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凤阳公务员招聘信息(凤阳县人民政府网招聘)

公务员考的是全才,你认为无用的东西就说明你偏科了,当然偏科也是能够考上的

公务员考的是全才,你认为无用的东西就说明你偏科了,当然偏科也是能够考上的

(708)公元407年7月,冯跋发动政变推翻后燕君主慕容熙,拥立夕阳公慕容云为君。慕容云上台后恢复本名高云,自号“天王”, 依旧以龙城为都,国号仍为“燕”,改年号为正始,大赦境内。

这就是十六国中最后一个出现的国,北燕。

后燕幽州刺史、驻守令支城(今河北唐山市迁西县境内)的上庸公慕容懿随后投降北魏,被拓跋珪封为平州牧、昌黎王。慕容懿是前燕上庸王、太傅慕容评的孙子。

8月,高云任命冯跋为使持节、侍中、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开府仪同三司、征北大将军,赐爵武邑公。冯跋作为政变主谋,事成之后自然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冯跋堂弟冯万泥被封为尚书令,冯跋弟弟冯素弗为昌黎尹,冯弘为征东大将军。参与政变的后燕北部司马孙护为尚书左仆射,后燕左卫将军张兴为辅国大将军。其他有功之臣被赐伯、子、男等爵位的共五十余人。

原后燕官员一律官复原职。当然,也有反叛的,比如后燕越骑校尉慕舆良谋反,被高云诛杀。

公元408年正月,高云立妻子李氏为皇后,长子高彭城为太子。

408年3月,高云将慕容熙合葬于皇后符训英的徽平陵,追赠谥号为“昭文”。当初修建徽平陵时,慕容熙曾叮嘱营建官员用心建造,日后他也要住进来,现在终于了却心愿。

因高云是高句丽人,此前和后燕互为死敌的高句丽得知后立即派使者出使龙城,和高云攀亲认祖。高云随后派侍御史李拔回访高句丽。

408年5月,高云改任司隶校尉务银提为尚书令,原尚书令冯万泥改任幽、冀二州牧,镇守肥如城(今河北秦皇岛市卢龙县西北),冯素弗改任司隶校尉,中军将军冯乳陈改任并州牧,镇守白狼城(今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境内)。

408年7月,高云恢复原后燕平州刺史慕容归的辽东公爵位,让其负责主持北燕祭祀大典。

以上便是自高云上台后,北燕在407和408两年时间里的全部事项。

这时候的北燕很特殊,高云作为一把手其实很尴尬。高云只是政变前被冯跋突然黄袍加身,毫无根基。从最初人事任命上看,掌握大权的全是冯跋的人。

但是在这两年里,冯跋却极为低调,不管是《晋书》还是《魏书》,无论高云传还是冯跋传,竟没有一个字提到冯跋,再提冯跋时已是高云出事以后。

冯跋做事沉稳,性格宽厚,为人处世方面几乎没有问题。但在权力的诱惑下,冯跋和高云之间是否有隔膜?双方如何合作?我们无从知晓。

上面408年5月的那次人事调整中,高云上台一年后将两大政变功臣冯万泥和冯乳陈调离京城,这是否有翦除冯跋羽翼的意思?新任尚书令务银提身份不明,是不是高云的人?这次任免是不是权力斗争的结果?完全无从得知。

一句话总结,高云并不像此前常见的那些傀儡君主,冯跋也不像那些玩弄权柄、趾高气昂的权臣。

我们只看事实陈述,其余就不瞎猜了,接下来继续说公元409年。北燕在建立两年后终于有大事发生,冯跋也再次出现在史书中。

高云自上台以来“以无功德而居大位,内怀危惧”,高云觉得自己无功无德却成了一国之君,暗自忐忑不安,内心很不踏实。

对此,高云给出的解决办法是“畜养壮士以为腹心爪牙”,潜心培养心腹爪牙,而且挑选的都是身强体壮的猛士,以此慰藉。

高云这是为了防谁?防后燕遗老还是防冯跋兄弟?还是无从得知。

这些心腹里最受宠的当属离班和桃仁两人。

高云让离班和桃仁两人分别掌管京城禁军和皇宫卫队,平时对二人的赏赐不计其数,甚至允许二人的衣食起居和自己一个标准。

这里,高云能安排心腹掌管禁军和卫队,可见有一定实权,否则高云身边必定布满冯跋眼线,冯跋也不可能让高云控制军队。

但问题就出在离班和桃仁两人身上。

即便如此受宠,二人依旧“志愿无厌,犹有怨憾”,仍旧不满足,经常口出怨言。

公元409年10月,戊辰日,高云正在皇宫东堂办公,离班和桃仁手中拿着几卷书说有事禀奏。高云毫不怀疑,便让二人走到近前说话。

突然,离班从怀中抽出一柄利剑猛然刺向高云。高云大惊,慌忙抄起桌上小几(放置物品的小桌子)抵挡,桃仁则立即从另一边用利剑刺向高云,高云躲避不及,一命呜呼。

作为慕容宝贴身保镖(侍御郎)起家的高云本身武艺高强,可高云招募的这些心腹也同样身强体壮,武艺超群。

可惜史料太少,离班和桃仁刺杀高云的动机是什么?杀了高云之后打算干什么?背后有没有冯跋的影子?这些统统不知道,史书交待的就是上面这些。如果说动机,冯跋动机最大,他肯定不愿高云把自己势力培养起来。

如同关键时刻慕容熙突然出走一样,高云的死竟然也是如此离奇,偏居一隅的大燕留给我们太多谜题。

高云遇刺的事迅速传到宫外,冯跋立即带人登上弘光门查看形势。弘光门是龙城内皇宫正门,慕容熙在位时命人参照邺城凤阳门样式重建,气势恢宏。

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呢?

