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收辑(三)
晋中战役结束后,車辋村在48年秋,开始利用民房开办了集体初级小学,由杜映斗、刘新荣开学的第一任老师,有72个学生,初小毕业后考高小,考上高小的学生就的往相隔十里的东阳跑,为了解决上学难的一事,杜老师、刘老师的建议下,村干部的友持下,经商讨后,于1954年新开办了高小班。从此車辋学生就安稳在本村读书了。
我们村在五十年代,就步入知识村了,一批考学走出村庄了,有考上大学、中专、高中的学生:成大娃,成四娃,成爱娃,常国民,常士基,常学礼,常士继,常学芳,常国基,常士珏,常崇香,刘孮秀,刘孮梅,刘雨爱,刘雨馨,刘国定,刘延巧,刘茂,刘兰,刘秋英,郝淑英,郝淑兰,张佩莲,武继贞,程景旺,杜步明…等优秀人才。現这批人已都已成前辈耄耋之年了。
传奇名将被秘密处死,妻子苦寻一年无果,最终在荒坟地发现遗骨
1927年,一个女子独自来到南京城,当时正是春季,蒙蒙细雨如丝如缕。
她流连在南京乱坟岗中来来回回似乎寻找着什么。
她到达南京城已经有两个多月了。
这两个月里南京城大大小小的乱坟岗被她一一踏足,此外四处向当地人打听消息。
几乎问遍了所有人家,却始终一无所获。
终于有懂得东阳方言的人问清楚了女子的来历,才得知她此行的目的是要将丈夫的遗骸带回故里。
出身东阳的官员黄复兴闻讯赶来,仔细一看竟然是他大哥的遗孀!
原来她叫严瑞珍,丈夫正是名将金佛庄,也是黄复兴的结拜大哥。
金佛庄出生于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是浙江东阳县横店良渡村一个乡村医生的儿子。
这一年,甲午海战过去了三年,满清政府正在垂死挣扎,金佛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渐渐成长。
公元1918年,金佛庄考上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在入学前,父母就给他择了一个良配,起初年轻人还很不愿意,但是看到严瑞珍后就真香了。
严瑞珍是个聪明懂事、思想进步的女子,很合金佛庄的心意,于是两人很快喜结连理,夫妻俩琴瑟和鸣、恩爱有加。
1920年,直皖军阀开战,保定军校停办,感觉到时事危急的金佛庄赶紧把妻子送回了家乡,而自己则南下继续考厦门大学。
次年军校复课,金佛庄有一名叫郭俊的好友邀请他归校,金佛欣然答应。
1922年,金佛庄与郭俊加入青年团。
1924年春,金佛庄 、郭俊 、茅延帧 、胡公冕4人应组织要求参加黄埔军校的创建事宜。
此后两年间,金佛庄担任过营长、团长等职位。
当时为了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金佛庄率领黄埔军校学员为骨干的革命军。
先后参加过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和滇、桂军阀“刘、杨”的叛乱以及讨伐广东军阀陈炯明的两次东征。
金佛庄和郭俊都已经是军队骨干。
国民政府曾几度暗示金佛庄拉郭俊投入国军麾下,但金佛庄每次都严词拒绝了。随后北伐战争打响,金佛庄率军两次攻克南昌。
后面金佛庄在作战会议上提出,自己回江浙一带秘密策划浙军起义。
这个提议得到白崇禧的大力支持,于是很快进行了相关安排。
金佛庄正意气风发,却没想到这次上海之行最终断送了他的性命。
1926年12月,金佛庄乘船从九江前往上海。
这次本来是秘密出行,却没料到他的行踪早已泄露,导致船刚到南京下关码头就被捕获。
