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退伍军人优待证即将来临、这不前几天填写的退伍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基础电子档案信息表、今天通知又到镇政府进行了补充登记、又补充了一些签名、照相、复印证件、等相关信息,所以说河南的优待证也即将到来。
#汉中头条# #汉中# #我的家乡在汉中# #汉中身边事# #我眼中的汉中#3月17日,西乡县人民政府就我家2011的危房改造款哪里去了进行了回复!#西乡#
信件内容:
尊敬的领导你好:
我家是2011年开春建的房子,当时村上给表格叫填,说是危房改造政策国家给补助,然后照相啥的,当时没钱,家里父母年龄又大还是残疾人可是村上鼓励,就举债10多万到5.1才建好,没办法就出门打工还债一直没回家,偶尔打电话问村上,可是一直说补助钱还没下来,上月邻居说2012年的补助都有了,可我家2011的还不见,就给县长信箱留言了,可是昨天区领导去告诉我爸,说补助没有,我就不明白了,难道国家的关于2009-2012那个危房改造工程的法令是假的,要这样我最起码8年不在家住,修房给谁看,10多万欠款!父母都快70,我一个农民工一年还15000都得7-8年,我修这房子给谁看,政府为了面子工程不能就这样把我撂这不上不下算啥事?(去年刚开始说有3万,后来说有2万,昨天镇上苏干事去口头给我爸说都没有???我想知道到底咋回事)
期盼您的回复 谢谢
西乡县人民政府
回复内容:
收到信访件后,立即指派专人实地了解情况,和来信人电话沟通,现将有关情况回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发件人及妻子带孩子常年在江苏务工,家里留有父母,都持有残疾证,享受残疾补助政策待遇;该户原有房屋在2008年“5.12”地震后,被评定为c级(一般受损)危房,当年已经享受国家危房加固资金补助1000元。2011年春,经该户自愿申请,当地国土部门批准其原基翻建砖木结构住房4间,但是至今仍有2间土木结构房屋没有拆除。经查,并没有镇政府干部承诺给其补助2、3万元的事情。
(二)沈河村广泛宣传危改政策,群众积极参与,全镇300余户实施危改,2009年、2010年两年只有35户指标。因该户2008年已经享受加固补助,在申报2009至2010年危房改造项目中,没有将其列入加固户,所以该户既没有申请,也没有填报档案资料。镇政府于2012年8月已经兑付了2010年危改户的补助资金。
(三)2011年扶贫移民搬迁调查摸底过程中,沈河村将该户申报为扶贫移民搬迁对象,并填写了相关表格。但该村申报的包括发件人在内的17户扶贫移民搬迁对象,目前均暂时没有获批补助资金。
二、处理结果
鉴于该信访件系村干部没有吃透危房改造项目和移民搬迁政策,宣传解释不到位,村民对政策混淆不清的失误所致,县政府责成白龙镇立即通过镇、村干部和发件人家属面对面沟通解释,宣讲政策,努力消除误解和矛盾。目前发件人及家人均表示理解。
八一建军来临寻找烈士
我舅舅黄元发是烈士,找不到任何档案资料。
外公享受烈属待遇,每到八一建军节到乡政府参加聚会。
舅舅是重庆市长寿区海棠乡人,49年国民党败军路过,抓去当挑夫,大约一年左右,突然一张烈士送到外公手里。外公三兄弟唯一健在的男孩为国捐躯。
我去年电话联系区民政局、档案馆和军人事务局,先问我目的,后回复查无此人。
我查了中华英烈馆,抗美援朝纪念馆,都无相同的名字。
有几点是肯定的:亲属和当地政府认为外公是烈属,外公享受烈属优抚:外公晚年好像是免工分分粮,我儿时记忆外公到乡政府聚会回来给我用南瓜叶子包点好吃的食物给我。
我也老了,寻找舅舅不为别的,只想知道他参加革命工作经历,怎样死的,死在哪里,埋在哪里?
