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经对清朝有过什么误解?
第一,清代朝廷穷得很,没钱干事。
实事是经过雍正这个满人皇帝的大胆改革,清朝是中国唯一挺过封建王朝中期税收魔咒,没有在后期财政破产的王朝,这还是在被西方整个世界抢劫的情况下。历史上,自汉代以来,由于土地兼并和官商勾结的问题,封建王朝只有两种办法来解决税收问题,一是给与地方大员专权_节度使。二就是藩王分封制。但是这两种都有弊端,明永乐企图用阉割版本的分封制来解决这个问题,结果整出来个不伦不类的大包袱,反而激化了阶级矛盾。而满清则是靠着一群用血缘和利益捆绑的职业军人,在天下还未安定的时候,以牺牲自己名声的代价,强行改革了这个问题。说句实话,如果明朝有能力能改革这个问题,什么农民军和后金都不在话下。
第二,清代军事一塌糊涂,被外人打出翔。
事实是清代是中国唯一一个扩张持续一百五十年以上的王朝。不管是用兵漠北还是攻略葱岭阿尔泰地区,清朝取得的战果都不输给之前任何一个王朝。除此之外,清代还完成了对西藏地区的用兵,甚至攻陷过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直接威慑了南亚次大陆。中国上次做到这一点的还是唐代,而且用的还不是中央政府的军队,影响力要打些折扣。
因此,在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军舰开进长江口之前,清代是中国封建王朝里唯一在中亚常年维持五到六万战兵和迁移二十几万边防屯垦兵的势力(驻防八旗和绿营,索伦营,锡伯营,卫拉特蒙古,察哈尔蒙古),除此之外,清代还能在西域和西藏地区部署几百名地方官员,这还不包括在乌兰巴托的驻军。从汉代开始,第二个能在西域这么干的,就是新中国了。
第三,清朝不懂得用火器,鸦片战争时期还在使用明朝的大炮。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其实挺佩服明朝大炮的质量和清朝士兵的勇气的。事实是乾隆年间光是为了给准格尔最后一击,户部拨款就超过了三千万两银子,其中用于生产新火器的经费就逼近了一千万两。当然,这主要是准格尔得到了沙皇的大力支援,得到大量火器的同时还雇佣了不少葡萄牙炮兵。为了对付他们,清军的火器装备部队达到了创纪录的九成。
雍正年间的史书记载,在缺乏火炮的支援下,清军的索伦重骑兵甚至无法接近准格尔军阵就被野战炮击溃了。
清准战争后期,工部送往前线的火炮超过了三百门,而且都是改良的野战炮。
不过,由于清代海防承平日久,加上雍正乾隆时期为了争夺西域而大规模缩减南方的驻军规模和裁撤水师,导致海防从康熙后基本没啥投入,落后的一塌糊涂。
不过这没啥意外的,因此清朝统治者压根就没想到敌人会从海上大规模进攻。在他们眼里,什么英吉利荷兰西班牙之类的,都是蛮夷海盗而已……。
第四,清代人口爆炸是因为番薯的原因。
美洲作物确实有一定贡献,但有些人可能不知道,在雍正取消实行两千多年的人头税前,中国民间有句俗话叫越生越穷……有种逼不得已的陋习叫溺婴。当然,如果你非要说清代以前的古人知道JH生育那我也不反驳……。
第五,清末鸦片卷走了中国大量的白银。
事实是从咸丰末年开始,中国就是鸦片出口国了。到了光绪年间,西方就因为购买中国鸦片导致白银外流而开始了针对大清的禁毒活动……。甚至为此不惜修改中英南京条约……。当然,中国也同样深受其害。
第五,清代科举落后,千百年来一成不变。
事实是到清朝灭亡前,科举已经不是单独写四书五经的八股文了,而是分成了类似于行测和申论的混合模式,计算题和海外地理经济题也已经出现。
第六,清朝只知道搜刮民脂民膏,给外国人赔款,导致国家越来越穷困。
事实是清朝也刮外国人的钱,清末在美国和欧洲都发行过五年期和十年期的国债,日本还是其中的买家之一。当然,大清亡了后就不还了……。
第七,清代洋务运动失败是因为满人保守势力的反对,让中国丧失了工业化的窗口。
事实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代就失去了大部分的关税壁垒,等到甲午战争战败,清朝彻底失去了关税自主权,导致大批官办和民办企业在海量洋货的冲击下纷纷破产,工业化努力彻底失败。
而这种慢性失血般的病症,也被后面的民国政府全面继承和学习。孙中山曾经打算在北伐取得胜利后收回部分关税权,保护和发展民族工业,只可惜常凯申是买办资本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