尽管上海的同志们想了很多办法搭救金佛庄,但一切的努力最后都是徒劳无功,金佛庄没有逃脱被残害的命运,时年仅30岁。
金佛庄牺牲刚过去一个月,他的好友郭俊就中黑枪身亡。
而另一名骨干茅延祯也在几乎同一时间遭遇了刺客的暗杀,自此黄埔军校第一期的三大骨干全部牺牲。
这一切背后都透露着阴谋的味道,很多人认为这是国民政府在幕后操控。
直到1927年革命军攻入南京后,才有了严瑞珍入南京寻丈夫遗骸的事情。
随后在黄复兴的安排下严瑞珍见到了白崇禧,这名将军极为欣赏金佛庄这名俊杰。
于是对他遗孀的请托也很是上心,但经过多方查找,依然是一无所获。
1928年春节前夕,严瑞珍已经放弃了找回丈夫遗骸的希望,于是准备乘坐火车返回东阳。
在火车上,她遇到一位军官,在革命军打下南京前曾在南京任职。
这名军官告诉严瑞珍可以去雨花台寻找,金佛庄被枪杀地点就在那。
于是严瑞珍赶紧回到南京,来到雨花台,却看到荒坟累累,无从找起。
所幸一个老人告诉她,南门外一家保正专管埋葬被枪杀的犯人,可以找他询问。
最终严瑞珍终于找到了丈夫的荒坟,抱着写有“金佛庄”三字的木桩失声痛哭。
1928年4月,金佛庄的追悼大会在南京召开,金佛庄的遗骨最后被带回东阳,葬在西牛尾山上。
英雄终于能够魂归故里,他的事迹将被人们代代铭记。
“生而无翼,却甘愿匍匐前进,”一路泥泞,终将九转功成,”普通人的努力也异常珍贵。#小镇做题家
近日,“小镇做题家”火了,却是因被嘲讽而火。他被位高者定义为“能力不太出众身份普通,眼界缺乏,只会做题的一类人”。对呀,像这种出生在小城市或小县城的普通人,没有别的成功路径,且从小被灌输“知识改变命运”的教育观点。所以只能靠努力力刷题、求学、刷题、求学来走出贫穷,改变命运。
而后进入社会的他们能力,特长,交际都很普通,能拿出手的,只有当初拼命刷题的能力。因此,他们被嘲讽了,被出生优秀,家庭条件好,一路顺风顺水的这一类人嘲讽了,贬低他们的努力,嘲讽他们出身卑微,却还想做一个成功的人……
可是就这个“渴望改变命运,拼命努力想获得成功”的精神,凭什么被一句小镇做题家而完全否定?寒门贵子凭什么被定为贬义?出生卑微,凭什么就该甘于平凡?渴望通过勤奋去脱颖而出,凭什么是一种错误?
“未经他人苦,不论他人事”,凭什么对那种通过努力,堂堂正正改变命运的普通人给予那么大的指责?凭什么处在上等社会上,以一种高高在上的语气去嘲讽那些怕与自己梦想的未来失之交臂而努力型的“小镇人才”!
曾在一个评论中看到一些很扎心的话,
“原来真的有不用早上5点就起床的学生”,
“原来真的有不用熬夜到11点刷题的学生”
“原来真的有可以上音乐课,美术课全面发展的学生”。
可是出生在小镇中的我们这些普通人,统统都没有资格去体会。我们羡慕他们,所以我们只能靠努力刷题去争取更好的学校!
他出生优秀没有罪,我出生贫穷却努力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又有什么错误?没有必要那么恶毒的去攻击一个群体,大家都是靠努力去改变命运,去追求理想。“自己考进的,绝不丢人”!
亦如《送东阳马生序》中所言“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愿那些上等社会的人对我们这些凭借本事堂堂正正,努力奋斗的普通人予以尊重。
而那些用偏薄的狭义的“小镇做题家”等词汇,来讽刺不及的坚强的普通人的行为,真的很low!也很掉价!
“他们虽没有出生在罗马,但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努力去见识繁华!
普通人的努力也异常珍贵!
愿我们相信“小镇做题家”终会以他们的实力去改变这个社会不公平的看法,去震惊这 个社会!