我的父亲--谢乃坚
今年父亲逝世二十四周年,由于我在兄妹中跟父母住的时间最长,听他们的故事最多,几年前应广州东纵硏究院,佛山老干所征稿,经过艰苦的搜集资料,查找档案,还有家乡东莞清溪镇志的记载,写出此文,以作记念。
(一)
我父亲谢乃坚,原名谢秀祥,曾用名谢谁,后改名谢乃坚(意思是勉励及肯定自已走革命路的坚强信念)。
父亲亲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洗礼,虽没有显赫战功,也没有高官厚禄,但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对党忠心耿耿,无怨无悔紧跟着共产党干革命。
据东莞市清溪镇志记载父亲是清溪镇三峰村人,1929年就读于清溪镇鹿嗚学校;1930年至1935年在香港大同书院读书。读书期间,接受革命思想熏陶,参加了地下党领导的学生运动,在街头演讲,发送传单,游行示威,表现得积极勇敢,不怕牺牲,在动荡危险的年代经过党组织的严格考验。
1936年受党组织委派回东莞参加革命工作,1937年参加“清溪御侮救亡工作团”成为骨干分子,深入各村开展宣传、组织活动,掀起抗日救亡运动高潮,得到广大革命群众的拥护与支持。
以上这几年的经历父亲都没算在自已参加革命工作的时间里,如果算,是可以享受红军待遇的,很多知情的领导和战友都劝他去改回,但他不为所动的说:“个人利益算得了什么,不要麻烦组织了。”
1937年9月,由林锦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参加“东莞抗敌后援会”第一期“抗日干训班”学习半年。1938年参与组织“清溪抗日自卫大队卅二队”,同年12月下旬,随自卫抗日大队到白花洞嶂阁,整编为“惠东宝边区抗日游击队第二大队”。
其间父亲还有另一重身份就是教师,从1936年至1942年先后在三峰小学,清溪中学教书,党组织决定父亲主要以教师身份开展地下党的工作。
除了上传下达党的各项指示和任务外,还广泛发动群众,发展了许多中坚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十年前我为写纪念父亲的小册子时,找到黄克叔叔,他说我父亲就是他的入党介绍人,父亲还发展了大批游击队员。
为掩人耳目,更方便更隐秘地为党工作,父亲接受党组织安排,当了国民党搞的村民治保委员会的保长,还当过乡长。
晚上又以一个游击队员的身份,扛起枪去围歼日本仔和国民党。家里也成了联络站,母亲经常半夜三更的接待游击队员,给他们做饭,送信等。
后来国民党发现了父亲的真实身份,多次抓捕未果,就到处张贴悬赏抓捕公告,有白银外加十担谷,由于有坚实的革命群众保护,多次死里逃生。
可父亲的一个亲密战友黄万顺却不幸在一次战斗中落在国民党手里,被五花大绑游乡枪毙了,可见当时白热化的斗争形势,非常残酷。
1941年秋至1942年,父亲调东莞大岭山,随后到莞城、潢涌工作。
1943年至1945年初,调往香港新界大屿山、元朗等地工作。1945年5月,调回清溪抗日民主乡政府任乡长,
同年底调入东纵港九大队部工作。他工作调动频繁,一项工作,有时只有几个月时间,摸索出经验后就交给战友负责。
1946年东纵北上前,王作尧副司令亲自与父亲谈话,说大部队准备北撤了,组织上考虑到父亲身体不佳,有哮喘病,受不了北方的严寒气候,又说父亲较熟悉香港情况,决定调他去香港搞地下工作。
父亲二话不说前往香港找到组织,被安排到渔业协会,不公开共产党员身份,秘密开展党建工作。
为掩人耳目,父亲通知家乡亲人把祖父母,我母亲以及三个哥、一个姐带到香港,到远离繁华都市,又方便隐秘开展工作的大澳,在一处废弃不用的猪舍里安下家,旁边就是一个乱坟岗。母亲与帮工一齐开荒种地,养鸡,养猪,供一家人和接待地下党经常来开会的人食用。
父亲又继续他的老本行到东涌小学当一名教师,同时在家与学校之间的地方,开了一家米铺,开了一个酿酒厂,楼上又开办了一个渔民子弟业余小学,不收学费,旨在方便联络渔民开展革命工作。
米铺与酒厂收益除了必要的开支和员工工资,其余全部用于党的工作运营,自已没领一分钱工资。
此前在东莞东江纵队时,他就是经常资助游击队钱、物,特别是一些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友的安葬费等,除了尽自已的微薄之力外也发动乡里乡亲们捐款捐物。
他在香港请的渔民子弟学校老师与工人全部发展成为共产党员或进步爱国人士,据我姐姐回忆,有黄炳中、谢秋泉等人。
1946年,为扩大影响力,父亲还在香港新界大屿山大澳主办“大澳业余体育会”,借举办渔民体育运动会之名开展革命工作。该会成为当地工人和渔民的进步组织,为发展革命群众与配合党的各项任务如运送物资,传递情报,打击敌人等作了大量工作。
父亲的秘密工作被英政府察觉,曾在家里由两名英警察带到湾仔警局问话,并关押48小时,因没掌握实质性证据,父亲非常冷静与警员对话,没露破绽,就被放出来了。
(请看后续第二篇)
【王家楼村入选陕西省第四批传统村落名录】(周衍江)近日,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陕西省文物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公布我省第四批传统村落名录。其中,商洛市商南县富水镇王家楼村入选。
