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出去办事,途经小城一家老字号的包子店。
他们家的包子好吃到闻名全城,甚至乡镇的人进城都要拐到他家买包子。
不过,现在只剩下那个招牌还是原来的,店主早就换人了。
原店主的一双儿女,一个是公务员,一个是教师,没一个肯接他的班,加上老两口也渐渐体力不支,于是十万块钱卖掉了这个招牌。
遗憾的是老奶奶第二年便查出肺癌,第三年就去世了。
虽然她不抽烟,老头子也不抽烟,但常年累月的在包子铺里烟熏火燎,也是一大因素。
所以,蒸包子也是一件危险活。
所以,女人每天下厨房也是冒着生命危险的哦![呲牙]
#我在头条搞创作#
朋友的老婆在市政府上班,昨天给了他几张市
政府机关食堂的饭票,于是带我去机关食堂吃
了一天的免费餐!不得不说伙食真的好!
早餐有鸡蛋、牛奶、包子、稀饭、八宝粥、各种面点、和一些精美小菜,全部都是自助餐,结果费用只需2元,真的太便宜了[大笑]
午餐菜品种类也很丰富,有红烧鱼块、烧茄子、蚝油生菜、辣子鸡丁、莴笋炒木耳、小白菜豆腐、土豆牛腩、芹菜豆干、酸辣绿豆芽等,厨师也是当地有名的餐厅大厨,而且朋友说菜品天天都不一样!这么豪华的午餐居然只要5元钱,太奢侈了[看]
晚餐相对来说简单了些,都是一些面食,有臊子面、炸酱面之类,也只需要3元钱,一天下来的伙食费仅仅10元钱[伤心][伤心]
怪不得这么多人头破血流也要往公务员队伍里挤。
我对门男方是个公务员人也特别好,老婆跟医院门口卖包子的男的好了,离了………也不知道咋想的?难道是他家包子好吃??[捂脸][捂脸][捂脸]
好久没有吃“章氏”的菜包和肉包,排队的人不多了。记得去年到章氏买包子,需要排很长的队。章氏为了照顾外卖的顾客,还特地在离正门往东边上的门面,专门供应包子等点心。
几年前,记得“克里斯汀”面包房的店员说,他们的面包是高档货,价格要贵一点。条友们,你们那里的包子怎么卖的?
学习不能脱离生活。言归正传,继续持续不断地推出2021年某市公务员考试真题,绝不重复。今后我将穿插一些《学习强国》中的知识点,这些出考题的人天天在学《学习强国》的内容,希望开卷有益:
疫情当下,各个行业的日子都不好过。从2019年疫情的发生到现在,刚刚开始的时候发生,恰好是过年,大家感觉第一次可以这么有理由耍这么久,蹲在家里面,弄包子,弄蛋糕,弄凉皮,反正可以弄的都会弄。
到后面慢慢发现,不能上班了,意味着就没有收入,很多私人企业上班的地方,疫情当下,企业生存都困难,更不要说发工资了。国家单位类又不受疫情的影响。
2020年的时候,报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人数突然增多。符合条件,有想法都会报考,至少我身边有人是这样的。当然竞争更激烈了。尤其是我们18线小地方,就业机会少,工资福利待遇跟不上。经过一次疫情,让人觉得稳定性的好处了。
我一好友,在疫情之前是做教育培训的,俗称补课。她是英语专业,她们几个人成立一个补课班,规模比较小,基本都是学生圈子相互介绍来的。主要是给小学生补课,三个合伙人,语文,数学,英语专业的。然后聘请一些兼职的老师,这部分老师主要是幼儿园的老师。每一年三个合伙人差不多分红25W,在小学老师工资一个月0.5W(什么都算上了,满打满算),所以她这么多年没有准备参加教师编制考试。
疫情来了又遇到国家的政策,在关门补习班之后,她潜心研究学习了,半年之后,考上了编制老师。
现在她很庆幸自己的努力,在经济方面目前没有压力,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让人不那么闲,不会东想西想的,更主要是每月有到账的收入。
基于人的本能渴求安全性的考虑,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稳定。
稳定的工作,比如铁饭碗,现在那么多的人考公务员。
稳定的爱情,白头到老,永远不会变质。
稳定的一生,慢慢等到衰老。
但一切都是在变的,自以为的稳定,其实也不稳定,自己稳定不变,但外界在变。
比如这个包子,价格一直在变,稳定的收入随着包子的价格改变,其实也在改变。
到底什么才算是体面工作?
