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同窗好友微信群(同一批考入市直单位的公务员和参公人员曾经的培训群),突然传来这么一张图片,原来是一个单位的干部职级晋升公示图片。这张图片,同年同批的兄弟姐妹们都看见了,只是大家都很冷漠,大家只是笑了笑,开始了私聊......
后来啊,大家都知道了,同年同批次的公务员该上四级主任科员的已然上了,上副科实职的也不在少数;只有参公人员还活在参公到底是不是公务员的无休止的无聊的争论里。
最让楼主感慨的是最近机关里某个科室的科长退休了,科长一职出现了空缺。同科室的一个哥,他的身份是参公人员,跟着科长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干了十年,业务能力很是突出,因为编制问题,被搁置着不用;最后党组会决定让一个心思不在单位(大家自己体会)、能力不出众的公务员担任了科长。
原来,无论你是否能力出众、是否爱岗敬业、是否积极上进,只要你是公务员身份,你只需要等待,到点即可上。而参公人员,无论你多努力,多进步,编制却成为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最让人难以接受的便是同年同一批考入单位的不同性质人员。机关公务员能晋升职级的已经晋升,而参公人员面临着事业单位改革、人员超编的问题,职级都难以晋升,职务更不必提。
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用一种不恰当的比喻,公务员和参公便是嫡庶之分,其中的委屈不言而喻。
事实上,公务员和参公之间的交流并无障碍,所以很多参公人员存在幻想,尤其是二级单位的参公人员,他们一直等着调入机关,改变不伦不类的尴尬处境。可是,现实要比想象要残酷太多------强势一点的单位,机关一旦空编,立马有别的单位的人员调动过来;一般的单位,则会招录新一批的公务员。所以,现实中,参公人员流动渠道非常不畅通。
尤其是通过省考进入参公单位的人员,当时,他们行测和申论成绩可能会比同届公务员高,可是,这又能证明什么或者怎么办?残酷的现实让他们梦碎了......
求平等、求公平,也许,一开始便是自己走错了......
参公的路在哪里?
想想就后悔了,当时我应该坚持考在编教师,如果考上在编教师了,就没有现在这么难啊!
现在疫情反复不断,关门的关门,停业的停业,做啥都不容易。还是干体制内工作最好,像公务员,在编教师,这些工作不受疫情影响,就算不上班,每个月照样发工资,不用担心因为疫情不发工资。
08年大学毕业后,就拿到教师资格证,先后也考了好几次招教考试,都是因为面试不过关而刷掉,我灰心丧气了,没能再继续坚持。
爸妈说,你再坚持一下,说不定下次就能考上,我都考了三次了,不想再坚持了,于是选择放弃,和同学一起开了培训班。
谁也没想到从2019年以后,就爆发了疫情,辅导班也暂停了,先后开开停停,从来没有稳定过。
我奉劝年轻朋友们,能进入体制内工作,最好不过了,你看,现在还有比体制内工作稳定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