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明年起这三个专业停止接纳新生报考】9月17日,福建省教育考试院发布最新通知,决定从2022年起,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工作(专科,专业代码:690101)、工程造价(专科,专业代码:540502)、国际贸易实务(专科,专业代码:630501)3个专业停止接纳新生报考。上述专业停考后,考生可选择转为报考对照专业(附图),凡成绩合格的原专业课程,均可按照相应专业对照表进行课程顶替。
研一的计算机专业的女生,不知道电脑上网要插网线,windowsc盘装满了别的盘空着,代码一点都不会,当初考试考3百6、7来了啥也不会!考试考那么高来了的哈也不会,女生不适合这个专业!我在想这种代码一点不会复试怎么进来的?只会读书考试刷绩点拿奖学金,真到实操一塌糊涂。
【自考可以更换专业吗?换专业后成绩还有效吗?】#学历提升##天津#
一、自考能换专业吗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自考当然可以换专业,并且换完之后相同课程的成绩也依然是有效的。
二、自考换专业的流程
各位考生如果想要更换专业,只要在报考科目的时候选择后来想报考的专业的相关课程,直到按相关专业的考试计划完成专业要求,就可以申请该专业毕业。
三、自考换专业后成绩还有效吗?
1、转专业报考的时候,以前已经考过并且成绩合格,如果与更换后专业课程不同,则不会计算进新专业的成绩当中。
本来专业为园林设计专业,考生已经考过“园林生态学”课程并成绩合格,更换后专业为土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专业中无“园林生态学”课程,那么该考生更换专业之后,通过“园林生态学”所修得的学分无法计算到土木工程专业当中。
2、当换专业报考的时候,如果考过的课程与更换后的专业的课程名称相同、学分相同且代码相同,则更换后仍然被视为有效,无需再次参加考试。
公共课“英语(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几门课程在大多数专业中都需要考到,像这类的课程在更换专业之后成绩依然有效,也就意味着不需要考生再次参加考试,
中国海洋大学,软件工程,2022年考研,复试名单。
进入复试14人,最低分291,最高分357。
第一名357分,各科目分数依次为80、70、97、110。
参考资料
一、2022年,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软件工程,复试名单
二、2022年,中国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可以把最低分291看成分数线。
考情分析,分数统计。
这个是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代码083500。
还有一个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名称也是软件工程,但专业代码不一样。
空闲时间搜集整理考研数据,免费分享,供考生、家长参考。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帮助,可以点赞、收藏,分享(转发)给朋友。
有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会回复每一条留言。
欢迎关注我,欢迎到我的个人主页查看我的往期文章。
谢谢各位读者!
家里有要考研的,准备复试调剂的一定要看这篇文章,看到的家长记得帮孩子点赞收藏转发啊,看到就是赚到‼️
考研复试、调剂的几条误区,帮上百学生咨询总结出来的,血泪教训啊‼️
1.盯着本专业调剂❌
❗️调剂时注意力千万不要只集中到报考专业,类似专业彼此之间都是可以调剂的
2.跨专业调剂看的是专业课代码❌
❗️跨专业调剂的要求是专业类似或相近,这里指的是你报考专业代码的前两位
3.专业课代码就是专业代码❌
❗️专业课代码是你初试考试的代码,如333教育学、431金融、831基础英语等
❗️专业代码是指,经济02、工学08、管理12这些
4.管理可以调剂经济❌
❗️调剂政策一直在改革,现在的要求是只能相同或相近专业调剂
5.考的英二想调英一❌
❗️原则上数一可调数二数三,英一可调英二,不能逆向进行
❗️具体情况看各校的调剂要求
6.初试排名靠前一定能考上❌
❗️有很多初试前三的,最后在复试上栽了跟头,成绩没出永远不要觉得自己稳了
❗️复试面试一定要谦虚,人那么多老师不缺你这个学生
7.一志愿排名靠后直接准备调剂❌
❗️一定要一志愿优先,那是你准备了一年甚至更长的学校,用心对待
❗️逆风翻盘不是没有可能,抓住机会等待复试逆袭
#考研# #成长# #学习成长改变#
通信工程就业情况怎么样?