隔壁一位 领居 大爷, 凌晨 两三点就起床,开始为 早上 出摊 准备,我有时很早酒能闻到他家屋里传来的熬骨头汤,熬粥的香味,大爷穿着很干净;为人和善很健谈,主要卖米粉,包子 和粥,很多人喜欢到他那买上一份早餐,据说一天辛苦下来能挣好几百,我有次开玩笑似的问,大爷你也有退休金,为何还要这么辛苦? 大爷说:“哎,没办法,儿子结婚要在城里买房, 他 大学才毕业没多久,工资哪里买得起,咱得帮一点” 我听的挺感动,真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啊,半晌,我问了问大爷“那你儿子是做什么工作呢?为什么他不卖早餐?让您这么辛苦?” “我儿子很优秀,读了大学,在某某公司坐办公室,是体面工作,哪能像我这没文化一样……”“体面工作挺好,那他每月还多少房贷?”“还啥房贷?我也不图他挣多少钱还房贷,他是大学生,干体面工作,我脸上也有光……” 我微笑点点头,跟大爷道别……友友们 你们觉得什么是体面工作?衣冠楚楚西装革履? 五险一金? 公务员? ……难道大爷卖早餐的职业就那么不体面吗?那么为啥要不体面的人来帮所谓体面的人呢[捂脸][捂脸][捂脸]?
在我们几万人口的小城,我的老宅是一座商业门店,现在出租给了小涛电动车维修,月租金不算贵。我的对面是一家早餐店,主要经营包子、油条、豆腐脑这些传统的饮食,生意挺好,店主是我女儿的表姨,夫妻俩已经稳稳当当做了20多年,收益可观。不但抚养一儿一女,给儿子娶了媳妇,买了另一座楼,大概年收入在二十多万吧!
在当地算是高收入群体,就是比较辛苦。早晨四点起床,一家四人忙忙碌碌到下午三点,然后就收工回家。一年下来,几乎没有休息日,真正的多年如一日,坚持下来,远比乡镇公务员收入高。
我们这儿体制内工作人员,月薪大多在四千左右,如果倆个人都有稳定工作,一年下来家庭收入就是十来万,除去正常花销,基本所剩无几,如果遇到花大钱时比较尴尬。
好处在于工作体面,每周有双休,然后在穿着和举止言谈方面,幸福感略高一些。
总结一下:
做生意家庭年入20万,正式工人均收入六万,两者怎么比较呢?
其实我都经历过的,做生意的大都羡慕有正式工作的人,即使收入减少一半,仍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主要是稳定,体面,人脉广,社会关系强。个人运作能力好的,还可以得到晋升机会。
而做小生意呢?遇到疫情这两年,行情不利,收入明显减少,内心很焦虑,好在亲戚家里有存款,身体好,在四十多岁的年龄,应该不会有生活困难。
#你拼命努力工作的动力是什么# 动力的潜台词就是欲望,我上中学的时候,放寒假卖鞭炮,元旦卖贺年卡,学校运动会卖白手套,放暑假跟着卖早点的包包子。为什么?就是刻在骨子里的穷。
我小时候住在工厂区的家属院,八几年的工厂家属院,很多流行独生子女了。可我们家兄妹四个,我是最小的,虽然一家人都对我疼爱有加,但是奈何父亲一个人挣钱,六口人吃饭。别的小朋友都不和我玩,因为我没有新衣服,没有新鞋子。别人过生日,我却不知道什么叫过生日。
就这样大一点了拼了命地想赚钱,还好父亲的人生观,价值观没有让我走上违法之路。
后来我工作了,为了喜欢的东西赚钱。乐此不疲。今天买个鞋,明天买个袜。其实那都不是我想要的,可能是小时候落下的病根。
我一心想赚大钱,想做生意。没有人脉,没有关系,可想而知每次都是赔的底掉。直到我结了婚,有了孩子,父母老去。
再没有人可以帮我了,睁开眼一家人的吃吃喝喝,每月的水电煤气,车贷房贷,每年孩子的学费保险,每季孩子的添衣加鞋,让我不得不好好工作。哪怕工作不如意,上班时被领导骂个狗血淋头。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给钱就好嘛!
