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授衔时南疆军区授衔大校以上人员与职级统计:
1949年12月16日,新疆军区喀什军区成立,由第一兵团第2军兼,隶属于新疆军区。郭鹏任司令员,王恩茂任政治委员,买买提伊敏.伊敏诺夫任副司令员,贺盛桂任参谋长,左齐任政治部主任。下辖喀什,阿克苏,莎车,和阗四个军分区与第2军。1951年11月14日,喀什军区更名为南疆军区,仍由第2军兼,司令员郭鹏,王恩茂兼政委,杨秀山、徐国贤任副司令员,左齐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贺盛桂任参谋长。1953年3月,第2军军部并入南疆军区。1955年9月授衔时南疆军区授衔时,共授予中将1人,少将3人,大校4人,具体授衔人员与任职、级别详述如下:
一,1955年9月授衔时南疆军区授衔中将(1人):
郭 鹏(正军级):南疆军区司令员(学习)
二,1955年9月授衔时南疆军区授衔少将(3人):
左 齐(副军级):南疆军区政委
买买提伊敏.伊敏诺夫(准军级):南疆军区副司令员
曾光明(正师级):南疆军区副政委
三,1955年9月授衔时南疆军区授衔大校(4人):
何家产(正师级):南疆军区副司令员(61年晋升少将)
朱家胜(正师级):南疆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61年晋升少将)
陈春林(正师级):南疆军区后勤部政委
廖 明(正师级):新疆军区巴音郭愣军分区司令员(64年晋升少将)
我心中的父亲
父亲生于五十年代,出生于大西北黄土高原腹地,是奶奶的第三个孩子。父亲早年参军于兰州军区独立通信工程营,在部队表现积极,被部队领导预选拔提升,但是由于父亲文化有限,演讲稿也不知道怎么写,经过战友们的协助,在大会上的演讲稿终于完成了,在演讲台上,父亲读的结结巴巴,满头大汗,看来被提拔还需要较好的文化功底,从农村出来的父亲,恰恰就缺少文化基本功。家里也没钱供父亲上更高的学堂,参军成了那个年代大部分农家子弟的首先——参军当兵。
由于家庭条件困难,父亲提前一年就主动申请复原回到了陕西渭北老家,家里当时特别需要一个年轻力壮的劳动力,父亲当兵这几年,家里的重担落在了爷爷奶奶肩上,由于爷爷早逝,家里的担子全部落在了奶奶和母亲还有年幼的姑姑肩上,小时候,常见奶奶天不亮就出门去割草,割上一大筐草背回家,用菜刀榨碎,和麦秆杆拌在一起喂牛。每天三顿饭都是奶奶做,母亲还要在地里干活,锄地浇地施肥,菜地里种的一些蔬菜,母亲用扁担挑着去附近的集市上卖,换取点钱,充当家里的生活费开支。晚上奶奶要纺线织布,现在织布机和纺线车依然清晰的浮现在我的眼前。那时农村经常停电,煤油灯成了家家户户必备品,常见奶奶和母亲晚上,在煤油灯下,缝衣服缝袜子,剥玉米棒子,这些场景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时常想念奶奶时,会不由得想起这些事情来。
听奶奶说,父亲出生的那个年代,全国各地到处闹饥荒,能填饱肚子的东西很少。1942年河南大旱,好多家庭背井离乡,沿着黄河一路西行,场景凄惨,奶奶正是其中的一位,当时奶奶大概十五六岁吧。目前,陕西甘肃四川宁夏还有许许多多当年逃荒过来的河南人后裔,他们的祖辈在西逃的路上,寻找到各自安家落户的地方,一代代繁衍下来。
父亲刚从部队复原回家,在离家约15里路程的一个大型水泥厂做搬运工,每天早出晚归,全靠步行,那时农村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好像得100元左右吧,现在感觉百元买不到什么东西,但那个时候,一百元像父亲这样的壮劳力,得连续干一个月,还记得那时父亲每天5元工钱,一个月下来150元,就能买个自行车。父亲刚从部队回家,家里需要钱的地方很多,孩子吃喝要钱,上学要钱,看病要钱,奶奶身体不好看病住院也需要钱,可想而知,当时一家的重担就落在父亲肩上,这也是他为什么提前申请复原回家的原因,家里确实需要一个顶梁柱,从而减轻奶奶和母亲的生活压力。多年以后,听父亲说起他复原回家的事情时,我问父亲后悔吗?能留在部队肯定要比回农村好点吧。父亲说,收到奶奶托人发的电报,希望他能早点复原回家。可想当时的父亲内心是无比着急的,若不是家里条件特别困难,奶奶也不会托人发电报给父亲,希望他能早点回家。父亲给部队领导说申请复员回家的事,领导当时劝父亲继续留下,最后,父亲还是选择提前复原回老家了,父亲说他不后悔。