有位网友说,某双985七年通信毕业生,现已转行做金融。
先上结论:通信工程就业在传统工科里算是能打的,但远不如法律计算机,且不同学生间差别极其巨大。
对于通信类专业,我的态度就是高中生不要考虑,本科生谨慎转行,硕士生想好出路。
我同届同学的去向大概有设备商(50%左右),手机厂(5-10%),泛通信行业(5-10%),国家电网(5%以下),运营商(5%以下),研究所等事业单位(5-10%),转行互联网(10%左右),躺平公务员(几乎没有)以及我这种转行做金融的(几乎没有)。
通信专业在就业上的特点就是赢者通吃,几乎不存在体面的退出道路,我同学找到好工作(以高薪,稳定,压力适中,前景可期四个占两个以上为标准)的都是科研狂人或者考试卷王,这完全是由通信专业的特点决定的。
通信类专业的课程极其紧密和实验压力异常巨大,在课程设置上我校通信本科的专业课是以全能通信人才为目的培养的,因此你会学到一大堆确定专业方向后就再也用不到的东西——比如我在大三一年就学了无线通信、信息安全、微波、集成电路四个方向的专业课,而四个方向的内容几乎毫不相关,除了博士没人需要这么杂的知识,而在硕士阶段通信又具备了传统工科的一切特点,大量的时间会被消耗在实验和组会上,就业并不是导师关注的重点,对于我和我的同学来讲,整个三年给你自己去实习的时间最多不超过两个月。
这一切的一切导致了通信学生的事实就业面十分狭窄,学霸卷王自不用说,留在业内拿高薪一条出路,想转行也可以空出时间刷题互联网走起,但对于失败者而言几乎没有退路,通信并不是万金油专业,离了行业你的积累基本没任何用处。
通信就业另一大特点是卷,进业内要卷,进体制更要卷,设备商在招聘时十分看重文章,有的时候ssp和白菜就差一篇ieee,中兴更是有一篇文章+500的骚操作,但一旦离开业内,论文又是个完全没用的东西了;运营商在招聘时十分看重学校,拿到长三角省公司的基本都是双985或强211+985;而躺平公务员则更是卷中之卷,通信所属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本就是动辄200+:1的公考难大户;想去优质央企更是难上加难,我那一届国网江苏局提前批招的电工基本都是国家奖学金得主。因此通信的学生想找到好工作,基本都要卷,要么卷科研,要么卷考试。
至于为什么劝高中生不要考虑,这完全是由通信的行业属性决定的。
通信业内有两个很可笑的说法,一个叫EECS,另一个叫ICT,道理和C9高校只有两所是一样的,计算机学生从来只说CS IT,而不会带上EE和CT,通信和计算机是两个交集很小的领域,通信转CS唯一的优势就是能写点科研代码——这点优势做AI交叉生化环材的学生也有,就我个人的观察而言,通信转码的学生无一不是科研王者——只有能快速应付实验室任务才能有时间自学CS。
个人认为通信目前是个伪风口专业,5G和互联网+完全不具备可比性,互联网+拓宽了服务业的边界,创造了诸如vloger,主播等全新领域,而5G只是一张接入网,功能基本可以理解为4G++,由量变产生的质变对消费者业务提升有限而主要潜力在5G+工业,但目前5G几乎所有场景经不起灵魂三问:为什么不用有线网?4G和NB-IoT做不了吗?这么做真的有盈利吗?究其原因,5G公网的特征与产业界数据保护的需求相悖,制造业微薄的利润与5G设施昂贵的成本相悖,物联网有限的数据需求与5G庞大的供给量相悖,这三个矛盾基本决定了5G目前是整个产业木桶中最长的那块板,未来的发展一定是以稳为主而不是以进为主。
另一方面,身为工科的一员通信专业适用一切除待遇差外的工科劝退理由,设备商、研究所、手机厂无一不是在郊区996或997,35岁危机近在眼前,体制内出路却不断收窄,今年国考工信部工信局分给通信专业的名额往往是经济学类的1/5 - 1/10,通信不是计算机(学硕),体制内对于技术的歧视对通信完全适用。
高中生选专业基本等同于用分数买期权,在毕业时你有行权和不行权的权利,通信专业就是个前景不明行权风险大,不行权代价高的专业,完全没必要选择。
这点对本科生也适用,之所以说本科生谨慎转行,是因为通信专业对技术大牛比生化环材友好的多,进入产业,读博留校都没有那么困难,但对于那些不喜欢的人,趁早离开才是上策。
对于硕士生,想好出路才是上策,出路窄不代表没有出路,拿中兴18w996垃圾offer的往往不是别的原因,就是自己随波逐流不知道干什么好,最后被自己逼的无路可走。通信专业赢者通吃、就业面狭窄的现状造就了一大批单一价值观的“工科国男”(事实上女性也一样),这些人视成绩论文为一切,明知自己卷不过大神仍要投入大量时间经历硬卷,认为这个世界除了gpa和paper之外没有其他东西,最后除了一两篇垃圾文章,勉强不吊车尾的成绩之外什么都没有,最后就只能做又累待遇又低的垃圾工作。
如何评价最近南京审计大学同专科联合培养引发不满,学生纷纷抗议质疑这是“本降专”的行为?
