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婚,借钱,不被打扰……回家过年的怕与盼
春运(1月7日)以来,异乡人不是已回家,就是在回家的路上;
从今天(1月20日)起,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也将加入回家大军;
全中国数以亿计的漂泊者陆续回到可爱的故乡温暖的家。
家是回了,各人感受却不尽相同。
对于大多数而言,与家人团聚,吃团年饭,放烟花,守岁,给长辈拜年,给晚辈发红包,访友,接客,赶席,喝酒,打牌,祭祀,逛庙会,看舞龙舞狮,参加民俗活动……在家过年的每一天都是暖暖的。
但是,对于少部分而言,比如年轻的打工者,大学生,创业者,体制小白,他们身上背负着时代的行囊,既盼过年,又怕过年;过年如过关,滋味并不好受。
我仍采用身边案例作为调查对象的简单办法,概括出年轻人回家过年的几怕:
单身狗怕催婚;
欠钱者怕上门逼债;
大学生怕问考(考研,考公,考事业);
失意者(失恋,失业,创业失败)怕唠叨;
收入丰厚者怕亲戚借钱;
钱包羞涩者怕打肿脸充胖子(派红包,拜年送礼)。
仅举两例:
朋友孙哥的儿子小孙,当年考入北京知名高校,在家乡被当作励志典型。一晃小孙今年已33岁,其硕士毕业先后在京央企、金融投资公司工作,年薪30多万;个人名下虽有百余万股票资金,但至今无房无车无女友。孙哥是乡小学教师,其妻无职业。老两口一年收入仅够资助儿子买一平米房(在京一套小二居室婚房即需千万上下)。因无言以对父母催婚,小孙已连续三年未回家。今年硬着头皮回家已数日,据老孙讲,娃儿成天闷在寝室里不出门。小孙是乡人眼中的成功人士,谁知其“成功”背后的艰辛呢?
教师小王,外省人,211师范大学毕业生,选招入本地中学教书已四年。父母为山区农民,自己硬是靠省吃俭用在成都按揭一套房。今年年终绩效,一月份工资,十三个月工资,工会福利,七七八八加起来,不到两万。尽管今年假期超长,他仍选择就地过年。据他讲,家乡拜年风俗浓厚,往返交通费不说,回家后七大姑八大姨一通拜年下来,两万块钱所剩无几。于他而言,无异于新房里损失几件大家电。
至于过年的盼,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盼:
盼家乡发展更好;
盼创业有门道;
盼就业有路子;
盼父母安康家族和睦;
盼天降姻缘砸头上;
如果以上所盼遥远,
那就盼在家期间偷得几天纯粹的快意:睡觉,刷剧,逛街,发呆,品美食,晒太阳,围炉烤火,出门闲游,会见亲朋……只要不受管束自主自在,就是最幸福的味道。
祝福看到这里的朋友,新年万事如意,所盼皆成真。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