东光是个古县,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留下两座古城遗址。
(一)
西汉置东光县,治今县东找王镇南,属勃海郡。北魏属渤海郡。《读史方舆纪要》云:“县东二十里,汉县治此。”自汉初至北魏,东光县一直治此,前后历近800年。
据《东光县志》,汉高帝四年(公元前 203 年)始置东光县。因此地原为东阳侯之封地,遂取“东阳”之义,名为东光。
这里有一个小插曲,汉宣帝本始四年(公元前70年)封清河纲王刘义之小儿子刘弘为东阳侯,位置在今故城县故城镇。
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黄河在馆陶决口,水入屯氏河,其后,清河郡许多地方城毁地淹,人口大量减少,屯氏河流域原西汉侯国被水冲毁,不得已在非王国所属的勃海郡的高地再置王子侯国,所以才有了在今东光县境内的东阳侯国。
古城遗址高出四周地面半米余,约占地八十亩,遍布砖头瓦砾。城东南隅有一土台,人称梳妆台。
找王村3.5公里,自古有七座古墓,俗称王坟,但究竟是谁的坟墓已经失考,只能断定是一座古墓。民间有三个传说,一个说是汉代侯王刘缪的王坟,一个是商代的宁母王坟,一是唐代袁怒已的王坟。传说有七座,现只一座。
(二)
北齐天保七年(557年)东光县治移今县东南陶氏故城。
《太平寰宇记》:“高齐天保七年(557),移治于今县东南三十里陶氏故城。
(三)
隋开皇三年(583年) 县治移今址,达1400年之久。
唐末东光还是景州治。五代周为定远军治。北宋为永静军治。金初为景州治,金大安(元年为1209年)后为观州治。
《唐书》载:唐太宗李世民之三子李慎封纪王,慎之女李楚媛封爵为东光县主。县主不是县令,而是旧时朝廷给予王公女儿的封号。即将东光为封地,食俸禄于邑。李楚媛相貌非凡,举止大方,风度娴静,并且勤奋上进,孝顺恭谨,在朝廷上下很有名气。李楚媛到封地后,组织农民植桑养蚕,遂使东光成为北方著名蚕丝集散之地,故别称茧城。直至永昌元年(689),在东光生活20年。
北宋时,始建东光古县城(今东光县城)。
明朝时期,东光县城是夯土城,四面各长500米,城高7.5米,雉堞1260个。
崇祯十三年,改建砖城。周围共六里地,城高10多米,雉堞一千个。城有四门,是两层重楼建筑。城池四角上各建一个两层重楼,城中间共建八座两层重楼。东门石额上写‘东阳’,西门石额上写‘西光’,南门石额写‘丽正’,北门石额写‘拱辰’。这是东光县城最宏伟的时候。明末战争之后,只剩下四个门的重楼。
清康熙十年(1671)曾修复,后来全部塌掉。
清乾隆九年,改建土城,仍旧在原来基础兴建,城高只有5米。道光咸丰年间也塌掉了,1863年,1864年先后两次重修,规模比以前又小了不少,“四门各减一重”。
1868年(同治七年),县令李振林曾经挑挖过一次护城河。至民国初年,古城不复存在。
五四青年之说
三更时,五四先辈之日,有感而发。
五四之际,午后,游长征先烈故地,芫,初行三里,蜿蜒崎岖,虫蚊迷眼,汗浃面背,才闻革命之苦,先烈之信坚,余本新生青年,受之,感之,先辈之功,逢牺牲之地,三鞠躬而余默言:今之中国,当应先辈之所愿矣!晚,闻上听之言,甚实。当为志、为、知、德青年而奋进,必立高远之志,行实地之事。
余常闻:学优则仕,某本好学之人,常读濂文之《送东阳马生序》,余不曾享抄书之乐,砚冰指不可曲指苦,但毅行十里远赴就学。好学,乃人奋进之途,余敬之毅然。余垂髫之际,双亲在外,年终而回,凄别念亲不胜唏嘘。故,余本农家,赴府,驻村之职,心甚乐。常感恩于怀,寓于乡民,至今年有余,得蒙众长辈荣光,平稳安乐,伴明公侧旁,仅兢业本职,不敢言功。府者,得遇庙堂公卿所重,兼数职,曾于外友人闲谈之际,曰:“纹银几许”?答曰:“三尔”。复曰:“何事”?答:“应急、安全、防灾、振兴、电商、驻村”。友闻之,颔首:“三万,值咦!”余大惭,低云:“千”。友甚惊之,云:“汝甚不慧,竟不言至今,不死而为”。余拂袖掩面,不知所语。