首先 我的评价是合规
联合培养的本质是该校通过另一个代码招生后把这些分数达不到本部的学生放到专科进行培养,但这些学生依然是本校录取的,只是相当于在专科借读,由专科来培养,除此之外就和专科没关系啦,最后当然也是由本部负责发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跟分校区有点儿类似,只是学生是借专科这块地方就读罢了。受限于专科的环境和师资等问题,联合培养的学生一般分数都会比本部低。但也是在本科批次录取,发与本部一模一样的证也合情合理,并非没有先例。江苏省内联合培养加不加注明都可以(当然大部分都是不加的,趋势也是如此)但最好提前说明清楚,在填报志愿前就告知是否标注。
毫无疑问,至少流程上,南审确实做的也还可以。在6月30日针对联合培养的招生问题南审就专门清楚表明了会发一样的双证,只是这个时候没人想到南审联合培养的分数会如此之低。
当然不合理的地方确实有,关于南审为什么要和一个不咋地的专科培养它的王牌审计学这确实搞不明白。不可否认南审的审计学虽然有溢价但还是很不错的,而一个连“双高”都不是甚至有点儿垫底的专科我不认为能够达到给南审的学生培养审计学的水平,师资够水平吗?环境够吗?考核水平能达到同南审一样标准吗?且该专科距离南审距离很远,援建真的跟的上吗?等等这些问题都要打个问号。
所以我认为南审将审计学与一个并不是很优秀的专科培养或许合规,但是不合理的。可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那么南审部分学生要求合理吗?
我的观点依然是不合理。南审在招生前就说的明明白白,会发一样的双证。填报志愿的时候也没人有意见。现在分数出来了嫌联合培养投档低认为学历贬值要求区别,这恐怕不行。人家报联合培养指定就是冲着南审宣传的双证来的。投档线是考生投出来的不是学校人为设置的,不能不认。分数低只能表明考生认为即使是南审一模一样的双证也并不值得让他们在专科待四年。南审在填报前就公开了招生计划并表明发一样的双证,也算招生透明了。谁想到最终投档线会是这样?这种现象只能说明被人捡漏了。清华北大还都可能断档被捡漏呢。
我认为只要学校做到了考前公开招生计划,录取透明,就是公平的。至于最终投档线是高是低那是考生的选择,全凭天意。说不好听点录取七分靠高考,三分靠填志愿。而填志愿本质就是“赌”,你不能因为赌输了就…
如果联合培养分数比本部都高,人均600+,本部的学生还会有意见吗?可问题又在于这个分数本身就是由考生自己决定的,考生认为南审的联合培养只配值这么多分。即使南审事先承诺发一模一样的双证,广大考生也不愿意去专科待四年,这才导致了南审联合培养分数低,这就陷入一个悖论。
从表面上来看,南审的审计专业高达570+,而联合培养却只需要510+就可以,好像不公平。但分数是录取结束后才出的,人家也是通过正经填报志愿流程最终被录取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只是捡漏行为,不违背公平原则。
照我说,没有绝对的公平,录取的终结不在高考结束而是填志愿结束。每年都有很多人浪费分数,也有不少人低分捡漏,还有五百分出头进北大的呢,这公平吗?看上去不公平但很合理。别人可能考的不如你但报的比你好,也没必要羡慕,毕竟志愿是自己填的,本质就是个“赌”。还是那句话,只要它招生前规则说的明白,录取过程公开透明,我认为就是公平的,学校也就应该履行承诺。
如果南京审计大学在招生前一副面孔说两证不一样,招生结果出来后明知分数这么低为了讨好联合培养新生还硬是要发一样的双证,那这就是人为造成南审学生学历贬值,我支持你们学生,应该去抵制!但现在情况很明显,学校招生前就作出这样承诺,填报志愿的考生依然不买账才导致分低。这样的结果是谁都想不到的,并非是学校造成的。南审学生诉求双证不应该一样,但这是学校在招生前就对联合培养学生所作出的承诺,不能因为分数低就不履行。如果前后言行不一因为招进来的学生分数低就改口,发不一样的证那才更是对招进来学生的欺骗。
最后,回归正题。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发现问题改革中不断前进。今年,事情已经发生了,招生已经结束了,那就按学校录取工作前所承诺的办。但是以后招生时,还是希望南审想想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一个偏远且并不强劲的专科真的有能力帮助南审培养审计专业的学生吗?搞清楚这些,不仅是南审本部学生的负责,也同样是对被联合培养送去专科的南审学生的负责。
