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公务员公文日期(政府机关公文日期)

如椽巨笔精读札记之公文技巧撮要篇№102 陈云说,“要用90%以上的时间作调查工作,最后讨论决定不到10%的时间就够了。”做到了这一点,写起文章来一定游刃有余。

如椽巨笔精读札记之公文技巧撮要篇№102

陈云说,“要用90%以上的时间作调查工作,最后讨论决定不到10%的时间就够了。”做到了这一点,写起文章来一定游刃有余。

【问题】公文写作中使用标点符号最容易出现错误的10种情形(之三)

{常见错误六}在图、表等说明文字末尾使用句号

错误用法:

(图略)

注:以上各项数据统计截止时间为2021年12月31日;城市人口指常驻户籍人口;规模工业企业个数统计为新口径。

正确用法:

注:以上各项数据统计截止时间为2021年12月31日;城市人口指常驻户籍人口;规模工业企业个数统计为新口径

【总结】图或表的短句式说明文字,中间可用逗号,但末尾不用句号。即使有时说明文字较长,前面的句子已出现句号,最后结尾处仍不用句号。

{常见错误七}在标示发文字号中的年份时使用括号不规范

错误用法:根据×发(2022)6号文件精神,……

正确用法:根据×发〔2022〕6号文件精神,……

【总结】标示发文字号中的年份时,按规定应当使用六角括号。

(未完,待续)

图中为清朝时期,驿马从京城到各个城市的官方限期时长。也就是朝廷传递公文时,骑马从北京到广州最长时间不得超过56天,到成都和福州限期都是48天。这是一般公文传递的时限要求,是以骑马的正常速度算出来的。当有重要公文,如了军事战争,就会有“加急”公文传递。

影视剧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加急公文传递的镜头—就像奥运赛场上的接力比赛,驿马可以停,公文不能停。

那么加急到底是个什么概念,相比上述普通公文的时限,加急用时通常比正常时限缩短三分之一还多,驿兵策马奔腾从北京到广州、成都(福州)的时限分别是32日和27日。

一场加急公文送下来,这些驿马往往超极限狂奔而累倒病亡,如果5年内幸运没有殉职的驿马,就能光荣退休,由朝廷饲养,安度晚年。

下午收到一个公文,时间竟然还停留在2021年,挂的2021年的号,这绝对是从去年还没有过渡过来的。

发来的公文不仅时间还停留在去年,错字、语句不通顺的问题特别多,真不知道这是急得干嘛去!

公文问题层出不穷,有的甚至把名字,职务搞错了,这么严谨的公文,也不知道是怎么把关审核的!竟然会出现这么多幼稚性的问题,简直不可思议!

公文的层出不穷的问题反映出个别干部作风的漂浮、敷衍、应付等问题,退一万步讲,或许是忙中出错,但也不能把时间给记错吧!或许是套得去年的文件,内容没变,竟然连时间也没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不细心检查,就全部发出去了,文件能在发布之前没有人审核吗?肯定答案是否定的,自发文之前肯定是经过了多重审核把关的,难道就是这么审核的!

正式文件发出之前肯定要有领导的层层审核把关,难道领导不看吗?直接把大名一签就完了!

或许文件特别多,领导也不可能一一看,更不可能给你找错别字,负责起草审核校对文件的人,怎么可以如此不细心!这都是些什么问题呀?提不到面上的问题!竟然接二连三地出错。

今天发的文,明天调研的文章就得出来,不知道这是什么做法,只觉得荒谬可笑,调研文章不是一篇通讯报道,调研你得实地了解情况,这最少也不得一周时间,不停的催!

拿到这个文件很是惊讶,这比看到少一个字更令人无语!

发文件前,一定要细心,既然起草这个文件,尽量就要把它做到零失误,反复看、反复校对,可以找几个人,尽可能的不要单独完成,一个人很容易出错的,千万不要出错,因为你的文章不是给你自己看的,是发给所有单位去看。

其次作风要严谨,态度要端正。最后就是一定要细心,可以把你刷手机的那个精神用出来去校对文字,不要一目十行地去看,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去看,才会避免出现错误!#公文# #我要上头条#

圈阅,是行政机关领导阅完公文后的一种标记或者证明。那么,我们党和政府的文件,领导人阅后画圈开始于什么时候呢?