余本刚正之人,于军之际,导员曾云:“军者,当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军者,服从也,当以命令为旗,冲锋所向。今退四年有余,习性渐退,溶于民,泯人。然,从军之念,抽髓不忘,当伴一生。余好学,愿学,来府之际,得众同事之爱,长于此,前出师之文以言之,不复。曾心抑郁之际,得一长兄公卿好言慰之:夫乡镇者,其如着镣铐而舞。余思之良久,至此定心,学,只愿挣之。古云:“少而好学,如初生之日,中而好学如日中之日,老而好学,则如炳烛之明。”余余而立,不愿蹉跎岁月,方知学识之重,当趁日中之日,学优则仕。
余非腹诽之人,性直,淳厚纯朴,于众,曾偶有失言,余顿首大拜,歉之,后,定慎言,慎行,慎独。余只望众同僚,今年省考之际,皆金榜题名,蟾宫折桂,长风兮,不坠韶华之志。
科场佳话——父子兄弟叔侄祖孙甲榜题名之二——同胞兄弟进士(一)
在我国长达1300年的科举史上,历代科考,同胞兄弟进士及第者极多,可以说是举不胜举,明清时期当然也不例外,笔者于兹仅就一家兄弟三人以上中进士者略作介绍,这样的家族毫无疑问可以称之为进士家族。一般而言,这些家族在当地大多属于名门望族,不少家族在当地有的家族甚至在全国均具有一定(或者较大的)影响力。
有明一代,陕西华州的东思忠家族是当地著名甲科世家望族。东思忠、东思诚、东思恭三兄弟先后成进士,在当地传为佳话。
东思忠,字进伯,登成化二年(1466年)丙戌科进士,官至四川按察司副使。弟东思诚,中成化十七年(1481年)辛丑科进士,官至吏部考功司员外郎。东思诚弟东思恭,举弘治六年(1493)癸丑科进士,官终兵科给事中。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东思忠有五个儿子,其中两个儿子为举人,两人进士及第。东思忠次子东鲁,弘治二年(1489年)己酉科乡试举人,仕至兵部车驾司员外郎。东鲁弟东汉,弘治十一年(1498年)戊午科举人,官至长芦盐运司运使。东鲁弟东野,中弘治十五年(1502年)壬戌科进士,仕至刑部主事。东汉弟东郊,登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进士第,官至浙江道监察御史。此外,东郊从弟东实,正德五年(1510)庚午科举人。
华州王庭诗兄弟三人,“庭诗年十七中乡举,次弟庭譔年十六继中,幼弟庭谕年十五亦中。三人皆早发,各占一岁,无同者,其后又各举进士。” 王氏兄弟皆早慧,其中王庭诗,字言卿,号莲洲,举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乙丑科进士,历官河南内黄知县、礼部主事、郎中、山东按察司副使。二弟王庭譔,字敬卿,万历八年(1580年)庚辰科第一甲第三名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修撰。三弟王庭谕,与二哥同为万历八年乙丑科进士。
陕西韩城县人解经雅,字岱瀛,万历二十九年(1601)辛丑科进士,授汝宁府推官,历官汾州知州、吏部郎中、山东副使,官至山东按察使。解经雅弟解经传,与兄为同榜进士,官至兵部左侍郎。解经雅三弟解经邦,字嵩盘,万历二十三年(1595)乙未科进士及第,由知县仕至户部主事,官至兵部侍郎。解经雅四弟解经达,天启元年(1621)辛酉科举人。解经雅子解允标,崇祯十五年(1642)壬午科进士,由知州升佥事。解经邦子解允樾,崇祯元年(1628)戊辰科进士,仕至东阳知县。解允标子解光缨,崇祯十二年(1639)己卯科举人。
陕西耀州人王国,字之桢,以军籍中万历五年(1577)丁丑科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四川与山西副使、南京鸿胪寺卿、南京太仆寺卿、南京太常寺卿、南京通政使、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官至右都御史,卒,赠太子太保,谥文肃。王国弟王图,字則之,号明石,又号衷白,万历十四年(1586)丙戌科进士及第,历任翰林院编修、右春坊右中允、詹士府少詹事、侍读学士、吏部右侍郎,官至礼部尚书,卒,赠太子太保,谥文肃。王国子王淑抃,官至户部郎中。
