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 【毕业照上的兄弟,忘了你叫什么名字】
大学同学的微信群,有师妹发上来一组照片,说是一个尘封多年的电子邮箱找到了密码,里面的一些照片得以重见天日。
照片都是大学母校的,有1999年的毕业照,还有2007入学十周年返校活动照片。看着这些照片,我突然发现一个相同点:我参加的所有合影,我都站在后排,再有就是站在后排的边上。究其原因有三:第一我个儿高——小学时瘦小,但没拍毕业照,初二就蹿起来了,站前面会挡住别人;第二我不是女生,没有站前排的姿容;第三就有些伤心,没熬到一定权位能站到一排C位。综上,只能隐约于后排,露出一张脸,努力地笑着。
还有,没有跟一班女性的亲密合影,师姐师妹,说起来还是胆小,虽然想法也不少。
岁月一出溜,毕业二十三年了。1997年,考入河北作协廊坊师专作家班,不是统招,是社会成人班,根据文学成绩先由省作协遴选,一班同学高矮胖瘦丑俊不一样不说,最大年龄差十几岁,在整个学校就显得有些各色。
那时,廊坊师专还不是现在合并起来的廊坊师范学院,仅一个校区一个校门,从爱民西道拐进去一截才是校门,路旁两排高大的杨树,校内也有两排大杨树——它们至今犹在。校名是郭沫若题写的,河北作协共办过四届脱产作家班,因为承办了第一、第四届,廊坊师专牛了很多年,我们则号称文坛冀军的“黄埔四期”。因为几所学校,这片区域在廊坊称为西校区,念顺了也叫西小区。那时好像还没通1路公交车,从车站坐蹦蹦车过去。校门口一片饭摊,以四川特色——锅盔、担担面最可口,如今门口还有,貌似老板的后人。那时有男女生宿舍楼,为了不受熄灯管制,我们班男生主动要求搬到西南部平房宿舍(现在的文学院教学楼),邻着几个男教员宿舍,交了朋友蹭吃蹭喝……
先想起这些,二十多年过去了。什么概念呢?毕业那年孩子出生,如今她也从廊坊师院毕业一年了。还有外甥女,也要读大四了。离得近,经常以校友的身份回去,告诉杨学新院长:我们家这么多人读咱学校,该不该有些股份?
师妹保存的相片还是很高清的。看见了同样在后排离得不远的老闫,黑黑的有棱角的脸。他也参加返校活动了,回去后不久吧,因病去世。同学们都是四五十岁的人了,有杳无音信的,有各种指标不正常的,但老闫是全班第一个去了另一个世界的。那时,他就不是咋咋呼呼的人。
看着照片,突然想到:老闫到底叫啥呢?这不能怪我,同学之间勾肩搭背,互相叫起来有的连名带姓,有的去姓叫名,有的叫外号,也有这样叫老闫的。同窗时叫,毕业后叫,除了第一种,后面几种还真的一下子想不起姓甚名谁来。这与忘恩负义无关,但对老闫就不应该。我费着脑子想,几乎要用拳头敲打脑门儿了。还有,他是姓闫还是阎,也不能确定了。师兄已远游不返,我虽然不敢称老称病,但每日拼力活着之余,头脑已渐次空洞——疫情以来整理随笔集,面对十几年的错综复杂,明显精力不济、意趣索然;自己写下的那些文字,正在一行一行变浅淡,正在一个字一个字蹦跳着逃亡……
毕业照上的兄弟,我怎么忘记了你的名字?终于,藏在脑海犄角旮旯的一个名字被晃了出来:闫海滨!
对,应该没错。突然间,泪水模糊了双眼。
2022/7/29庞记
(庞永力,媒体人。少时学诗,至今十三余载。中年写随笔,零敲碎打,结集《庞门左道》等,中国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