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年轻人的出路真是多样化,不是只局限于考公务员事业编了,好多人看清世俗觉得考上也就那点工资,倒不如自己去打拼,出现了好多的新行业,游戏陪玩,代练,网红直播,带货,叫醒服务等,不局限于被管理,都喜欢随性自由的生活,反而这种的生活是好的。总比被管理同事之间的勾引斗角要好得多。
不建议年轻人都选择考公务员,我以前在体制内按部就班,没有什么压力感,同样也变得懒懒散散,如果不离开,那注定就可能是一辈子都平平淡淡,如果离开那将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又是人生的另一个转折点,都说环境造就人,不一样的环境,能打开以前局限的视野,进而能改变自己格局以及性格,是好事,同样离开也意味着失去,人生就是徘徊在舍得之间,最终做出选择。
没有踏入体制内的时候,感觉思想特别的单纯 ,一旦踏入社会的熔炉,进入了体制内,面对人情关系,结交形形色色的人,身处尔虞我诈当中,不得不学会包装自己,还有在人群中学会周旋,慢慢的也失去了自我,同时也渐渐的失去了进取心,变得浮躁,变得虚伪,爱面子,放不下架子。人经历什么样的环境,对人的影响特别大,即便是离开了体制,有压力,那种慢一拍的行为定势短时间内仍然难以根除,需要适应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融入另一种都市模式,转型蜕变需要一个调整的过程 。
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不会在年轻的时候,从事安逸的工作,所以我建议年轻人,在择业的时候还是应该多一些价值取向,不应该只是千军万马去挤独木桥,因为有些工作看似比较体面,但也未必是真正的对所有人都有价值,对所有人都适合,有些工作环境如果让人没有自我成长的空间,学不到东西,也没什么意义,其实不管干什么,只要踏实肯干,都能干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365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干的好,都是好样的。
这能说明什么问题?特定历史时期的局限摆在那,能证明什么?你表哥是否现在该对你说:你以后要是能当公务员就好了???
侄女今年24岁,是乡镇的一名科员,今年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乡镇,嫂子高兴的合不上嘴,而侄女却有点后悔,抱怨当初就不该听她妈的话。
侄女毕业于省内的一本大学,毕业后侄女很有希望能和同学一起进入到一个外企的大公司,但是却遭到嫂子的极力反对,理由是一个女孩子家,去那么远的地方不放心,而且工作还不稳定,坚决要求侄女回来参加公务员考试。
刚大学毕业的侄女,不想惹母亲生气,只得放弃了外企公司的工作机会,回来参加了本省的公务员招聘考试,因为公务员招聘的岗位有限,最后侄女只得报考了乡镇的公务员岗位。本来侄女只是抱着试试的心态,没想到笔试、面试侄女都顺利的通过了,成为了一名乡镇公务员。
侄女听说乡镇公务员条件艰苦、个人发展局限、待遇低,就有点后悔了,而嫂子却高兴的合不上嘴,公务员体面、工作稳定,离家还近,重要的是家里终于有一个端铁饭碗的人了,而且嫂子希望侄女仕途高进,有一天能干到镇长的位置上。
我也是觉得嫂子管的有点多了,偏执的决定孩子的发展方向,限制了孩子对自己工作的选择,这对侄女未来的发展未必是件好事。而且嫂子希望侄女有一天能成为镇长,只能说有这个可能,但是难度和希望是微乎其微。
一般乡镇科员的上一级就是副科级,也就是副镇长的级别,但是看似一步之遥,想要晋升副镇长,就非常的困难,更别说是镇长了。如果排除背景因素,想要出类拔萃成为领导,机会微乎其微。
如果有机会而且不间断的升职,到底需要多次时间能升任镇长呢?科员到乡镇需要有一年的实习期,如果不间断升职,可以工作三年就可以晋升副科级,所以刚到乡镇的科员最少需要四年,才能晋升到副镇长。
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从科员直接晋升到副镇长,中间需要有一个类似于办公室主任的职位来进行过渡,锻炼学习需要三年,也就是说从科员晋升到副镇长最快需要七年的时间。
之后,从副镇长到乡镇党委委员,再晋升为副书记,然后由副书记晋升到镇长,每次晋升需要三年的锻炼,这中间需要九年的时间,再加上之前的七年,从乡镇科员晋升到镇长,不间断的升职最快也需要十六年的时间,到那时侄女已经40岁了。
当然,这还是在假设的不间断升职的前提下,现实中很多乡镇的科员,工作了一辈子,根本没有成为领导的机会。而且乡镇工作环境不太适合女生,还有五年的服务期,五年期内不能调走,这对婚姻和以后的发展,都是一个未知的挑战。
其实,我是非常赞同侄女到外企工作的,专业对口、发展空间大、待遇高,但是嫂子偏执的思想,使侄女放弃了这种机会。
大家觉得哪条路更适合侄女的发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