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温突然被孙权罢黜,诸葛亮在成都听到消息后,一时百思不得其解,在家思索了几日后才恍然大悟,不无感叹地对人说道:“吾已得知矣,其人于清浊太明,善恶太分。”原来是东吴朝堂这浑浊之水,养不了这至清之鱼。
张温在东吴是个翩翩君子,陈寿在《三国志》中称其为:“少修节操,容貌奇伟。”长得相貌英俊,仪表堂堂,德才兼备。平日里重义轻财,乐善好施,在东吴一带颇有名声。
孙权听说张温如此闻名,特地找来几个大臣询问:“当今张温与谁可比?”大司农刘基表示,可以与当朝元老全琮相提并论。太常顾雍则说:“刘基还不够了解张温了,按我的理解来说,张温当今无人可比!”
张温的父亲叫张允,生前做过孙权的身边的功曹,为人也是正直高雅,德才俱佳。孙权听到顾雍等人对张温如此推崇,心中想起了张允,不由地赞叹道:“果真如此,则是张允不死也!”随即便下令征召张温。
张温见到孙权后,天文地理,文韬武略皆对答如流,言谈举止让在场之人无不倾心,孙权大悦,对其倍加礼待。
会见结束之后,张昭当场推荐张温为选曹尚书,太子太傅,握着张温的手对其说道:“老夫托意,君宜明之。”我的班就靠你来接任了,欣赏之情溢于言表。
当时诸葛亮准备北伐,数次写信给孙权,希望孙权可以从荆州出兵,两家一起夹击曹魏。孙权苦于内部山越叛乱,还不敢跟曹魏撕破脸,于是便派张温出使蜀国,让其跟诸葛亮好好解释一下东吴的苦衷。
本来这只是一次普通的出使活动,一般情况下悄无声息地也就完成了。可这张温魅力实在是光芒四射,已经到了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地步。
张温到了蜀国后,与诸葛亮相谈甚欢,互相引为知己。蜀国上下也被其风度所征服,对其才能和品行深为赞赏。张温对此也投桃报李,言语之间对蜀国也是多有赞美。
甚至回到东吴后,在孙权面前,张温对蜀国的称赞也是毫不吝啬,孙权心里为此暗中不乐,同时又担心张温名气太过,终不为自己所用,从此便开始对张温产生了忌惮之心。
骆统原是会稽人,父亲骆俊早年间被袁术杀害,孤儿寡母生活无依,后来便跟着母亲,一起改嫁给了当时的豫章太守华歆。
八岁的时候,老家的骆氏宗亲来接他回会稽,母亲站在后面送他上车,骆统却始终不肯回头,临走之时,旁边的侍者提醒他,母亲还在后边望着。小骆统懂事地说道:“不欲增母思,故不回顾耳!”一生侍母至孝,为人仁义,品行远近闻名。
孙权统领会稽后,骆统历任功曹,骑行都尉,勤勉任职,治绩优良,对孙权知无不言,常常忠直进谏。生活中与张温交好,对其也是推崇备至。
暨艳原是张温的部下,后来又被张温举荐为选曹尚书,接任自己管理东吴的人事工作。暨艳虽然正直,但过于清高,做事苛刻,考核官员时过于严厉,没到两年时间,朝中官员十有八九都因为考核而遭到了降职,能够守住原来位置的官员少之又少。
朝廷上下因此充满怨愤之心,诽谤诋毁暨艳之声不绝于孙权之耳,所谓三人成虎,久而久之,孙权在舆论压力之下,竟然以公私不分,擅用职权处死了暨艳。
本来这事跟张温没有多大关系,但孙权早已不满张温,便想借着张温与暨艳的关系,准备把张温也一起问罪。
在外带兵的骆统,听说孙权要治罪张温这样的贤良,立即奋笔疾书给孙权上表劝谏,在表中大赞张温,甚至称其为:“卓越冠群,才华耀世,世人未有及之者!”
骆统本是好意,但在本就忌讳张温威望的孙权面前,如此追捧张温,无异于火上浇油,无论朝臣如何劝谏,孙权始终不予接受,最终还是罢免了张温的所有官职,连同他的两位弟弟一起永不叙用。
当初余姚人虞俊写信给诸葛亮说:“张温才多智少,华而不实,终致招怨,有覆家之灾。”诸葛亮当时还不以为意,等到张温及其家族被罢免,才感叹虞俊有先见之明。
自古功高震主,威望胜于人君者,鲜有不遭受忌讳的,孙权可谓一代英杰之主,以善于识才用人闻名,尚且不免积怨成罪,不禁让人感叹为人臣之难。
而张温虽才情一流,众望所归,但不知人君忌讳,赞美他国,威望震主而不知险恶,确实有失明智,华而不实,最终得以无罪归乡,已然实属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