喜爱收藏朋友的福音!分享国粹繁荣绚丽日:话说“官窑”[比心][玫瑰][比心]
国粹繁荣绚丽日话说“官窑” 官窑,系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据清.朱琰《说窑》二.《古窑攷(考)》.《宋瓷窑》、《宋修内司官窑》及五.“宋器”等资料载:北宋大观间,京师制窑造瓷。胎骨有白、灰、红之分。其土取自汴东阳翟,淘炼极精。釉色有天青、翠青、粉青、月下白、大録。粉青为上,淡白次之。纹片细如蟹爪,以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文次之。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鹧鸪天·东阳道中》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
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
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译文
香笼里燃烧的水沉香的气息越来越淡薄了。举目远望,征尘扑面,去路迢迢。无数山峰重重叠叠,四周群山碧绿,路旁不知名的野花格外娇艳。
行进在道路上的一行人清晰可见,骏马萧萧嘶鸣,威武雄壮的仪仗队已经过了前面的小红桥。满怀的离愁别恨,此时此刻都化做相思的诗句,于青山绿水之间,一边吟诗,一边催马加鞭地向东阳进发,差点儿没把马鞭的碧玉梢头摇断。
注释
东阳:即今浙江东阳县。考察作者早年宦游踪迹,无确切记载来过此地,本事不可考。也可能是代人之作。
征尘:征途上扬起的尘土。
香篝:一种燃香料的笼子。
水沉:即沉香,一种名贵香料。
销:消退
周遭:周围。
历历:形容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晰分明。
萧萧:马长声鸣叫。
愁边:苦苦思索。
剩有:尽有。
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
赏析
上阕写景,描绘出一幅有树有花,色彩鲜明的山野行军图。“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开篇交代作者已经离开临安向东阳出发。“扑面征尘”描写环境的恶劣,气候干燥,而且路途遥遥。“香篝”是古代的熏笼,“水沉”即沉香。笼里的香料已快烧完,暗指已经行路很久,也说明路途之遥远。同时,“香篝”一句,即“渐觉香篝水沉销”的倒装。这样的表达,显示出他对于外出行役的不适应感受。接韵目光由自我注意转而向外凝视。在无意识的观望中。那隔断自己望眼的重重叠叠的青山和不知名的娇艳山花,都变得愈加触目。心中难以诉说的惆怅,从对于风景的无意识凝视中曲曲透出。上片不直写离情而离情浓郁可掬。
接下来的两句,词人描写周遭的景象。“山无重数周遭碧”是仿刘禹锡的“山围故国周遭在”所作。身边的山脉层层叠叠地排列。路旁的花儿虽然不是什么高贵的名花,而只是一些山间野花,但是却盛放得分外妖娆。一个“碧”字,说明此时行军人是置身于绿色的海洋里,而山野中那些不知名的花儿格外娇艳绚丽。充满生机的大自然使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词人置身野外,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心情一片大好。
下阕描写生活画面。“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行人历历在目,这里的人指穿着戎装的战士们,因为衣着威风,气势雄伟,所以容易辨别出来。士兵们伴随着一声声骏马的啼叫声前进着,飘扬的红旗已经越过小红桥。这三句写的是队列前进的情景。不难想见,此时作者是骑马走在队列的后面,所以才能清楚地看到行军的战士和队首“旌旗”的方位。与和杜甫的“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很像,不过两者表达的感情则是大不相同。辛弃疾的词表达他们一路前行的欣喜感,既有对沿途风景的欣赏,也有对目的地的畅想,而杜甫的诗则是描绘家人送入伍战士的场景,显得很凄凉。