近年来,商南县富水镇高度重视传统村落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严格按照省市传统村落申报要求和流程,组织辖区符合条件的村(社区)积极申报省市传统村落;镇政府组织精干人员力量成立工作专班,定期对辖区所有重点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寺庙祠堂等传统建筑进行摸排统计,对全镇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居住格局部署合理、村落形态保存良好的传统村落进行全面摸排和登记造册并建立档案,实行科学动态保护。
充分利用村民小组会、村(社区)红喇叭、宣传画报、宣传手册等方式向群众宣传传统村落保护的基本知识和保护意义,延续习俗、留住乡愁,增强广大村民保护传统村落的意识。建立健全传统村落保护机制,实行严格监管,杜绝村民不经报备审批私自进行大建大拆,统筹做好各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新农村建设等工作。对辖区的王家庄古汉墓群、油坊岭药王庙、松树沟火神庙等14处县级文物遗址明确专人负责,进行挂牌保护,加强日常巡查监管。
同时,富水镇还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文旅产”融合发展模式,将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加强特色民居改造和辖区非遗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依托镇区内生态茶园、古汉墓群、明清古街、闯王文化等特色产业或旅游资源,开发茶文化体验馆、特产展销厅、非遗展厅等文化空间,开发竹编、刺绣等文化纪念品、工艺品等产品,提升前来观光游客的公共文化体验感。在辖区沪陕高速、茶海公园、富生路沿线集中连片打造具有秦楚文化特色的乡村民居,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在油坊岭、茶坊等村打造高端民宿旅游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增加群众收入。
据了解,富水镇先后荣获“陕西省旅游特色名镇”,“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镇”,《王家庄村志》被评选为2016年度全国“十佳村志”。#头条创作挑战赛##头条##商洛头条##村官日志#@微头条@今日头条@我要上头条
#我的高光时刻# 针对这个话题,不怎么好回答,那有什么高光时刻,只是年轻时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把工作做好,得到了领导的肯定而以。
那就说说到派出所工作的情况吧。九0年我在街道居委会工作,与派出所一起负责镇直单位及街道居民的“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工作完成的很出色,受到了镇政府的表彰。当时从公安局调任我们镇任所长的徐xx,看我对工作认真负责,要调我到派出所去工作,由于街道没有编制,只能算是招聘民警,而当时我们整个公安局都没有招聘女民警,只有正式的,我算是开了先例,成为全市第一个女辅警,当我穿上警服的时刻(那怕只是个编外),感到好有荣誉感,感到好骄傲,好自豪。
在往后的日子里,我不负所长的厚望,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多次被评为市,镇“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出席市,镇妇代会,党代会。
在派出所工作期间,利用两年的时间,将派出所的档案整理规范,达到“国家二级档案”标准,受到了公安局和档案局的表彰!
在民政局查询原始结婚档案时,刘洁被告知“查无此卷”,民政局无法证明他们的婚姻关系,也无法帮她办理离婚手续;但在户籍信息中,刘洁户口本上标注的“已婚”状态,又让她无法开启新的生活。为了解除户籍中的“已婚”状态,迁出自己的户口,刘洁迫切地需要一张“离婚证”,为了办成离婚手续,她先后到民政局、档案局、镇政府和法院咨询,但问题总是能回到“想离婚,先证明自己已经结婚”的死循环里。
北青深一度北京青年报深度报道部官方账号无法证实的婚姻关系:女子未满18岁结婚,结婚证被撕毁,婚姻档案无法查询,被告知“想离婚请先证明已婚”
96岁老太太赡养纠纷案代理纪实之二:改名带来的麻烦。早年响应国家号召下乡期间,老6嫌原来的名字不好,自行将名字改了。现在要证明身份证上的“我",就是老户籍档案的“我”,蛮费事的。
话说9月28日老6,老7带耄耋老母来律所沟通案情及代理事宜时,我发现老太太的8个子女(名字全是3个字)中,6个子女姓名中间的字是一样的,而宁波的老4和找我打官司的老6名字中间都是"志",与另6位名字中间的字的声母,韵母相同,只是音调不同。当时我有些疑惑,但老6对此并未作解释。
前天上午我安排助手去南京某派出所调取早年老太太一家十口的老户籍档案。这是代理赡养,继承等案件必需做的基础工作,因为父母主张子女履行赡养义务,首先要证明父母子女之间的亲属关系。子女刚出生时户口一般与父母在一起,但因为上学,工作,结婚等原因会陆续将户口迁走。拿本案来说,老太太与8个子女的户口都不在一起。只有调早年户口在一起时的移案,才能说明问题。
当助手告诉我老档案调到后,我要求她用手机上安装的扫描App拍给我看(有年头的户籍档案因系手写的,日久字迹会褪化以致模糊),这样效果会好一些。档案发到我手机上后,凭着职业敏感,我一眼发现老4,老6的名字与现在的名字不同,而且麻烦的是档案上并没有改名的记载!