说来还有一番曲折故事。

我国自古就有在公文上签名的做法。早在三国时期人们就开始在文书和契约上签字署名,以示确认,史书上称之为“押”。

唐宋时期,官员们在进呈公文或传阅书牍时,改变了过去署全名的做法,只写上自己的字,表示“阅过”之意。

据史料记载,“圈阅”的形式最早可追溯至北宋时期。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后,每天都要审阅大量的公文,并在阅后写上一个“石”字。

由于文牍太多,他又是急性子,且不太注意书写规范,因此,这个“石’字只写了一横一撇。后来,下面的“口”字干脆画成圆圈。

据史书记载:“他作圈多不圆,往往窝扁,又多带过”,因此,给别人造成诸多麻烦。有时候,给他阅读过的文牍,因别人误会往往辗转了回来。

为了方便和明显,一次议政会上,王安石声明自己“阅毕”文牍的符号,即一横一撇后加一个圆圈。事隔不久,他又索性去掉了横撇,仅仅保留了那个圆圈。

这种做法被其他官员效仿,久而久之,画圆圈便成为文件“阅毕”的特殊标记。

我们党内的“圈阅”制度则诞生于解放战争时期。

1947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土地法大纲》,宣布废除一切封建性和半封建性的土地剥削制度,平分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

《土地法大纲》的颁布,对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巩固解放区,支援革命战争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此后不久,发生的“左”的偏颇,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他在这年12月中央会议上强调,要在土改工作中反对“左”的浪花。”

1948年2月,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土地改革中各阶级的划分及其待遇的规定》,发给各地并要求认真讨论,迅速汇报意见,毛泽东关注着各地的反映。

时间到了3月份,有一天,毛泽东突然问起东北方面调查土改和讨论规定的材料来了没有?时任秘书的胡乔木说早就来了,毛泽东追问:来了为什么不及时送给我看?

管理收发文电的秘书叶子龙连忙去找,结果从文件堆里翻了出来,他见电文上打了许多勾(当时领导人阅电报、文件,是在头一页上打勾),就说这份电报您已经看过了,毛泽东听了有些不悦,说“我根本就没有看过!”

因为上面只有勾勾,从勾勾上的确看不出究竟是谁画的,所以到底谁看过,谁没看过,谁也分辨不清。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叶子龙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在送传电报文件前,先在文件上署好各位领导人的名字,哪位领导看过了,就在自己的名字上画一个圈,这样做,谁看了谁没看一目了然,从此,领导人阅文在署名上画圈就形成了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但是“圈阅”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曾在主席身边工作多年的王力说:“依我跟主席多年的经验,感到凡是主席只在文件上画了一个圈的(即所谓‘圈阅’),并不表示完全同意,只是大家赞成,他才同意的。

如他觉得写得好,往往批:很好,照发。至少还批一个‘同意’。如果明确反对,他就压住不发了,或者批上不同意见。

我跟总理议论过,总理也有这个经验。他说:凡是主席只是画圈的,说明他是在考虑之中,还值得我们思考。”

由此可见,我党在圈阅制度实行初期,“圈阅”只代表“看过”“知道”这件事,而并不代表“同意”。

“圈阅”制度沿用70多年来,在提高文件流转效率。集中时间精力来办更重要事情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

由于缺乏些刚性机制,加之政务繁忙,有时会出现“圈而不阅”的现象。

另外,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圈阅”的认知和解读存在着比较复杂的情况。在不同的环境下,“圈阅”的内涵各异,可表达为认同、知悉或希望再进一步处理等。这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若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领导的真实想法,容易造成工作失误。

而且,由于“圈阅”没有具体明确的交办意见,容易导致推诿拖延。邓小平曾严肃地批评过这种现象,说:“为什么非把文件传过来传过去,尽画圈,这不是官僚主义?有的事画圈半年还解决不了,究竟是赞成还是反对,也不知道。”

由于“圈阅”制度存在一些弊端,某些重大事项决策已开始限制其使用范围。如2016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布的《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守则》中明确规定:

不得以个别征求意见、领导圈阅等形式代替党委(党组)会集体讨论决定干部任免,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不得凌驾于组织之上,反对和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

另如,为防止一把手专断,“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时要求必须集体研究,一把手不能以现场办公会,招商引资会、文件圈阅等形式决定。

随着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不断提高,“圈阅”制度将得到进一步改进,办文制度和议事决策制度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历史##公文#

五天工作日就有四天半在开会,不知道这个会议精神什么时间来贯彻?公文系统里几乎每天文件发的都不停,不知道这个文件内容什么时间去落实?

下乡调研堪比走秀,真正能解决几个实际问题?街头义务打扫卫生难道就是为了拍几张照? 上面检查一个样,不检查又是另一个样,变换的速度称之一绝。

留痕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做事不实、太虚,不知道在追求什么?活动搞得一个比一个大,扑下身子的没几个 ,真正苦心钻研把事如何做好的领导不多,真正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少之又少,他们心中面子工程大于天呀!

在其位谋其职,用心干好分内事,不局限于形式,更注重于内涵,抵制面子工程,杜绝形式主义,倡导脚踏实地、实实在在的干事,问心无愧于自己的良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258326/
1
上一篇忻州2018公务员成绩(2017年忻州市公务员面试成绩)
下一篇 公务员上班服装(公务员穿的衣服叫什么服装)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