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徐志摩最美的一段感情】,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徐志摩最美的一段感情:徐志摩的3段爱情丨浪漫和唯美主义下藏着多少自私自利
- 2、徐志摩最美的一段感情,徐志摩人生中的三个女人
1、徐志摩最美的一段感情:徐志摩的3段爱情丨浪漫和唯美主义下藏着多少自私自利
徐志摩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活跃的作家,一生追求浪漫和唯美主义。因为追求林徽因,抛弃了妻子张幼仪。最后追求林徽因不得,转而和朋友的妻子陆小曼结了婚。他的这三段感情给人们留下了很多话题,也彰显了他藏在浪漫和唯美主义下的自私自利。
一、追求林徽因,不顾自己已经结婚
1920年11月,徐志摩和林徽因相遇了,并且很快对她陷入了深深的爱恋中。
那一年,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以“国际联盟中国协会”成员的身份被政府派往欧州访问考察。同年9月,林徽因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伦敦圣玛利学院,于是父女两人一同到了伦敦。林徽因求学,林长民则到各国考察。
1920年11月16日,徐志摩前来拜访林长民,两个人相见恨晚,交谈甚欢。期间林徽因端茶递水,在一旁安静地听他们说话,秀美可爱的林徽因引起了徐志摩的注意。
在伦敦阴冷潮湿的冬日里,徐志摩经常看望林徽因。他们坐在温暖的壁炉旁,从一个话题谈到另一个话题。两个人一样的有理想、有品味,又同样才华横溢、见解独到。徐志摩深深地被林徽因吸引住了,一颗心牢牢地系在了她身上。
让徐志摩最刻骨铭心的,是他和林徽因在康桥漫步的情形:水流在阳光下闪着碎银的光,水草慵懒地轻拂着水面。静谧的小径上浓萌密布碧草如茵,古老的石壁长满了青苔,娇艳的蔷薇花静静地开放……
“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说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这是徐志摩写在《我所知道的康桥》里的话。他深深地体会到了爱恋一个人的甜蜜,开始大胆追求林徽因,并向妻子提出了离婚。
然而林徽因对于徐志摩的感情并不像徐志摩想像的那样。林徽因的好友费慰梅评论说:“她是被徐志摩的性格、他的追求和他对自己的热烈感情所迷住了……对他打开她的眼界和唤起她新的向往充满感激。”
林徽因慌乱了、迷惘了……但她最终沉静下来没有接受徐志摩的求爱。并与1921年秋天返回中国,1928年春天与梁启超长子梁思成给为伉俪。
徐志摩追求林徽因不得,在1924年秋再度重游康桥,心中留恋、惜别之情不能自抑,于是写下了著名的《再别康桥》。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地抬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不知道在徐志摩心里,他以追求浪漫、追求唯美的名义追求林徽因,可曾想到已经与他结婚六年的妻子张幼仪?一个有妇之夫有什么权利追求冰请玉洁的纤纤少女呢?他这样大胆而热烈地追求林徽因,给她的心灵又会增添什么样的压力和负担呢?至此,徐志摩的自私已经毫无保留地表现了出来。
二、为一己之私,抛弃妻子张幼议
张幼仪是当时的政界及金融界名流张嘉璈的妹妹,张嘉璈赞赏徐志摩的才华,特地托人向徐父徐申如提亲。徐志摩于18岁那年与16岁的张幼仪结婚。
1918年徐志摩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后转入伦敦剑桥大学,张幼仪带着他们的儿子也来到伦敦伴读。就在这期间,徐志摩爱上了林徽因。
徐志摩对于林徽因的爱强烈而毫不加掩饰,他渴望能够和林徽因组建家庭,于是豪不客气地向张幼仪提出了离婚。当时张幼仪已经怀上了二胎,徐志摩无丝毫怜悯之心要求她打掉胎儿。鉴于胎儿月份已大,张幼仪坚持留了下来。
1922年2月,张幼仪在柏林生下次子德生。3月份,徐志摩与她正式离婚。
对于张幼仪,徐志摩的所做所为可以说冷酷无情。既然娶她为妻,为什么还要爱上林徽因?既然不爱她?为什么还要让她再度怀孕?更残酷的是,为了顺利离婚,他居然要求张幼仪打掉自己的亲生骨肉!
