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八) · 自豪的辽阳
上满弦的一年县高中生活,除了苦行僧、自觉和苛刻元素外,记忆里还有集体活动的点滴。如学校组织去了一次白塔公园看长春杂技团的演出,去辽阳剧院看话剧《雷锋》,还有去传染病院学生体检。
那个时候,并没有觉得生在辽阳,长在辽阳的自豪。
多年之后才知道,这里是送雷锋去当兵的地方。雷锋当年给灾区捐100元的故事,就是给太子河洪灾的辽阳。在抚顺雷锋纪念馆,有1963年左右辽阳市政府人工手写的,给雷锋的表扬信。
辽阳,东北第一古城。自战国时期燕国大将秦开“北却东胡,东击箕子朝鲜”建立辽东郡开始,有2400多年的历史!在这里留下了与“荆轲刺秦王”相关的历史故事。还有人们鲜知的《三国演义》中三国称呼不准的四国争霸,就是辽东公孙家族政权。
还有很多很多 ······
各个朝代,一直到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前,辽阳都是东北的行政中心治所所在地。从燕国、秦、汉辽东郡开始,到安东都护府,高句丽辽东城,辽、金东京辽阳府,辽阳行省,以及辽阳都指挥使司,直到后金辽阳东京城。一直都在市中心区域。
历代名人骚客赞赏辽阳诗词不穷,犹记得唐太宗李世民的《宴中山》:
驱马出辽阳,
万里转旂常。
对敌六奇举,
临戎八阵张。
斩鲸澄碧海,
卷雾扫扶桑。
昔去兰萦翠,
今来桂染芳。
云芝浮碎叶,
冰镜上朝光。
回首长安道,
方欢宴柏梁。
我爱我家乡,我爱我辽阳!
(辽阳白塔)
如愿当兵(上)
当时写信给厂武装部要求参军,其实自己的想法就是有枣没枣打上三杆子,因为自己尚在千里之外的东北抚顺,根本也没抱啥希望。写封信,表一下决心,管用更好,倘若石沉大海我也不会太失望。毕竟我在外地实习,厂里有太多的理由不理我这个茬,再说这信件邮寄中途也可能丢失。总之,当时自己对当兵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
然而,就是这么一封只有两页纸的书信,却彻底改写了我这一生的轨迹。令我没想到的是,那封信发出去不到一周,厂武装部领导竟然给我拍了个加急电报,电报只有五个字:“速回厂体检”。回厂后我才知道了实情,原来厂里收到我的决心书之后,感觉很有号召力,于是将我的信当成了征兵动员的宣传材料,誊抄成了大字报贴在了我们厂宣传海报栏里,号召厂里的适龄青年以我为榜样,积极踊跃报名。
当时厂里报名参军的人的确不怎么多,本身厂里就有将近一半是当兵回来的复员军人,再年轻些的小伙子好不容易熬着进了工厂,当了技术工人,挣上了工资。大多数人都想安心上班,挣钱攒钱,过几年再找个对象成个家,就能过上让很多人羡慕的舒坦日子。要当了兵呢?说不定就得去山沟里吃苦,每个月就发可怜的一点津贴费。几年下来这经济损失不说,也彻底失去了在厂子里晋级加薪的机会。
当时像我这样舍了工资,舍了刚到手的工作,特别是人尚在千里之外实习,写决心书要求回厂报名参军的青年,在全厂确实找不出第二个人。就这样,在抚顺这个雷锋的第二故乡,刚刚实习还不满两个月的我,居然收到了厂武装部的电报,让我迅速回津,参加入伍体检。
收到电报的当天,几位师傅们赶来祝贺,还有工友给我送来了小礼物。更让我感动的是,平日里不怎么跟我主动说话的那位漂亮的“校花”也特意赶过来送我。她红着脸说:“没什么好东西送你,这个本子是我爸去杭州开会的时发的,送给你做个纪念吧。”听她这么说,我心里热乎乎的。不过感动之余,我想的却是,万一要是体检不合格,这日记本咋办,难道还要还给她?