父亲在水泥厂做搬运工,当时全靠人装运水泥包,我只记得有次父亲带我去他干活的水泥厂,这时父亲已经买了辆自行车,好像上海牌的永久还是飞鸽自行车,父亲干活的地方堆满了水泥包,父亲用喝水的白瓷钢子给我弄了一杯热水,我坐在一旁,一边喝着白开水,一边看着父亲装水泥忙碌的样子,不一会儿,满头大汗,汗流浃背,背后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浸湿了一大片,粘在脊背上,额头的汗珠一颗颗从脸颊上滚下来,拍打在满是水泥灰的地面上,溅起片片尘土。
父亲犁地、磨地、种麦子,割麦子,用架子车拉麦子,碾麦子,扬麦子,积麦垛、晒麦子……一个个场景,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父亲养过牛、养过驴、养过羊、养过鸡、养过狗,养过猪,小时候没什么玩具,这些动物就成了我的小伙伴,我有时和鸡玩,有时和狗玩,还有放牛时骑在牛背上玩,驴脾气很大,我不敢骑它,牛脾气也大,把它惹毛了,它会顶人,踢人,我有点怕它,不敢和它玩。
有一次半夜,我发烧了,父亲背着我,在黑色的夜里步行去给我看病,我趴在父亲的背上,晕晕乎乎的,只听见父亲的脚步声和夜晚风吹过耳边的声音,邻村有一个医生,大半夜父亲敲着医生家门,等了好大一会儿,医生起床开门。
我多年在外漂泊打工,很少回家陪在父亲身边,2019年2月,第一次带着父亲母亲去了上海外滩、东海大桥大洋山、杭州西湖、河坊街、江南铜屋,由于时间短,好多地方没去。
疫情过后,我想多陪陪父亲母亲,带他们去东海舟山群岛、嵊泗岛、普陀山、绍兴、广州、珠海、贵州、云南、西藏墨脱、林芝、雅鲁藏布江、日喀则、阿里地区、喀什、石河子、敦煌、宁夏、黄帝陵、碛口古镇、天安门、秦皇岛、漠河、泰山、黄山、庐山、华山、秦岭山、龙门石窟、三亚、宜兰、陕北绥德米脂清涧吴堡安塞定边神木府谷……
想去的地方太多了,陪父亲母亲走走看看,是一种无上美好的时光,对我来说,是这样的。
今天是父亲节,早上七点多,我打电话给父亲,一直没人接听,后听母亲说,天刚亮父亲就去地里干活了,父亲总是闲不住,深爱着他脚下的这片黄土地……#父亲# #情感# #生活日记#
1906年,新疆,徕宁。百年前的新疆喀什历史风貌。
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1867年6月-1951年1月)是芬兰著名军政人物,拥有男爵爵位。1904年,他被派往驻中国满洲里的第52龙骑兵团任中校。此后他又参加了日俄战争,并因为在奉天战役中表现勇敢而提前晋升为上校。
1906年3月,俄军总参谋部交给曼纳海姆一项秘密任务,要他混进法国科学家保罗·佩里埃特率领的考察队,潜入中国进行JD活动。在为期两年的考察活动中,曼纳海姆横跨了中国新疆、甘肃、陕西、河南、山西、内蒙古、河北等八个省份,行程1.4万公里,收集了大量重要情报。同时拍摄了大量中国当时的各地照片,并因此给我们留下了当年的珍贵影像。
徕宁城在今天的新疆喀什附近。
1759年,清军平定“大小霍加之乱”,统一了天山南北,翌年在喀什噶尔置总理南疆八大城的喀什噶尔参赞大臣。1762年在喀什噶尔旧城之西北2里许,原波罗尼都的私人庄园址上兴建一新城,作为参赞大臣衙署,新城设四门,“周长二里五分余,高一丈四尺,底厚六尺五寸,顶厚四尺五寸”
城内“建仓库、衙署及兵屋;城南辟教场、将台,规模大备”,还有关帝庙、万寿宫等大型建筑。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乾隆正式为此城赐名为“徕宁城”。原址在今市区西喀什地区公安处驻地,旧城墙至今可见。
当时,本地人称其为喀什噶尔新城(或满城)。1794年,徕宁城南门外又修建大批商肆店铺,由内地迁来的满、汉商民开业经商,清人评价说:“徕宁城仰瞻宫庙之辉煌。凭临城池之壮丽,居然新疆一都会矣!
