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爆料,在上海有些单位,住房公积金账户有两个,一个正常公积金账户,缴存比例是单位7%,个人7%,另一个账户是补充住房公积金账户,缴存比例是单位5%,个人5%,综合起来还是单位12%,个人12%。
而天津就不同了,天津公积金正常缴存比例单位和个人都是12%,补充公积金是单位缴存30%,个人不要缴。
不知道上海住房为什么要这样缴呢?有知道的科普一下。
听说上海的公积金在全国来说属于缴纳比例比较低的[捂脸][捂脸]前些天看到头条上的那个空老师说她老公估计退休时公积金有400万,她那个微头条下面评论无数,引起大家的围观[呲牙]
于是就晚上我就问了我家队友他现在公积金账户里有多少?2015年我们买第二套房时取完了所有的公积金。他目前是按照最高比例的上限缴存的,一年大概10万不到。到60岁退休还有整整10年,到时也就是100来万。这个差距真是不小啊[笑哭]
上海搞不懂公积金的可以看一下这两张图,清晰明了。最多一个月8200,12%+12%。别那么多吹牛B的了!
有人说上海的公积金还不如二三线城市高。
上海公积金政策是5%到7%由单位自己定,还有补充公积金1%到5%由单位自己定,效益好的也能拿到12%上限,下限只有6%,全国来说那确实是低的,深圳也低,为了促经济,减轻企业负担吧,而且上海也没什么公积金缺口压力不算大。
全国只有一个城市特殊,那就是北京缴纳比例都是按最高来的,经济也相当好,这个是首都光环没法比,央企总部待遇就是那么好。
二三线城市高过上海很正常的,但那只是比例,绝对值差远了,缴存基数不一样,要看社会平均工资,所以尽管缴存比例那么高,一退休还是打回原形。
不过在上海,对于想买房的来说,(7%+5%)*2对于动辄几百上千万的房子来说,杯水车薪;但是对于不想买房子的人来说,每月莫名其妙的被储蓄了几千块钱实在是心有不甘。所以,个人利益出发点不同,看法也不同,很正常。
各大城市体制内强度排行榜,主要统计中国50个经济总量比较大的城市。
沈阳,一个九百万人口的城市,公积金交款304亿,共计160万职工交款,体制内人数70万,人均公积金1.9万。
从这里面看,体制内人数比例较高。12个人,就有1个人是体制内的。铁饭碗,还是受欢迎的。
一般来说,“体制内人数”很强、“占比”又不太高的城市,才更有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上海的指标也非常健康;北京虽然体制强度略偏高,但整体上也在合理范围内。
#沈阳头条#
#上海头条# #住房公积金#
上海市住房公积金缴存自2021年7月1日起调整:
上海市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由2019年月平均工资,调整为2020年月平均工资。2021年1月1日参加工作的,以该职工次月应发工资为缴存基数。住房公积金的补充缴存基数最高不超过31014元,不低于2480元。
2021年度单位和个人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为各5%一7%,由单位在此范围之内确定缴存比例。也就是说,最低缴存各5%,最高7%。
缴存住房公积金的单位,按自愿原则参加缴存补充住房公积金制度,职工个人和单位各缴存比例为1%一5%,由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比例。
长三角公积金比较☞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