日本老兵高桥哲郎说自己年轻的时候既想去中国闯一闯,又不想当兵,心情很矛盾。想着自己征兵前的体检结果是第2乙种合格,应该轮不到自己去战场。
从1941年7月到1944年2月,他一直在中国做纸张公司的营销工作,没想到1944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在塞班和冲绳节节败退,在中国战场的兵力严重不足。身体不符合条件的日本男性,即使身在外地也要被征兵。
高桥说,由此也可见“大日本帝国”油尽灯枯了。高桥所在公司里有3个日本人,最终都去了战场,高桥是最早的一个。
1944年2月,高桥23岁时被编入强占山东泰山周边地区的侵华日军12军59师团。被编入的新兵都要接受新兵教育,这是日本军队的传统。分1期和2期,各3个月。
新兵训练的内容是以暴力的手段加强体力、摧毁尊严,灌输所谓的日本民族优越感,把人变成唯命是从的奴隶。每个人都要背诵“军人敕语”,对待上级的命令都要当成天皇的命令那样去遵从。
“军人敕语”是明治天皇向日本陆海军下达的“圣谕”,共2700字,每个军人必须会背。高桥先生对“军人敕语”记忆深刻,90多岁了还能熟练地说一段。他说,“军人敕语”很不好背,背不下来就得挨揍,每天挨揍。有时候因为一个人没背下来,整个班的人连坐一起受罚,互相扇耳光。
高桥在中国应召入伍,没有亲友相送,一个人走进破草席当房顶的兵营,场景凄凉。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因为肺结核检查阳性,所以接受新兵教育一个月后就被分到70名伤病兵聚集的特殊教育部队。高桥认为正是因为被分到这个特殊教育部队,最后才得以在这场战争中保住性命。
59师团的惯例,新兵教育结束后,要去实战抓八路军、“扫荡”八路军解放区,抓不到八路军就抓农民回来当活靶子,演练拼刺刀。
但高桥因为擅长中文,被分到师团司令部参谋部的宣传报道班,负责对当地民众和八路军搞宣传,虽然这个工作也不光彩,但总好过参加“扫荡”、执行三光政策,还有用活人练刺刀。
侵华战争后期,日军也意识到光靠暴力无法让中国人顺从,也想用宣传笼络人心。在厦门有个叫做“新华院”的集中营,关押中国军人以及强掳来的老百姓上千人左右。高桥在这些人中挑选出演员,组成一个京剧团,企图通过演出欺骗安抚中国民众。
后来,同在59师团的几个人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相遇,互相吐露自己犯下的罪孽,高桥更加庆幸,日军犯下杀害、强掳和强奸中国民众的滔天罪行时,他在专心搞京剧团演出。但他并不认为自己因此就与战争犯罪无关。
高桥说即使没有直接参与残虐的行为,日军几百万人带着枪炮侵略中国,杀了中国上千万人,每一个日本兵都是战犯,自己也不例外。
高桥的京剧团演出两次后,随着59师团的转移也就结束了。
高桥回忆,1945年8月15日那天特别热,59师团在山里正在搞防御工事,准备应对苏军的攻击。上午收到司令部通知,说12点,天皇陛下有重要讲话,命令大家集体听广播。
大家就都跑下山去听收音机,收音机音质特别不好,听着很费劲,但大概意思是听明白了,战争结束了。大家听完都松了一口气,扔下手里的活儿,什么都不干了。
高桥说:“我也是,心里想着终于可以活着回日本了。”
几天后,日军59师团被苏军解除武装,送往西伯利亚,但是苏军告诉他们的是“damoi(回家)”。5年后,又说送他们回日本,苏军对他们喊“damoi!damoi!”却是送他们去中国抚顺。这些日本兵从离家那一刻起就盼着回家,“回家”这个词对他们来说分量很重。
1956年,沈阳军事法庭上,已经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服刑多年的高桥哲郎被免于起诉,当庭释放。回国后,高桥继续回到原来的制纸公司工作。同时兼顾中归联(中国归还者联络会)的反战工作,以及与中国友好团体的互动。
2017年10月18日,高桥哲郎因腹部大动脉瘤破裂突然离世,享年96岁,只在家人范围内举行了葬礼。#头条创作挑战赛# #历史#
如果你不是抚顺市东洲区的人,或者说你不常去东洲的话,可能不知道东洲区河滩公园,和抚顺众多的公园比起来, 不过是个小弟弟。说这话,并不是因为它面积或者规模小,而是年龄小,2013年它建设完成,甚至有很多人还不知道我市有这样一个好去处。
坐落于浑河与东洲河交汇处的东洲桥与泰和桥间,东洲河滩公园又叫湿地公园。今年开始又进行了升级改造,尤其是建设了一个抚顺市室外最高大上的公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