这是我代理此类案件最担心的事!我马上致电老6问他怎么回事?他说他和老4确实改过名字。上世纪70年代他随父母下放到苏北农村期间,他嫌名字中间的那个字俗气,就自主决定改成了"志”。他还说当年下放到父亲的老家宁波的哥哥老4,也应是这个原因改名的。
我向老6说明必须提供证据证明现在的"我"就是老档案中的"我",否则法官难以认定他是老太太的儿子(老6后来给我出主意说,姐姐中有人说她可以证明,我说这不可以,不符合法律规定,需要公安机关或者在公安机关没有记载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由知情的基层政府,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出具书面证明)。老6表示明白。
昨天中午老6告诉我,他委托苏北的朋友到某派出所和公安局查他的户籍登记,但一无所获,原因是那个县的公安机关直到1988年才建立户口档案,而老6从南京某派出所调出的他个人的户口档案显示,他早在1984年就把户口迁回南京了。
我注意到他在南京某派出所调出的户口迁移证上记载了原住址为苏北某乡中小学。老6说他在那个学校担任过教师,名字也是在校期间改的,不过学校早没啦,但那个乡还在,名称也没变。我当即要求他设法让那个乡的乡政府出具一份相关证明。老6说他试试看。解铃还须系铃人,老6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试目以待!
#运城头条# 运城市市民投诉受理中心12345热线办结满意案例(选登)
一、
10月7日,市民致电12345热线投诉:盐湖区上郭乡035乡道鸿临路附近有村民在道路上晾晒农作物,影响正常出行,希望相关部门调查处理。
10月13日,盐湖区人民政府反馈:接到诉求后,立即安排工作人员前往现场查看,因近期雨水较多,村民便利用雨期间歇期在道路旁晾晒农作物,乡政府工作人员已与途经的村委会联系,对晾晒玉米的村民进行劝离,目前路上玉米已清理完毕。
12345热线对市民进行了回访,市民表示问题已解决,非常满意。
二、
10月14日,市委市政府信箱收到网民来信咨询:本人在外地工作,户口在老家,需要将档案放在运城市人力资源市场,具体如何办理?
10月18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反馈:可以先将档案存放到运城市人力资源市场。所需材料:密封档案、报到证、毕业证复印件、身份证复印件、学历认证表、学历认证备案表。
市民投诉受理中心已在规定时限内回复网民。
高建国,一米八几的个头,五官端正,实干寡言,在军队一干就是十多年,一直干到了排长的位置。年前,他提交申请,终于复员到了地方。
话说高建国档案转到了当地的民政部门,正好市政府(县级市)的小车班缺人。新年第一天,高建国就接到市政府办公室主任的电话,通知他到机关事务局上班,给丁市长开车,他高兴得不得了。他知道,有句老话叫什么来着:“辛辛苦苦干到营,转到地方等于零”,他还只是一个“排长壳”,能有份工作,就不错了。
千万不能抢了领导的风头
第一次出车,是和丁市长一行到省城开会。为了表现积极庄重,高建国着了西装革履的正装。和高建国比起来,丁市长显得个子小多了,戴着眼镜、留着短发、提着公文包,一副书生模样。
到了会场,市长的秘书匆匆赶去签到,高建国就随市长走向会议室门口,会场服务组的同志一见到他们,立马和高建国先握起了手:“欢迎领导准时参会。”却把市长晾在一边,高建国只得红着脸说道,你们搞错了,我右边这位是我们的丁市长。
有了前车之鉴,第二次开车,高建国就穿了一件夹克出行,而丁市长穿了西装挂了领带,这回他们是到一个兄弟市去学习考察的。到了贵市大院,高建国和秘书自然伴随丁市长一左一右前往,秘书拎着包,高建国走得随意,不料,贵市的接待人员又误认为微笑挺拔的高建国是领导,拉着高建国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嘴上一个劲地说道:“欢迎丁市长一行莅临指导,有什么要求尽管提”。
第三次,府办主任前一天就通知高建国,明天要出车,和丁市长到一个偏远的联系村去走访。高建国认真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干脆就穿体恤衫出车了。没想到的是,开车到了村里,然后大家一路步行,不认识市长的村民们,纷纷套近高建国,鞍前马后地要汇报工作,中午吃饭的时候,还一直拉着高建国坐主席的位置呢……
没过几天,府办主任找高建国谈心,说现在某某乡政府缺一个人武干部,根据组织部门考察,他工作认真负责,又是军人出身,决定调他去乡政府任人武干事,叫他回家准备准备,别有太多顾虑,今后前途无量。
当天晚上,府办主任还请高建国吃宵夜,海阔天空地聊了一个通宵,他们都喝了很多酒。告别时,府办主任拍着他的肩膀说道:“以后在工作中注意点,千万不能抢风头啊#搞笑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