努力工作还要动力吗?哪一条推磨的驴需要动力,大概它天生就喜欢推磨吧!
这个社会上层的利益自带镰刀,底层的观念自带盾牌。上层的利益源源不断地来自于底层。这世界的公平是相对的,不公平是绝对的。
我们骂贪官,却拼命报考公务员,我们讥讽不正之风,却忙着找关系,我们的愤怒不是来自于不公平,而是来自于我们处在不公平之中的不利的位置。我们不想消灭不公平,只是想让自己能在不公平中处在有利的位置罢了。
牛耕了一辈子地,没有一块地是它自己的,牛的动力到底是什么、、、、、、、
邻居李阿姨50多岁了,在包子铺打工。结果却因为一颗牙,赔了5万块钱,还被警察带走了。今天见到了李阿姨的儿子,他说早知道会这样,就不应该让他妈妈出去工作了。
李阿姨有一儿一女,儿子大学毕业以后在房地产公司做销售,长得很帅气,业务能力也很强。女儿刚考上事业编,在乡镇小学当英语老师。两个孩子都很有出息。
李阿姨性格大大咧咧的,很豪爽,谁家有事情都很热心地帮忙。之前李阿姨在农村住,儿子在市里买上了房子,就把李阿姨接到了市里。原本计划让老两口享福的,结果李阿姨坐不住,就到门口的包子铺打工了,一个月1800。李阿姨儿子不同意妈妈挣这么点钱,还这么辛苦,但是拗不过李阿姨,就由着她去了。
一天早上李阿姨在后厨包包子,听见前面老板娘在和谁吵架,李阿姨就出来看了。原来客人发现丸子汤里面有一根头发,找老板娘理论,两人说着说着就吵起来了,眼看就要动手。
李阿姨赶忙跑去劝架,客人以为老板娘和李阿姨是一伙的,慌乱中咬住了李阿姨一根手指头。李阿姨使劲往外拽,指头是拽了出来,客人却满嘴血,原来一颗牙也被拽掉了。
后来的事情就在人的意料之外了,客人报了警,警察把人一起带走了。李阿姨一直没回来,他的儿子跑去派出所问情况,警察说李阿姨已经涉嫌故意伤害了,要被拘留,还让李阿姨儿子在拘留证上签了字。
一个月过去了,李阿姨还是没有出来,拘留证变成了逮捕证,案子被移交到了检察院审查起诉。李阿姨家人急了,四处找关系打听,律师说最好能找掉牙的人出个谅解书。李阿姨家人和掉牙的客人联系,人家要五万块钱的赔偿费,不然不会同意出谅解书。李阿姨家人没办法,给了掉牙的五万块钱。
谅解书有了,可是李阿姨还是没有出来,五个多月过去了,李阿姨才回了家。家人都为她高兴,终于团圆了。但是李阿姨却很难过,她判了缓刑,有了案底,她担心影响自己的儿子,儿子还没结婚,她还想儿子考公务员啊!
可怜天下父母心,都这种地步了,还想着会影响自己的儿子。李阿姨打工包子铺的老板娘也没说来看一下李阿姨,李阿姨也很少出门了,话也少了很多。我老公也说,李阿姨人这么好,真是倒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