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降薪可以让降温考公热度,让高层次人才回流企业,恐怕在数字“假象”之下这个逻辑是站不住脚的!
考公为什么热度不减,一个原因是世人皆有仕途夙愿,尤以北方为重;而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是一个稳定的职业选择,而且所设条件宽泛,而且面向全国各地皆宜,适应人员众多,在就业形势不甚乐观的情况下,各层次人员纷纷报考,于是呈现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情状。
这就如同绝大多数人找工作时都会多准备几份简历,一份用于应聘华为,一份用于应聘联想,一份用于考公,还有几份应聘其他单位,考公只是其中一个不错的职业选择而已。如果华为等企业设置博士条件先行筛选,就剔除了博士以下的绝大多数人;如果联想设置硕士条件先行筛选,就剔除了硕士以下的大多数人;而考公设置本科以上条件则面对的大概就是全部毕业生,于是考公表面上就会成为其中的最大热门。而这样的数字,其实就是一种“假象”!

这种“假象”就成了人们热议的考公热,而在就业形势趋紧的今天,其他行业领域又何尝没有这种热度。譬如那些发展潜力大、增长势头猛、待遇优厚的企业,如果敞开门槛放开条件限制,恐怕同样是千军万马争抢一个职位吧。反之,如果考公提高条件门槛,对报考人员进行先行筛选,恐怕人们就看不到这样的热度了!
市场经济下的职业选择是双向流动,考公只是其中的一条方式和渠道,只是它在大多数人的选择余地之内而已。而在公考热之外,众多优秀企业、科研院所同样备受人们青睐,自主创业人员也是不胜枚举,只是那些渠道的热度被潜意识地忽略了!你会建议那些企业和单位以降薪来减少应聘热度吗?这对于那些在此就业的人,恐怕又是一种近乎荒唐的不公!
小编所在的媒体单位,去年由于经营问题以挂账形式降薪了,直接结果是一批中年骨干躺平了,或者在外面搞起其他方面的经营,而应聘人员却不减反增热度不减,只是人才层次已经大不如前,因为门槛条件降低了,人员素质可想而知。只是,这样的形势,真的有利于单位的长远发展吗?
今年公考热度增加,报名人数再创新高,公考龙头中公教育却一再暴雷,年度亏损预计20-24亿,报一个线下班动辄五六万,那问题来了,钱都去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