1826年7月间,张格尔发动大规模武装入侵,攻陷喀什噶尔旧城。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庆祥率残部与1000余江、浙、湘、蜀、陕、甘籍汉族商民退守徕宁城。数次杀退张格尔一方的进攻,敌方死伤无数。1826年9月28日,张格尔掘地道攻陷徕宁城,庆祥自杀殉国,徕宁城大半毁于战火。
1898年,清军喀什噶尔副将协署又设在原徕宁城遗址上。此时喀什噶尔城已向西拓展到徕宁城边上,副将杨德俊主持在城西开一城门,与协署驻地接通,并在徕宁城墙旧址上又补筑一道半圆形城墙,称为“月城”,当地维吾尔族称“尤木拉克协海尔”(圆形城),与喀什噶尔旧城既相接又相隔。
最近,余秋雨在他的新书《文化苦旅》(三十年纪念版)里,第一次详细地披露了他辞职的原因。
1991年,余秋雨第23次辞职,终于被上级批准,当时他是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正厅级干部,对于他的这个举动,很多人不理解。
原来,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竟然是英国哲学家罗素的一段话:
“白种人有强烈的支配别人的欲望,中国人却有不想统治他国的美德。
正是这一美德,使中国人在国际上显得虚弱。
其实,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国家自豪的不屑于打仗,这个国家就是中国。如果中国愿意,它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罗素曾经在上个世纪20年代访问中国,那时的中国备受欺凌,一片破败,不少中国人都看不到希望。
余秋雨看到这段话后非常感动。
他觉得,曾经发动过鸦片战争的英国哲学家,因为了解中国文化,对中国做出了客观公正的判断。
而因上个世纪90年代,国内有一种对传统文化质疑的声音。
余秋雨觉得,作为一名学者,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揭示出中华文化曾经的辉煌,这个工作要比当院长重要的多。
于是他做了一个大胆决定,辞职,离开自己熟悉的戏剧圈,去探寻中华文化曾经的辉煌。
辞职后,余秋雨给自己提了一个目标:“穿越百年血泪,寻找千年辉煌。”
在同行都拥挤在出国、下海、升职的大门口的时候,余秋雨背转身去,成了一个“逆行者”。
没有了公职,经济困难,他披一件薄棉袄,穿一双旧胶鞋,在荒野里探寻。
于是,很多地名:莫高窟、都江堰、西域喀什、天一阁、岳麓书院、平遥票号……一下子被读者熟悉。
很多人也是第一次了解了拜水文化、西域文化、异族文化、魏晋文化、石窟文化、晋商文化、科举文化……
这就是后来很火的《文化苦旅》的由来。
余秋雨用简陋的笔,在更简陋的旅馆里,让中国人了解了曾经的了不起的文化。
在《抱愧山西》里,山西人发现,原来自己的祖先如此富甲天下,创造了让人惊叹的晋商文化。
在《莫高窟》甘肃人知道,只一个莫高窟,就让西方人如此痴迷,垂涎三尺…
而从《都江堰》中,成都人对司空见惯的都江堰,突然有了不一样的崇拜之情……