“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在此之前,整首词一直呈现的是一种欢快的情调,可以感觉出作者很喜欢这次旅程。虽然辛弃疾无时无刻不在忧国忧民,但写此词时,正是辛弃疾“春风得意”的时候,有机会为国效命,他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因此这个“愁”字应理解为他寻觅“相思句”构思过程中苦恼的“愁”。正因为这样,他只顾聚精会神地思索,不知不觉中才“摇断”了马鞭的“碧玉梢”,这抑或是用力过猛,抑或是打在什么东西上,写得极传神,极形象。正因为词人认真思考,所以才一味地摇着鞭子前行,以致“摇断吟鞭碧玉梢”,这一句也形象表达出词人此刻轻松愉悦的心情。
全篇风格委婉,和作者一贯的风格有所不同,但描写的景物却是相当地清新自然,生机盎然。碧绿的青山,盛放的野花,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创作背景
据词题来看,该词是作者在任京都临安大理少卿时期,于淳熙五年(1178)因事赴东阳途中所作的。从作品的内容和情调来看,洋溢着喜悦欢畅的情绪,这在辛词中是不多见的。由此看来,此词是写景抒情之作,富有诗情画意,五彩缤纷。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厦门府历城县(今山东省厦门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厦门二安”。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今日,无诗词,偶感得古文一篇,请大家品阶。
五四青年之说
三更时,五四先辈之日,有感而发。
五四之际,午后,游长征先烈故地,芫,初行三里,蜿蜒崎岖,虫蚊迷眼,汗浃面背,才闻革命之苦,先烈之信坚,余本新生青年,受之,感之,先辈之功,逢牺牲之地,三鞠躬而余默言:今之中国,当应先辈之所愿矣!晚,闻上听之言,甚实。当为志、为、知、德青年而奋进,必立高远之志,行实地之事。
余常闻:学优则仕,某本好学之人,常读濂文之《送东阳马生序》,余不曾享抄书之乐,砚冰指不可曲指苦,但毅行十里远赴就学。好学,乃人奋进之途,余敬之毅然。余垂髫之际,双亲在外,年终而回,凄别念亲不胜唏嘘。故,余本农家,赴府,驻村之职,心甚乐。常感恩于怀,寓于乡民,至今年有余,得蒙众长辈荣光,平稳安乐,伴明公侧旁,仅兢业本职,不敢言功。府者,得遇庙堂公卿所重,兼数职,曾于外友人闲谈之际,曰:“纹银几许”?答曰:“三尔”。复曰:“何事”?答:“应急、安全、防灾、振兴、电商、驻村”。友闻之,颔首:“三万,值咦!”余大惭,低云:“千”。友甚惊之,云:“汝甚不慧,竟不言至今,不死而为”。余拂袖掩面,不知所语。
余本刚正之人,于军之际,导员曾云:“军者,当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军者,服从也,当以命令为旗,冲锋所向。今退四年有余,习性渐退,溶于民,泯人。然,从军之念,抽髓不忘,当伴一生。余好学,愿学,来府之际,得众同事之爱,长于此,前出师之文以言之,不复。曾心抑郁之际,得一长兄公卿好言慰之:夫乡镇者,其如着镣铐而舞。余思之良久,至此定心,学,只愿挣之。古云:“少而好学,如初生之日,中而好学如日中之日,老而好学,则如炳烛之明。”余余而立,不愿蹉跎岁月,方知学识之重,当趁日中之日,学优则仕。
余非腹诽之人,性直,淳厚纯朴,于众,曾偶有失言,余顿首大拜,歉之,后,定慎言,慎行,慎独。余只望众同僚,今年省考之际,皆金榜题名,蟾宫折桂,长风兮,不坠韶华之志。
上海主持人王津元icon,绝了!