和张幼仪的婚姻,徐志摩断得干脆、利落,丝毫不肯拖泥带水。似乎在张幼仪身边多待一天,他都会厌恶得透不过气来。然而善良的张幼仪离婚后并没有记恨于他。在徐志摩飞机失事后,张幼仪冷静从容地处理着他的后事,并经常寄钱资助贫困潦倒的徐志摩的第二任妻子——陆小曼。
与张幼仪的宽容厚道相比,徐志摩的无情和自私自利显得更加突出。为了自己的私欲,他亲手毁掉了自己的家,让妻子陷入了痛苦的境地,儿子也没有再见到他。这样一个薄情寡意的人,他的婚姻怎么会幸福?
三、爱上陆小曼,对朋友横刀夺爱
徐志摩从英国回国后回到北京,常常去看望清华好友王赓,结识了王赓的妻子陆小曼。
徐志摩风流倜傥,陆小曼美丽聪慧。两个人彼此欣赏,很快就坠入了爱河。他们经常互赠情诗,以此表达对彼此的爱意。
王赓听闻后极度愤慨,但陆小曼执意要和他离婚。为了达到离婚的目的,陆小曼甚至隐瞒怀孕的事实,悄悄打掉了她和王赓的孩子。
俗话说“朋友妻,不可欺”,徐志摩对于王赓的横刀夺爱,可以说是极不仗义,甚至可以说是龌龊之至。然而徐志摩毫无愧疚之心,还称他和陆小曼的婚姻生活是最幸福的,是“甜美的梦撒开了轻纱的网”。
像这样的婚姻是不被人祝福的,这样的徐志摩也是不被人看好的。徐志摩的父母气愤之下向他提出了两个条件:一,心须请梁启超证婚,胡适做介绍人。二,结婚和婚后一切费用自理。
徐志摩成亲那天,勉强出席婚礼的梁启超怒叱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梁启超的话,徐志摩能不能听进去不得而知。不过他和陆小曼的婚姻,并没有像他想像中那样幸福。陆小曼居住在上海,沉迷于歌舞。徐志摩往返于北京和上海之间,身心俱疲。最终于1931年11月19日乘“厦门号”邮政班机因大雾坠亡,时年34岁。
回首徐志摩的一生,堂而皇之地把浪漫和唯美挂在嘴边,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真可谓自私自利至极。然而天网恢恢,等待他的必然是悲惨的下场。
作者:红尘一朵莲。愿用温暖的文字,讲述红尘间的悲欢离合。
2、徐志摩最美的一段感情,徐志摩人生中的三个女人
一首《再别康桥》成了文学史上浓重的一笔,也是徐志摩的代表作。
谈起徐志摩,我们除了他的康桥之作,还有他浪漫传奇的一生。重要的是他生命中不得不提的三个女人:发妻张幼仪、挚爱林徽因、奔放名媛陆小曼。
《人间四月天 徐志摩的爱情故事》把四个人的爱恋搬上来荧屏,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徐志摩的一生。
1
丈夫为天 独立而坚强的中国女人张幼仪
年仅15岁的张幼仪,在父母兄长的包办下,她嫁给了只瞥了一眼的徐志摩---戴着一副眼睛,斯文的很。
到底有没有爱,或许当时懵懂的张幼仪也不太懂什么是爱,她懂的是母亲婚前的交代:“讨公婆欢喜,随夫心愿。”
原生家庭里父母亲相处的影子就是张幼仪爱徐志摩的理由,她没有强烈的女权意识,只有夫君最大。
她是一个名门望族,是一个没有裹足中国传统女性。她满心欢喜的嫁入徐家,却不知道在徐志摩认为她不过是“乡下的土包子”。
两人根本就不在一个世界里,是精神世界的价值同感。徐志摩受新思想影响,认为婚姻就应该自由平等,而张幼仪的世界里只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切以徐志摩为主,一切为徐家着想。
生下儿子之后,徐志摩就迫不及待的逃离了这个家,逃离了这个让他心生厌烦的老式女人,他去往欧洲求学,去追求他所谓的自由和新生活。
这个女人分别时只是抱着儿子抹眼泪,离别时徐志摩留下的体己话:
“我不在,家里的事你要多担待。”
“别这么说,这是我该做的。”
“我写信给你,你也写给我,等孩子大了,就拿我照片让他认爹。”
一句似有似无的体己话,却成了年仅16岁的张幼仪,坚守爱情的理由。直到两年后,公婆担心这样两地分居会影响两人的感情,就决定让张幼仪去英国陪读。
张幼仪第一次跨出国门,还未下船时就看到了茫茫人海中的徐志摩,但徐志摩的表情不是久别重逢的喜悦,却是充斥嫌弃的气味。
相处中,张幼仪发现了两人之间的差距,就跟着英语老师学习英语,读书,但终究还是挡不住徐志摩的心走在外边。他的心里早已经住了一个倩影---聪慧的林徽因。
最终还是在二儿子出生后,徐志摩提出了离婚。
“我们要证明给别人看
错误的婚姻可以扭转
我不要你只是一个依附
在我身上的女人
我更不要我的妻子是这样一个女人
这不是安分,这是苟且的活
苟且的活可能不麻烦
充其量,只是难受一点罢了
但为什么要这样活
为什么我们不能按照我们
自己的意志去追求我们自己的人生
我可以做到,你也一样可以
时间不是只有一种情分
不爱并不代表无情
更何况我们曾经是夫妻
可是爱情就只能是爱情
它是那么绝对
那么笃战
人生服从爱情别无选择”
张幼仪听了徐志摩的一番话
“而我认为,我的人生只有服从你就别无选择了
即使是离婚
这就是你要的自由吗?”
签字后
张幼仪说:“我该谢谢你
这是我第一次知道我张幼仪
三个字可以完整的代表我自己”
离婚后的张幼仪,瞬间长大了,这种成熟是懂得如何找到自己的自尊。她跟着哥哥去德国留学学习德语,回国后,她创立了上海第一家云裳服装公司,还是一家银行的副总裁。
她是个大度的女人,是个足够深爱徐志摩的女人。她即便离婚后,除了赡养徐志摩的父母,自己抚养儿子,还经常接济穷困的徐志摩和陆小曼。不论何时何地,都会设身处地的为陆小曼着想。
她用她独特的方式爱着这个曾经抛弃她的男人,不是占有和报复,是成全和默默地资助。她从爱的卑微到爱的从容,才是那个人生中最大的赢家。她从取悦别人到活出自己的光彩,才是最有尊严的活着。
2
聪慧才女 人间四月天---林徽因
提起林徽因,就想起了她的诗作《你是人间四月天》。想起她和徐志摩的爱情,纯粹而真诚;想起她和梁思成,夫唱妇随,相敬如宾的爱情。
她在英国求学,同时遇到了求学的徐志摩,两人都是才华横溢的人,难免心心相惜。两人经常约会,荡舟湖上,欣赏康桥的美景,互通书信,两人的爱早已经升华成灵魂的慰藉。
她也是出身于名门望族,是一个被父亲宠爱的宝贝女儿,她接受新思想新教育,在那个年代可以出国留学,就可以知道她一定不是普通的女子。
她的父亲有两个老婆,其中一个就是她的母亲,但是母亲并没有得到父亲的爱,只是她很幸运得到了父亲的宠爱。这样的家庭,虽说富裕,但她还是知道怎样顾忌别人的感受,怎样理性的思考问题,如何确定自己的人生。
所以,当她得知徐志摩为了和她在一起,竟然在妻子生下孩子后就提出来离婚。她毅然决然的提出分手,并选择随父亲回国,彻底断裂这段感情。原因是她认为自己的爱情自私,伤害了无辜的幼仪,尽管交往之始,她并不知道徐志摩是有妇之夫。
她这样的理智可能受家庭影响,不愿意看到任何人因为爱情而受伤,她不愿意让自己的爱情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这就是她的聪慧之处,总能理智客观的看问题。
回国后,她接受了追求者梁思成的爱,两人从结婚到去世,都相敬如宾,即便自己身体不适合长途奔波,但为了两人的夫妻感情,她总会陪在梁思成身边,不离不弃就是这对夫妻最好的见证。
为了成就梁思成的建筑梦,她有信心陪他完成。我想林徽因让我看到了最好的爱情是,爱而不霸道,爱就是坦诚和信任。