……
通过《文化苦旅》,许多中国人重新感知,自己的祖先曾经有两千年都是世界老大的骄傲……
余秋雨《文化苦旅》里详实的历史文化故事,增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历史学者柏杨说:《文化苦旅》重新定义了中国人;
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说,《文化苦旅》让二十世纪的海外华人重新对中华文化产生感动。
普通大众用《文化苦旅》大火来回报秋雨先生。
余秋雨的散文没有架子,用的是普通大众都能听懂的朴素语言,讲的是中华文化自信的大故事。
但余秋雨先生的文笔真的很好,感情丰富浓烈,却能用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文化苦旅》上市后,成了语文老师的专爱,他们最喜欢给孩子们推荐这本书。
孩子们在这本书里,即能领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增长自己的历史文化知识,增强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的生存尊严,也能潜移默化受文章语言影响,提高自己表达水平。
白先勇先生夸余秋雨散文堪比“唐宋八大家”,余光中说余秋雨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金庸先生也说余秋雨堪比鲁迅。
由于《文化苦旅》太火了,所以盗版很多,余秋雨先生在美国国家图书馆演讲时,就发现不少盗版都到了美国。
除了盗版,《文化苦旅》的版本太多,删减增加,有不少也失去了原来的风味。
时隔30年,余秋雨先生又亲自整理编辑了《文化苦旅》(三十年纪念版),精装烫金典藏版,印刷精美,适合喜欢余秋雨先生散文的读者收藏。
给大家推荐余秋雨先生最新的《文化苦旅》(三十年纪念版),家有孩子的,对中华文化辉煌和过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下面看一看了解。#每日好书推荐#
文化苦旅30年纪念版
目前,在一家大型上市公司做财务,普通职员,年薪12万,但一直无法升职,想走,最近应聘上一家地方国企总账会计,年薪比现在少4万,公积金可能每月会高1000,但也是职员,不知道该不该去?不知道国企职业前景好不好?有没有在国企的给点建议!
今晚我把老公拉黑了
2018年4月份,我们正式在一起,我们是一个单位的。
当时我们在一起时,我们两个都处于刚失恋不久的阶段,他和自己谈了7年的初恋分手了,我和一个自己喜欢的男生也分手不久,这注定了现在婚姻生活的不幸(奉劝单身的女生以后结婚必须慎重,找一个视自己如掌上宝的人)。
2019年6月份,我们在谈了1年多结婚了,我们结婚也挺敷衍的,在老家领了结婚证,也没有庆祝,感觉很平凡的一天,后来双方家庭一起吃了一次饭,然后我们就回新疆继续工作,找了个时间请单位的人也吃了个饭,然后就没什么了,我们没有举办正式的婚礼,我也没有穿过婚纱,其实我是一个很注重细节和仪式感的人,这可能终究成为我这一辈子的遗憾!
