又涉及到人设问题。
如果你一直都是平庸型人设,然后转为奋斗型人设,那人们很容易接受。
如果你一开始就是奋斗型,然后突然转为平庸型,那会让人觉得很突兀,而且形象会大跌。
因此,当你考虑走上奋斗型人生道路的时候,你要意识到这是一条比较难回头的路。反而是平庸型有比较大的回旋空间。
其实,现在体制内,法律法规制度已经很完善,领导的收入也不是比你高很多。
真的,没必要为被边缘化而感到苦恼。
不要只讲退休金的差距。要看看人家吃了多少苦,拼搏受累,上了什么好大学,人家为什么考上了公务员,人家为什么考上了国企,央企,为什么当上了董事长?要看人家的能力,政绩,退休金高是拼搏来的,不是花拳绣腿,不是没文化,没能力,只耍嘴皮子,只会动嘴攀三搅四得来的。
2023年央视春晚最大看点,也是唯一看点,
就是沈腾马伊利等人演的小品《坑》。
反映了当下极少数公务员,慵政懒政不作为的作风,对于群众诉求能推则推,能拖就拖。不干实事,只要政绩的干部。
其实这是广大群众身同感受,这个小品就是自己身边经常出现的问题。
当下地方有些部门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漠视,引起群众非常不满,容易激化矛盾,引起这一群体在群众中的反感和不信任,长此以往,相关部门的公信力将急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