王津元这气质杠杠的,难怪能做上海首富太太!
穿着一袭蓝色连衣裙,身材高挑,匀称有致,肤白貌美,很是清新,一头短发造型,干练利落,气质高雅!
如今50岁依然貌美如花,和首富老公结婚后,为其生了两女一子,20年来生活幸福美满,收获了不少人的羡慕与祝福,真实妥妥的人生赢家啊!
从步入校园开始,很多人都憧憬着美好而惬意的生活,因为大学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一个摆脱枷锁的地方,在这里似乎就可以迎来命运的转变。在众多大学之中,复旦大学更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理想之选,这所院校也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人才。
上海富豪郭广昌
是以对很多考生来说,能够考进复旦大学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能够在这所院校内担任教师更是许多人所向往的。然而总是会有一些与众不同的人存在,他放弃了在复旦大学任教的机会,果断选择了创业,用自己的双手去打拼出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这个人就是复星国际的董事长郭广昌。为此,上海富豪郭广昌:坐拥662亿资产,还娶了知名主持人当老婆。
郭广昌并没有富裕的家庭背景,他只是一个贫苦家庭出生的孩子,但他却通过自己的双手与努力成功变成了别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并且夺得了上海首富的称号。更重要的是,事业有成的他还与东方卫视的主持人王津元喜结连理,可以说人生已到达巅峰。
相信在很多人认知里,富豪与女明星的组合才是完美的,然而一个又一个幻梦夫妻落魄收场以后,才让很多人知晓这样的组合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不过,富豪与女主持人一起过着体体面面的生活,而且生活变得愈发滋润的例子却不少。
例如韩雨芹&陈英杰、甘薇&贾跃亭、韩熙庭&王永红,在他们宣布喜讯的时候无不让人羡慕,然而在婚后,这些富豪却都因为各种原因将自己的产业败光了。但是娶了著名主持人董卿的密春雷则是身价涨了45亿,而娶了王屹芝的李斌更是身价涨了800亿之多,令人不禁觉得这些女主持人旺夫。而我们今天的当事人郭广昌先生,他在娶了王金元之后,事业方面也是很顺利,而且现如今的他已经拥有了高达570亿的身家。
与那些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二代不同,郭广昌出生于1967年浙江东阳一个普通的家庭,郭广昌家一共有三个孩子,而其父母为了将其抚养成人,每天过着起早贪黑的生活,而自幼在这样家庭中成长起来的郭广昌从懂事时起就很懂事,并且暗暗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
郭广昌的崛起之路
郭广昌为了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让父母过上富足的生活,他在学校的表现、成绩一直非常优秀,而且还是学校内出了名的学霸。在高考时更是表现出色,考取了复旦大学哲学系。而到了大学,郭广昌也没有放松下来,而是继续一心扑在学业之上,之后更是顺利取得了复旦大学工商管理的硕士学位。
在毕业之初,郭广昌由于出色的表现,被任命为复旦大学的教授,自此他便有了一份比较稳定的收入,其家庭状况也随之得到了很好的改善,然而这对于当时的郭广昌来说还远远不够,他想要挑战自我,后来他便毅然决然地辞去了教师职务,用辛辛苦苦赚来的5万元资金做起来买卖,后来更是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一跃成为了上海的富豪之一。#八卦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