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院士陈敬熊|50年没跟医生打过交道】建党百年之际,我国电磁场理论与天线技术专家,天线理论和制导雷达天线设计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敬熊即将迎来百岁生日。1921年10月16日,陈敬熊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我国电磁场理论、微波技术和天线设计专家,曾任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3所副所长。1957年11月,调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人。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因为为“红旗一号、二号、二号甲”等地空导弹制导站研制天线关键技术,1987年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我基本不得病,连感冒都不得。除了体检从来不跟医生打交道。五十年没有打过交道。” 陈敬熊说。
工作以后的陈敬熊,在80岁以前从未去过医院。
问他健康的秘诀是什么,他笑着回答:“跑步呀”。
1943年秋,在大同大学新生入学体检中,陈敬熊被发现肺部有点小毛病。那时的陈敬熊身体羸弱,很容易感冒。他下定决心通过长跑来锻炼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当时,陈敬熊的家在上海城区,弄堂狭小七拐八弯,马路的路幅也很窄,早晚车水马龙,更是拥挤。陈敬熊就在这局促的空间里,每天绕着圈跑步。时长日久,隔壁邻居好奇:“格能(这么)小的地方,侬(你)天天跑步,吃力伐(累不累)?”陈敬熊笑而不答,只是一个劲地向前飞奔。
1950年到北京工作后,陈敬熊发现,首都的道路宽阔许多,这让喜欢长跑的他更来劲了。
初到二分院时,他住在一街坊。每天黎明时分起床,洗漱之后便开始运动,从家出发,沿永定路一路向北,直达半壁店。后来,他家搬到了三街坊,便又从三街坊向北跑到田村,有时还把目的地选在更远的鲁谷,一来一回好几十里地。
“看到一个瘦老头,早上起来一定跑步,跑完步去食堂吃早饭再上班”,同事蔡庆宇回忆。
有人曾向陈敬熊请教锻炼的经验,他总结道:“我没有别的特长,就是跑步,这种锻炼方法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难的是要坚持,风雨无阻。”
陈敬熊对待长跑就像对待科研任务一样,有恒心、有毅力。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大雪纷飞,哪怕是出差外地或是出国开会,也从没拉下过一天。
1983年4月,休斯敦大学的师生们发现一连数日清晨都有一位两鬓斑白的老者在校园里疾步飞奔,那正是在来参加第十三届“天线与电磁理论”国际年会的陈敬熊。一天清晨,陈敬熊跑步时遇到一位黑人学生。因为处于快速奔跑状态,陈敬熊并没有看清对方的长相,可他看到这位学生友善地朝自己竖起了大拇指,陈敬熊也笑着向他招招手,作为回应。
上了年岁后,腿脚开始不灵便。从75岁起,陈敬熊逐渐缩短了跑步路程,最后干脆改长跑为走路健身。为了保证运动量,他每天外出步行两趟,上午和下午各一次,加起来约有3千米。若是遇到雨天,打伞也要坚持走。
“老人越不动越不想动,越不想动就越动不了。”陈敬熊说。
陈敬熊在健走方面还有一点与众不同之处,那就是时间掌握绝对精准,这或许与他长期从事科学研究有关。他家住在23所旁边的家属区里,单位与家属区之间有一道小门。每天中午11点15分,陈敬熊会准时从家里出发,穿过小门前往单位取订阅的书报。他到达的钟点总是惊人地准确:11点半。因此,23所的同事们只要看到陈敬熊走进大院,就知道已到了午饭时间。#中国航天##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