结婚后,我怀孕时,他对我还可以,每天给我做饭,到目前我们结婚已经3年了,自2021年4–5月他提拔后,可能压力大的原因,脾气越来越大,也没时间做饭。
他是一个城府很深的人,我就是一个傻白甜,说实话从一开始他没看上我,只是自己当时还有点姿色,加上这边汉族女的少种种因素,他和我在一起了,但是我们相处这3年,我其实知道他是不喜欢我的,但是又能怎么样。
现在的婚姻生活我感觉不是自己想要的,我想要的是此次心灵交融,相处就和“闺蜜”一样的夫妻生活,互相信任,他疼我,爱我入骨,我爱他胜似爱自己,但是显然现在的生活不是。
今天为什么决定拉黑他,不是我一时的冲动,因为我们因工作原因已经10几天没见面了,每次给他发视频他对我不耐烦,看不到他的激情,感觉不到他对我的依恋,女人的第六感其实很准的,不管他心里怎么想,或者存在其他什么情况,我目前选择暂不联系,因为我不想走到离婚那一步,我觉得冷静冷静对我们都好。
如果给我一次重来的机会,我不会再那么仓促选择,我要等到爱我的人,就算没有,我宁愿单身,也不愿意将就。
西热力江正在全力培养林葳,曾几何时蒋兴权也是这样卖力的培养西热力江,这是一种传承。不同于从小练球的林葳,初入CBA的西热力江基本功是很差的,因为他进入CBA之前只在新疆广汇青年队接受过一年的专业篮球训练,此前他在喀什体校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篮球训练,因为喀什体校没有专业的篮球教练,蒋兴权指导在喀什的一个业余比赛上发现了西热力江这块未经打磨的璞玉。
在新疆广汇青年队练了一年以后,蒋兴权指导把西热力江和可兰白克提拔到了一队,开始征战CBA联赛,并且给他很多的上场时间,让他以赛代练,一边比赛一边打磨基本功。那个时候的西热力江上场就是玩命防守,有机会就在外线投一个,就是这样慢慢打了出来,现在他把接力棒交到了林葳手上,用同样的思路培养一名球星[偷笑]。
1955年9月授衔时新疆军区司政干后各机关与各步兵师授衔大校以上人员与职级统计:
1949年12月17日、以第1兵团为基础组建新疆军区(由第1兵团兼),隶属第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彭德怀(后王震代)兼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王震、陶峙岳、赛福鼎任副司令员,张希饮任参谋长、徐立清任政治部主任。下辖迪化、伊犁、喀什军区与第22兵团。1950年1月、新疆民族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军,兼伊犁军区。1950年12月、第1兵团番号撤销。1951年10月、喀什军区改称南疆军区(2军兼)。1952年10月、伊犁军区改编为伊犁军分区。11月、迪化军区撤销。1953年5月新疆军区执行二级军区编制,第2军军部改编为南疆军区领导机关、执行三级军区编制、同时撤销第2、第6军器番号。1954年10月,第22兵团与新疆军区生产管理部组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55年1月,第5军军部改编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军区。1955年5月,新疆军区从西北军区划出,扩编为大军区,直属中央军委领导。王恩茂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陶峙岳、赛福鼎、郭鹏、张希钦任副司令员,曾涤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张希钦兼任参谋长。下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南疆军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军区。同年11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军区改称伊犁军区。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新疆军区司政干后各机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与各步兵师共授予上将1人,中将2人,少将9人,大校12人,具体授衔人员名单与任职、军队级别列表如下:
一,1955年9月授衔时新疆军区司政干后各机关授衔上将(1人):
陶峙岳(正兵团级):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
二,1955年9月授衔时新疆军区司政干后各机关授衔中将(2人):
王恩茂(准兵团级):新疆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政委
赛福鼎(行政三级):新疆军区副司令员。
三,1955年9月授衔时新疆军区司政干后各机关授衔少将(9人):
张希钦(正军级):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曾 涤(正军级):新疆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程悦长(副军级):新疆军区副参谋长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
祖农.太也夫(准军级):新疆军区副参谋长
熊 晃(准军级):新疆军区政治部第一副主任
曹达诺夫(准军级).扎伊尔:新疆军区政治部第二副主任
甘祖昌(准军级):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
潘世征(正师级):原新疆军区卫生部部长(苏联学习)
罗 章(准军级):新疆军区驻兰州办事处主任
四,1955年9月授衔时新疆军区司政干后各机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与各步兵师授衔大校(12人):
毛少先(正师级):原新疆军区司令部管理处处长(54一56学习)(64年晋升少将)
马洪山(正师级):新疆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64年晋升少将)
王成忠(正师级):新疆军区干部部部长
张英明(正师级):新疆军区后勤部政委(64年晋升少将)
唐国华(正师级):新疆军区后勤部副部长
谭永华(正师级):新疆军区后勤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杨南桂(正师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干部部部长
郑云彪(正师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6师师长
刘发秀(正师级):新疆军区步兵4师师长(61年晋升少将)
于 侠(正师级):新疆军区原步兵6师师长(64少将)
余致泉(副师级):新疆军区步兵11师师长(64年晋升少将)
张鹤田(副师级):新疆军区步兵11师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