关注本号,感受两晋十六国烽烟,品味乱世风云,历史的精彩就在这里。内容完全尊重史实,写作不易,非常需要您的关注、点赞或留言,感谢您对原创的支持!(708)

公元1572年六月十九,万历皇帝和李太后正式委任张居正为首辅。仅过四日,大学士高仪便骤然病逝,张居正成了内阁的光杆司令。他拟了一个阁员增补的名单,入宫请李太后裁示。李太后却说:“先生所荐之人,我都同意,你用得顺手就行。你肩负辅国重任,无需事事拘谨,放开手脚大胆去干吧!”

李太后的话让张居正心里暖暖的。虽然他知道李太后说的是客气话,但他还是很感动,也很清楚天下毕竟是朱家的,多请示汇报没有坏处,这是一个臣子的应有的态度。高拱不就是因为桀骜不驯被撸下去的吗?这是前车之鉴呀!

其实这份名单,张居正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吕调阳、张四维这两人都有经纬之才,政绩突出且官声俱佳,摆到桌面上讲也没有争议,能为各方所接受。张居正的这份公心,朝中大臣都看得出来,李太后也特别赞赏。

当然张居正也藏着一颗私心,这两人都是后起之秀,资历和能力远远不及自己,不会对自己的首辅之位构成威胁。张居正的智慧还不止于此,吕调阳和张四维的关系并不友好,完全不用担心他们结盟把枪口对准自己,让他们互掐互斗,反而便于自己控制大局,牢牢把握施政大权。

这便是成熟的政治家惯用的平衡艺术。这一招,张居正是从嘉靖皇帝那里学到的。嘉靖帝二十多年不上朝,他让内阁两派互斗,自己做最后的仲裁者,始终把皇权牢牢掌控在手。夏言与严嵩、严嵩与徐阶、徐阶与高拱之间的斗争就是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

然而,张居正绝不只是一个精于斗争的政客,他还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他要让大明朝走出困境、重现荣光,他要让大明朝除弊兴利、变法图强,他要让大明朝富国强兵、百业兴旺,他要让大明朝威服海内、万国来朝。让自己的梦想与国家命运一起律动,这便是他的与众不同。

内阁成员到位后,在张居正的领导下,朝政很快就有条不紊地运转了起来。对于治国理政,张居正参悟了古今之变,有一套自己独有的心得。他深知大明王朝积弊深重,变法改革任重道远,绝非一夕之功,只能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分步推进、稳步向前。因此他的改革路线图在心中愈发清晰起来。

虽然是实质的变法改革,但张居正绝口不提变法改革。他知道“变法改革”这个词让很多人忌惮、刺耳,特别是那些言官、御史、清流、反派会拿祖宗家法极力反对,就连太后和皇上也会担心引发巨大争议,从而导致国家动荡。聪明绝顶的张居正在给李太后汇报时,反而先举起了祖宗家法这个旗号。

张居正说:“对官员实行考成稽查,是老祖宗早就定下的规矩。《大明会典》中提出要设六科,收各部衙门奏本,编号入册,事后核验,核后销案,销后评议,评后奖罚。月有考,岁有稽,使声必中实,事必责成。虽万里之外,朝下而夕行,如疾雷讯风,无所不披靡也!”

李太后一听是祖宗定下的条陈规定,当然没有任何问题,更何况这办法也严谨缜密、切实可行,便高高兴兴同意了。李太后也是睿智之人,她感受到了张居正的忠诚,更感受到了张居正对她的尊重。李太后深知:在忠诚的前提下,张居正越有能力,大明朝就越有希望。这何尝不是大明朝的福气呢?

不得不说,张居正的策略是极其成功的。考成法不仅是张居正变法改革的探路石,更是一次思想上的统一,组织上的动员,人事上的保障。它极大地树立了内阁的权威,健全了监督考核机制,大幅地提高了行政效率,一大批德才兼备政绩突出的官员得到擢升提拔,也有一大批责任淡薄效率低下的冗员被革职裁撤。

万历三年,内阁查出巡抚巡按一级官员未完成的事项共计237件,涉及人数54人。凤阳巡抚王宗沐、巡按张更化,广东巡按张守约,浙江巡按肖廪,他们因未完成事件数量太多被罚俸三月。万历四年初,朝廷规定:征赋不足九成者一律给予处罚。到了年底,仅山东河南就有19名官员因征赋不足受到降级处分,还有11名官员受革职处分。这些动真格的处罚,极大地震慑了地方官员。

解决了人的问题,就如抓住了牛鼻子,一切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考成法的巨大成功,使得张居正坚定了进一步改革的决心。在实施一条鞭法之前,张居正又展现出高超的领导艺术性,他并不着急推行徭税合一,而是下令清丈全国土地,清查溢额脱漏,并限期完成。结果查验核实的田亩数达七百余万顷,比户部登记在册上的田亩数暴增了三百余万顷。这个工作完成后,张居正才正式施行“一条鞭法”。

作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张居正显然吸取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经验教训。王安石疾风骤雨一般地推行改革,一开始就遭受顽固派的激烈反对,最终也在一片反对声中草草收场。

而张居正则不同,他手法十分隐蔽,自始至终不喊变法改革的口号,反而从大明朝的祖宗家法里寻求依据,减少舆论压力和现实阻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推动改革,使得积弊深重的大明王朝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正是靠着张居正的一己之力,大明王朝得以成功续命五十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255642/
1
上一篇公务员环保真题(环境保护真题)
下一篇 厦门公务员考试常识(厦门公务员报考岗位)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