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退役军人来说,各类机关团体、事业单位以及企业,都是接收安置退役军人的主体,只不过接收安置的比例和数量有所不同而已。对于转业军官来说,行政事业单位是主体,企业安排的或者愿意去的比较少。而对于退役士兵来说,行政单位比较少,企事业单位是主体。只不过有些地方事业单位多一些,有些地方企业多一些而已。一些战友认为,既然是安置,就应该全部安排到政府机关、群团组织,最差也应该是事业单位。至于企业,不好不喜欢。理由主要是企业在社会上没有地位,身份是工人永远不可能变成干部,而且一些企业还有下岗失业的危险等。所以很多时候,一些战友询问事务部门的时候,都表示希望可以安排到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不喜欢安排到企业。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各地的烟草、电力公司等。据说没有绝对的实力和能力,你根本进不去,更别说你想不想去。很多人都希望能够安排到这样的企业,但是往往没有机会。所以某种程度讲,不是不能不喜欢安排到企业,只是不喜欢安置到一般企业,如果企业实力硬核也没问题。但是这样硬核的企业,恐怕机会不是很多,大多数安置的企业,其实力和保障也比较一般。这就让很多战友打了退堂鼓,对企业有了一定的排斥感。
人这个职业最大的缺陷在于,你必须做个事业型的人,因为客观条件逼迫着你向事业靠拢!而地方老百姓,虽然钱挣不到多少,但是照顾家庭相对条件充足。
可军人身份的最大优点又在于,好多人的市场价值是远远达不到职业价值的,这是国家通过财政补贴的!现在把转业的口子收拢,逐月的比例加大,是进一步强化这个趋势!
你非要说,考个公务员不好吗?第一、每年体制招聘就那么点名额,多少人竞争,还照顾应届,第二、想当公务员真的不该走所谓的捷径,你去当个大学生村官都比这个强!第三、想考公有优势,985、应届生、优势专业,这三点军官都没有。。。
我的战友在西藏服役二十七年,技术八级(军医),他自己今年非常想退役,若能退役将面临三种选择:
一是选择复员。一次性复员费400w左右。
二是选择逐月。可拿百分比是100%,具体比例算法:60%+2%(三等功)+2%X(22一16)(干龄22年)+[5%十2%X(24一10)](西藏工作24年)=107%(不能超过100%),退役金2.8w/月。
三是选择转业。可安置到市卫生局,技术干部安不到实职,只享受正处待遇,每年收入15w。
一家人为他如何选择吵得不可开交,他老婆的意见,让他在部队再干三年,从军队退休;让父母的意见,若退役的话,让选择转业安置;他本人的意见,选择复员,拿复员费开个大的诊所。
他该如何选择请各位友友支招!
[cp]1985年,邓小平严令裁军100万,解放军11大军区砍掉4个,只留下7个,原本被撤的成都军区却意外“死而复生”,这是为何?
早在1975年,邓小平就提出过给部队减员的问题,他认为,当前军队建设有五大问题,它们分别是“肿、散、骄、奢、惰”,当时解放军总人数有610万,已经超过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总和,为了给部队“消肿”,邓小平在毛主席“精简部队”的理念指导下,最终裁员80万,后来在1978年、1980年、1982年又进行了三次裁员,到1985年时,解放军人数还有400万。#历史冷知识#
当时,美苏冷战仍在继续,外部的军事威胁依然存在,我国对越自卫反击战还在进行中,所以当邓小平提出再裁军100万的目标时,很多人表示反对,他们一方面是考虑到国家一旦发生战争的需要,一方面是考虑到众多官兵情感上的需要,每支部队都有自己光荣的历史,减谁都面临着很大的困难,邓小平坚定地说:“虚胖子是很难打仗的,必须精兵”,同时还指示:“头头不通就调头头”。
就这样,百万大裁军在全国拉开序幕,这也意味着每4位官兵就有1个被裁掉,很多人在接到转业命令的时候,抚摸着部队里的一枪一炮,痛哭失声,他们有的已经在部队服役了大半辈子,将自己的热血和青春都奉献给了部队,有的拖家带口已经在部队驻扎的地方定居,转业后该干什么?又能干什么?
尽管困难重重,但军令如山,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很多人还是无条件接受了被裁撤的命令。
11大军区在裁撤合并时,原计划保留沈阳、北京、厦门、南京、广州、兰州、昆明7大军区,可在最后的军委会议上,昆明军区被“挤掉”,成都军区“死而复生”,说起这一段曲折的经历,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裁军的“主刀人”何正文。
何正文向中央军委力陈成都军区的地理优势和战略作用:成都不仅是西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还是扼守西南的门户,相较昆明而言,更利于部队的调动和机动。最终中央军委采纳了何正文的建议,将昆明军区裁并至成都军区。
1987年,百万大裁军顺利完成目标,军级以上单位减少31个,撤销师、团级单位4054个,官兵比例由之前的1:2.45降至1:3.3,平均年龄从原来的64.9岁下降到56.7岁。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们再回头看这场裁军,不得不感慨伟人的眼光是很有远见的,首先,百万大裁军节省了大笔军费,这笔费用被用于国民经济建设,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国际地位也随着增强,其次,百万大载军并没有削减部队的战斗力,相反却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精简后的部队更加现代化,正规化,更加顺应现代国防建设的需要。
邓小平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载军是个得罪人的事情,我来得罪吧,不把这个矛盾留给新任军委主席 。有勇气,有担当,有眼光,为伟人点赞。
都说中建比中铁系统更好,但是我并不这样认为,不同局各有自己的优劣势!
中铁系统一般都是老局,国家铁路兵转业的,中建系统建立比较晚,但是人员年轻拼劲足!
中建系统的企业定额运用更为灵活,五险一金和一级建造师人数比例大,他们系统更完善!大多数中建系统都是采用epc承包模式,这样利润较好!
中铁系统庞大,底蕴深厚,人员众多,自然导致人员臃肿无法发挥个人最大利益。好的方面也很凸出,近些年铁路工程局开始改革,向中建学习!
希望两个国家央企能够互相学习,为了更好的建设国家和“一带一路”贡献自己的力量,也把中国建设的名牌打出去!
你们认为中铁强还是中建强?#晒晒你的建造师备考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