网友:211本科,三战失败,该怎么办
楼主高中理科生,上大学稀里糊涂调剂到英语专业,我英语高中就不好,纯靠化学生物拉分,自己也不是刻苦学习型,是有点小聪明遇到讲得好的老师成绩就好一点的那种,完全不是英语这种积累背书下死苦专业的对口学生,四年大学生活过得十分糟糕,班级也是倒数,室友几乎都保研了,过得很痛苦,英语专业还经常要做pre,楼主对这件事极为恐惧,恐惧之下开始拖延,划水成为日常。
大三不知道干什么,室友考新传卷王专业,自己了解了一下,发现很感兴趣(新传真的很容易感兴趣),从三月就开始准备了,但是前期劲太足,到7月学不动了(是的我的热情真的无法支撑自己长期hardworking)后期9月勉强挺了挺,10月开始彻底趴下,当年考得南大333。
楼主是教师家庭,爸妈都表示再考一年吧,刚好20疫情,就呆在家里又考,但是真的就是经常摆烂,这次考得南开,成绩367,成绩出来立刻找工作,运气比较好很快找到了一个比较大title的广告公司,就进去上班了。但是广告真的太累了,楼主上班深刻明白了什么叫做被生活鞭打,而且乙方只能做边角料的工作,当时过得很痛苦,于是痛定思痛决定考研,这次是自己决定的,目标明确,要去上海读研究生。7月份就回家复习了,这次真的认真学习了,也在图书馆找到了靠谱研友,楼主属于自制力比较差的类型,图书馆晚6点关门,回家以后就不怎么学了(但是在图书馆是效率upup,中午不午睡休息,从早8一直螺旋桨转到闭馆)。倒霉疫情了,图书馆10月半关门了,失去了研友up,在家有点躺平,当时有点犹豫要不要换一下目标学校(考得华师mjc),后来还是觉得咬咬牙考吧,躺了几天,组了一个视频会议小组,遇到了很好学的妹妹,可以从早上一直学到晚上11点,但是效率和冲劲确实没有图书馆的时候高,中午也会午休两小时。 后期断断续续有白天摆烂,但是每次辅导班的题都写了,从11月开始每天上午一道简答,下午一道论述,(后期有早上4个名解+评论,下午一道论述—当然中间有断过,但想了想梦校还是坚持下来了)
12月份图书馆开馆了,又回图书馆学习了,但是晚上效率不高了又…白天的力气也没有9月那么足,最后一周害怕去年jd百年会考新闻史,就每天早上花1h突击新闻史,补着写了今年所有热点话题的评论,把练论述停了(这个是做过最错误的事情)。
最后考试专业课一的时候,因为之前练题停了,手生了,简答15分,我写了30分钟,两道简答一共写了一个小时,后面三道大题,前面两道30分的勉强写完但没有写结尾,最后一道40分的大题直接gg,成绩出来专业课一考了111,楼主总分是390+,学校今年复试线是400+,我感觉就是如果专业课一没出问题,应该是可以进复试的。今年1000题做了四遍,但是感觉知识点没有吃透,考场政治选择只有32分,考英语得时候也有意外状况,中午没有喝水,口渴有20分钟,嘴唇发抖了才有勇气问老师,所以完型和阅读一没答好,大概错了一道阅读三个完型(2.5分)
我觉得明年认真准备,英语可以提到85吧,考前把模拟次数加多,专业课正常发挥就没问题。如果再考新传,犹豫是继续考华东师大,还是换到上财。
但是今年新传考得太伤了,觉得这个专业考4次有点不值得。在犹豫要不要换一个工商管理,或者考数三的国际商务的专业,考一个上海的211。
调剂的话感觉没有什么好学校,楼主前面有60多个比我分高的华东师大新传专硕,211或者北上广一本几乎无戏,汕头也危险,可以冲的一本大概就是黑龙江大学,西安财经,西安工程大学。湖北文理学院是比较稳的学校,其它稳上学校可能也是这个水平。
想听一下大家的意见,我爸妈比较支持的是TOP1今年就调剂走,TOP2咬咬牙再考一年,但我自己确实是几年考下来对自己不太自信,而且也不是差复试线几分,是差13分,也觉得自己真的不是努力学习的人设。我是想直接找上海的工作看看,在职考一下上财的新传or本校的国际商务专业。但是也很怕自己第一份工作没有干够半年,所以很多公司不会要。我想要的未来职业路径一个是进外企的快消岗(努力升职加薪累死也可以,感觉是金碧辉煌的累而不是广告公司那种灰头土脸的累),一个是一边工作一边转转码,想考商科类专业也是想着以后转个数分之类的非文科岗,在校期间狠学一下代码,文科真的太没有核心竞争力了。(这个就是追求长远的wlb,不想累死,写代码学代码已经够累了)
乱七八糟说了一堆,希望uu们看看提提建议,阿里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