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剧分享#
编制=铁饭碗。
80年代有编制,就是端上铁饭碗,在国营单位上班,是件自豪的事情。
在那个年代,谁愿意砸了自己的铁饭碗,端“泥饭碗”呢?
周秉昆因为父亲的一句话,辞掉酱油厂的工作,到出版社开的一家饭庄上班,改革开放初期叫“下海”。
虽然挣的钱比八级工的老爸都多,但是却不敢给父亲写信,心里依然渴望有正式编制,成为出版社的正式员工。
周秉昆在出版社干了三年临时工,等有指标转正的时候,又是一波三折,转正的事差点泡汤……
看看现在公务员等各类考试,报名人数年年递增,目的就是为了有“编制”。
时代不一样了,但是人们对编制的渴望没有改变。
#追剧#《人世间》
你讲的太跑偏的,以前大学毕业分配在企业里的大学生不知有多少?事业里之前招工的也很多,在计划经济里,国营企业为国家的税收及贡献很大,不公平是人为分阶造成的,请问你,难道事业单位比公务员贡献还大吗?能力还强吗?
肯定是独霸企业或事编、公务员。//@醉言38301942:他是怎么弄的,能给23万//@美儿159664574:文竹你好,邻居大叔56岁,去年刚买断,单位补偿23万,再领两年失业金,两年失业金领完了,可以申请社保补贴,如果不买断,只能进托管中心,每月给800元生活费,到底是哪个合适呢?国营破产单位。
文竹说社保讲医保下岗职工与失业人员是否是一回事?
恢复供销社,就是国营单位,这些人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能力能跟上吗?高高在上的一个个无法避免。另外,这样一搞,做导购员也要高学历了不是吗?那些学历低和没学历的人本来就指望着开个店赚点钱,再不济摆个地摊赚点钱,如果都是供销社,以后这些找不到工作的人去哪找工作?现在考公务员和进国企都是高学历,尤其是进国企,比考公务员的门槛还高
重启供销社,一盘大棋!
02:03多交多得其实就是个伪命题,现在社会能有30多年工龄的基本上都是公务员单位国营集体大企业,看看交工资税的就会了解了。
你和你的父辈之间实现阶级跨越了吗? 今天问一个朋友这个问题,他很自信的回答:“那必须的,肯定的呀! ”说这话时,这人一脸春风得意,扬眉吐气,趾高气扬。我内心一阵鄙视,练练摇头,心想,你也忒搞笑了吧? 他父亲是60年代的一批国营单位工人,而他呢,是某地级市一名普通的公务员,就是那种刚进了政府大门的人吧,在古代也就算个七品八品的芝麻官,但是一说到职业他可自信了! 就是那种二线城市老百姓的眼光认知能力和北方人的那种僵化的官本位思想。我一直很鄙视这类群体,自己还没怎么样呢,就忘了本,看不起这个,瞧不起那个,没什么能力和本事,只能在官家混口饭吃的人。这种人呢,一旦失业,也就只能开滴滴送外卖了,什么也干不了,就连养活自己都很困难。你说他那来的这些自信呢?
改开前最好的单位是供销社、粮食局、司机和国营工厂。
改开后最好的单位是电信局、海关、外贸公司和外企。
再后来是烟草和电力。
现在是公务员和老师。
谁能预测十年后,最好的职业是什么?
农民的子女就不应当接受高等教育吗?
前两天看到一个叫徐飞的在头条上劝告农民,不要让他们的孩子有高学历,让他们有点文化过早的打工挣钱养活家庭。这和不是人话的论调实在可笑,难道农民的孩子就不该接受高等教育,唯有城市的人才可以享用。
自建国以来我们国家党政主要领导人又有多少不是从农村走出来的。
我所属的农村老家,是解放前后办学最早,接受文化教育最早的农村。五十年代全村共有四百五十多口人,而在那个年代里走出了八个大学生,参与工作的国家公务员及国营企业工人76人,基夲上每户都有在外地的工作人员。六十年代未,人口增加到六百一十七人,那个年代的初期考入大学的是九人。七十年代恢复高考时,老三届的高中生考入大学九人,应届生七人。从八十年代到如今又考了三十六名大学夲科生,其中有多数一家二个三个孩子都考入了夲科大学。至恢复高以来研究生二十六人,博士生八人。如今他们有的在政府部门任要职,有的为大学教授,其中三人就职于国家重要的科技单位。
六十年代我所读的是当时的是省重点高中,全班五十四名学生,非农业户口的子弟仅三人。毕业后,有一位同学曾任过中央某部的重要职位,有一位任省委秘书长,还有一位任某市副市长,其中有一位初中时的同学己成为将军。他们都是生于农村,其父母都是农民。
在七九年的自卫反击战中,我所属的部队指战员百分之九十五的来自农村。在那场战争中牺牲的战友都是来自农村。当年作家杨在葆的《高山下的花环》,虽是文学创作,但是真实的反映了那场战争。真实的反映了牺牲了的连长梁三喜及农村老太太梁大娘的人格人性。试问一下那徐飞和黑农污农的东西,你有那种智商和素质吗?你们有像梁三喜和梁大娘那样的农民的品德吗?
随着供销社的回归,小区修建国营大食堂两项工作会同步进行。食堂定向面对社区居民,做饭的食材就近从供销社提供,成本低廉。
食堂到时雨后春笋一般诞生,每个省份最少5000家配套成龙的供销社。
供销社和食堂基本以国有单位为单元,成员可能会采取体制内的公务员职位。到时大量职位解决了很多就业难题!可谓是利国利民的好事,重回激情燃烧的年代敬请期待。
考研还不如做外卖小哥?:写在研究生复试之际!
1,回想过去,曾几何时,一个年轻人以能够进工厂,当工人,引以为傲,那个时候叫吃公粮,国营,也叫铁饭碗。就连找对象都是一枚很重的砝码。
2,随着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年轻人以能够进机关、政府部门工作为骄傲,转变成了叫政府的人,国家的人,年轻人,尤其大学生毕业考公务员成了进入政府部门工作的机会,甚至叫国考。
3,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年轻人的经济压力陡然间增加,追求高工资成了年轻人梦寐以求的梦想,网络媒体平台的发展,给年轻人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其中通过网络订购,需要许多外卖送递人员,而且是一单一赚钱,月收入上万已经不是什么难事,这样,铺天盖地的外卖小哥队伍不断壮大。根据外卖平台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有7万多研究生学历的外卖小哥,大专以上学历的骑手达到了近150万人。
4,从进工厂、考公务员、到外卖小哥,年轻人的就业导向,从追求稳妥转变为自力更生,是一个好的现象,但是,这么多国家投入大力培养的年轻人才,在现实面前的无能为力,情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