她是个聪慧的女人,不仅仅是她的文学才华和建筑天赋,而是她为人处世的哲学和面对爱情的真诚以及过高的情商。
要说她爱徐志摩吗?她爱,只是她的爱是心心相惜却相忘于江湖。
即使生命弥留之际,她仍然坚持见张幼仪一面,为曾经因为自己和徐志摩的爱恋,而对张幼仪的伤害道歉。谈到两人的爱情,可能无法用准确的语言去表达。
3
出生名门 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陆小曼
陆小曼家境殷实,同样身处名门,接受新思想,就连结婚的老公王庚都是军人里的高官,一切都是高标准配置,会跳舞会画画,有才华也有天赋。
她热情奔放,不似前两位那样拘着,当结识了徐志摩,发现是自己心中所往,就开始两人轰天动地的爱情,尽管还是王太太的身份,她依然敢和徐志摩约会,甚至主动表白。
放在现在,她就是婚内出轨,但在那时候徐志摩的眼里,她就是新思想、新女性追求新婚姻的女神。她敢于为了追求婚姻自由,提出离婚,这样的爱情观和独立是张幼仪身上没有的;她对爱情的不管不顾,这种突破牢笼和激情奔放的人生态度,是林徽因身上找不到的。
她成了徐志摩的尤物,她终于离婚了,即便顶着社会舆论压力,两人还是结婚了。她成了陪伴徐志摩余生的名正言顺的妻子,只是她是三个女人中,最任性最自私的一个。
她花钱从无节制,这可能和她出生的家庭情况有关系,早已经习惯了锦衣玉食,所以,婚后也从没有意识到实际情况的糟糕。
她能购物添置衣物、喜欢找人搓麻将、喜欢逛梨园听戏、喜欢吸食鸦片。她对徐志摩的爱是自私的,是私欲情欲上的占有,没有张幼仪的大度、没有林徽因的纯真、更没有两人的善解人意。
如何看待两人的婚姻?就是两个同病相怜的人,对于生活和爱情的迸发,一个有妇之夫,错失爱情和婚姻,一个有夫之妇,因为需要陪伴而选择徐志摩。他们的爱情没有高尚的称号,我认为就是人间的烟火气。
曾经徐志摩说他无法放弃陆小曼
胡适说:“一个是天上的阴晴圆缺,一个是心里的光芒万丈”
如果要问徐志摩到底爱谁?
我想他的挚爱是林徽因,不论是才华还是三观,与他合拍的只有林徽因,是他精神上的支柱和勇气。林徽因可以看成是徐志摩的灵魂知音,只是可以不能相守;而陆小曼,是他身体上的伴侣,他们的爱情并没有高尚和纯粹,只是人间烟火的展示。
至于张幼仪,徐志摩只有单纯的感激之情和亏欠之意,从未产生过爱情。
{结语}
爱情的样子,应该是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爱情,信任和理解才是走下去的本钱;做人的样子,应该是张幼仪的真诚和大度,陆小曼的奔放洒脱,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尤其女人,不为取悦任何人而活,也不依附于任何人而活,要活就活出自己的样子。
撒娇的女人有糖吃-----如同陆小曼,一声“摩”就让所有的哀怨幻化了;精致的女人是老公宠出来的,爱情是滋养女人最好的精华,女人的幸福就刻在她的脸上和气质里,这些都源于是否有一个宠爱她、尊重她、理解她的人;爱情不是卑微到尘土里,是有自尊的爱,张幼仪就是女性觉醒最好的事实,当你全身心放到那个男人身上,就注定你已经输了,输的一败涂地,抛弃是迟早的事,只有充实自己,有尊严的去爱,随时可以保证两个人都在一个频率。
本文关键词:徐志摩最出名的情诗的一句话,徐志摩这辈子最爱的是谁,徐志摩最美的一段感情诗,徐志摩最美的六句话,徐志摩最美的情话。这就是关于《徐志摩最美的一段感情,徐志摩的3段爱情丨浪漫和唯美主义下藏着多少自私自利》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