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1年,多尔衮打猎时坠马受伤,不久病死。第二年,顺治皇帝宣布多尔衮的十四条罪状,剥夺他的一切封号,并毁墓鞭尸。
多尔衮是顺治皇帝的十四叔,他辅政之后最大的功绩,是在李自成攻陷北京时,率军入关。山海关一战,消灭了李自成的主力,占领了北京。
1644年十月,顺治帝入关,定都北京,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
多尔衮的地位一下子从巅峰跌落到谷底,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1612年十月,多尔衮出生于赫图阿拉城,一母同胞弟兄三人,分别是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三兄弟后来都战功卓著。
1628年二月,十五岁的多尔衮和十三岁的多铎就随同父异母的哥哥皇太极出征。
后来皇太极让多尔衮执掌吏部,负责行政事务中最复杂的组织人事工作。
1638年八月二十三日,皇太极任命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统左翼军,贝勒岳托统右翼军,分两路南征明朝。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也在多尔衮亲率的左翼军中。
左翼军从青山关入关,在华北大地上横扫数千里,四处劫掠,在河北巨鹿蒿水桥斩杀了明军总督卢象升,并攻陷了厦门城,对厦门进行大规模劫掠和屠杀,然后从容地回到关外。
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突然死亡,又没指定继承人,因此导致了清朝的一大政治危机。
当时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继承了皇太极的正黄旗、镶黄旗,并执掌正蓝旗。
而多尔衮兄弟掌有正白旗与镶白旗,占八旗全部的近百分之三十一,所以多尔衮和豪格两人的力量基本上旗鼓相当。
除了他俩,八旗之中还有代善一人独掌两红旗,济尔哈朗掌管镶蓝旗。代善和济尔哈朗作为第三方力量,这时候支持谁就很关键了。
最后,代善充当和事佬,选择了一个折中的方案,扶持皇太极九子福临入承大统。
当时福临年仅六岁,由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二人成为清朝的实际掌权人。
多尔衮辅政之后最大的功绩,是在李自成攻陷北京时,率领全军、全族入关。
当时他打算带着军队从山海关以西的长城突破入关,刚走到一半,突然接了吴三桂的求救信。
多尔衮当机立断,直奔山海关。山海关一战,消灭了李自成的主力,之后清军顺势占领了北京。
1644年十月,顺治帝入关,定都北京,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之后多尔衮的权势越来越大。
首先是罢免了郑亲王济尔哈朗的辅政大臣之职,改封他的亲弟弟多铎为“辅政叔王”,这样就消除了济尔哈朗的掣肘。
之后,将他的主要政敌豪格幽禁至死。如此一来,在朝中就已经没有能够牵制多尔衮的力量了。
1648年十一月,多尔衮进一步升格为“皇父摄政王”。
1650年正月,多尔衮干了件奇怪的事情,他没有娶他的嫂子孝庄,而是娶了被他幽禁而死的侄子豪格的福晋。
之后又向朝鲜皇室提亲,娶了个朝鲜公主,但又嫌弃朝鲜公主长得太丑。
最让多尔衮头疼的是,他只有一个亲生女儿,没有儿子,也就是没有继承人。
多尔衮的心态有些失衡:论功劳,整个清朝无人能及,可惜当初没当上皇帝;现在虽然已经是实际上的皇帝,可惜自己又没有儿子。
如果废掉顺治皇帝的话,两黄旗肯定会反对,南方还有明朝的势力。所以内心很矛盾,逐渐失衡。
顺治七年十一月,多尔衮打猎时坠马受伤;十二月,死于古北口外喀喇城,时年三十九岁。
顺治皇帝追封多尔衮为“清成宗”,按帝王礼仪安葬。
从顺治继位以来七年间,多尔衮独掌大权,实际上是清朝的最高统治者。清朝能攻灭明朝、占有天下,主要是多尔衮的功劳。
然而多尔衮死后仅两个月,顺治皇帝及其他反对势力就开始反攻倒算了。
1651年二月,之前被多尔衮从辅政大臣位子上撵走的郑亲王济尔哈朗,鼓动侄子辈的巽亲王满达海等人联合上奏,控诉多尔衮的种种罪行。
说当初皇太极去世之时,大家并没有设立摄政王的打算,都是他弟弟多铎在唆使鼓动。
即使设置了摄政王,也是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一起辅政,哪里知道多尔衮独断专权,排挤郑亲王。
还让弟弟多铎当辅政王,自己称“皇父摄政王”,将扶立皇上以及攻占天下的功劳全都占为己有。
多尔衮还逼死肃亲王,娶了人家的妃子。此外,在仪仗、王府规格、财物等方面都跟皇帝一个规格。
政务自己独揽,也不请示皇上,把王府当朝廷,要求大家不伺候皇上,都跑到他那里待命。众人联合上奏请皇上严惩。
顺治皇帝一家子这些年其实一直生活在多尔衮的威胁和恐吓之中。
多尔衮生前权势滔天,随时可能把顺治废掉,而且多尔衮又杀了顺治皇帝的亲哥哥豪格,还娶了豪格的妻子,顺治帝内心对多尔衮是恐惧且痛恨的。
所以顺治皇帝很快就宣布了多尔衮的十四条罪状,剥夺多尔衮的一切封号,并毁墓鞭尸。
多尔衮的地位一下子从巅峰跌落到谷底。
一百多年后,乾隆皇帝为多尔衮平反,说“奉迎世祖车驾入都,定国开基,以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即清朝一统天下,多尔衮的功劳最大,只是因为多尔衮摄政多年,权势逼人,王公大臣心里畏惧,所以才导致死后被苏克萨哈等人诬陷谋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