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行业为什么要定位为服务业?
因为医疗行业被定位为服务业,却没有服务业的权利(可以拒绝被服对象,双向选择)和能力(被服务者花钱后能给满意的服务结果)比如越重的病人花钱越多,却死亡率越高,往往就是人才两空)。
第一政府公务员为什么不定性为服务业,他们服务的全国人民。第二公安警察为什么不定性为服务业,他们服务的也是全国人民。第三教师为什么不定性为服务业,他们服务的也是全国人民。所以这就是一个狡辩,医疗技术是高科技产业,医师是科学家。服务就意味着与消费对应,花钱能买到自己想要的服务,这才是服务业。花钱也买不到,比如人命,这就不是花钱能买得到的东西,所以医疗行业不是服务业,观念改了之后,后面的自热就好改了。
中国实业制造业被金融及其服务业虚拟业务玩坏了。现在农村是老弱病残,制造业招聘难,研究生从事快递。万人去考公务员去教育。这说明了什么?
刘世锦:我国投资“三驾马车”排序悄然变化,制造业、基建和服务业共同发力
#大学生毕业后为什么都热衷于考公务员# 近年来,大家都热衷于考教师,考公务员,考各种事业编。但,相比其他两种,大家更热衷于考公务员。
大家为什么会热衷于考公务员?
稍微看一下热衷于考公务员的群体,可以发现有这样一个规律:每年热衷于考公务员的人群,一般都是
文科生、就业难、家境一般。
第一,对于文科生来说,当下的就业形势,考公务员是最好的选择。
文科生就业,一般都是文职类型的职业,工资都不高;要找一份像理科生那样会有高收益的工作,真的有困难。这不是歧视文科,我自己就是文科生。这是由文科的专业类型和社会就业需求所决定的。
第二,对于家境一般的人来说,考上公务员可能就是跃龙门。我高中好几个同学,大学毕业后都通过各种考试进入行政部门;有的是先当老师,再通过调动从政。
第三,这两年,受疫情影响,好多行业都不景气。尤其服务业最甚,好多人只能去选择考编。只要通过编制考试,无论哪种,进入体制内,就意味着旱涝保收、工作稳定。即使工资不如原来高一些,但整体一比较,从待遇等各方面来说,体制内还是占优势。而体制内的公务员,又要比教师职业和其他事业单位更好一点,自然能够吸引一大批人去报考。
以上只是我一家之言,有不同观点的同仁欢迎留言探讨。[比心][比心][比心][来看我][来看我][来看我]
当前经济的突出矛盾,不是房地产低迷、不是消费不足、更不是投资拉动能力弱,而是收入分配不合理。具体在几个方面:
一、收入分配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制造业的良性发展。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然而制造业的工资待遇却远远低于公务员事业单位。直接造成大学生陷入考公热、考编热,而另一边制造业却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
二、收入分配不合理,严重损伤了服务业的积极性,并造成大量人员失业。一个网红女主播薇娅一年收入几十亿。做手机的罗永浩欠债六个亿,靠直播卖货两年就还清了。这在西方国家是难以想像的事,国家应该征收他们重税,然后转移支付给下岗失业人员。网络经济不是坏事,但网络经济造成财富分配不合理,没有进行及时地调节。导致各地商场超市大量关门,少数人富了,大多数人失业了,并不是他们不勤奋,并不是他们不努力,收入分配不合理造成了这样的局面。
三、收入分配不合理,导致消费市场直线下滑。由于大多数人没有挣到钱,他们如何敢消费?如果收入分配合理,房地产市场是不会如此萧条的。少数人挣到了大钱,不敢在国内正大光明地花。要么去国外买游艇、要么去欧洲买庄园、要么给美国大学捐几个亿、要么干脆移民,国内的财富大量被转移到了国外。
四、收入分配不合理,导致贫富差距悬殊,影响社会稳定。
我们抓住经济的主要矛盾,大力化解,其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一线城市、特区的人争考公务员什么梗?
以往关于公务员有个老梗。地方越穷,越喜欢体制内。
比如北方经济不如南方发达,北方人就比南方人喜欢体制内。内地经济赶不上沿海,内地人则比沿海人喜欢体制内。
但是现如今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开放城市,公考报考率却逐年攀升,屡创新高。清华、北大等名校的硕士、博士纷纷到深圳应聘中小学教师。
甚至浙江省,广东省这样经济强省的公考报考人数在全国数一数二,竞争异常激烈。
这什么原因?
说到底,还是性价比问题。
改革开放早期,市场经济不规范,商机比较多,利润率比较高,暴利的机会也多。大学毕业生以同样的的智力、精力投入职场,体制外比在体制内,机会多多了,性价比高多了。很多人在体制外得以实现财富自由和阶层跃迁。
由于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随着中国的市场经济越来越规范,利润率逐步和发达国家趋近,接近15%以下。创业暴利的机会少了,而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在增加。
因而和改革开放早期相比,创业和体制内的性价比倒置了。
特比是高房价叠加新冠疫情,加剧了这种趋势。
虽然体制内名义收入不高,但住房(公积金、人才公寓等福利分房),医疗补助,高养老金替代率,工龄工资和职业年金形成的越老越值钱(对比程序员的越老越不值钱)。以及很高的抗风险能力(譬如新冠疫情造成的创业风险)。
都极大拉升了体制内的性价比。
春江水暖鸭先知。所以名校毕业生,那些最聪明的头脑,都敏锐地感受到这种变化。很多选择体制内。
当然,公务员等体制内单位的逻辑演进还没最后完成。
发达国家的公务员并不抢手。收入虽然不低(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公务员收入中位数,都处于全社会的中上档次),但工作太辛苦,类似咱这边服务业、窗口单位,譬如邮政储蓄的柜员那种工作节奏。发达国家体制外虽然平均收入水平不高,但托“发达”的福,平均保障水平高,因而就“性价比”来说,公务员的高工资看起来不值,吸引力不大。
咱这边,前天刚在头条看到一个邮政储蓄的小姐姐考上公务员,发出终于不要起早贪黑赶着上班了,不要一上班就露出8颗牙,紧绷一天了。终于能够从容的朝九晚五,双休日,有心情挑弄挑弄咖啡了。这种感慨。
当然不是说体制外不行,而是说对普通人来说,当前机会在变少。但对那些有头脑,有技术,有资源,有壁垒的人来说,体制内仍然稍显桎梏局促,体制外仍然是海阔鱼跃,天高鸟飞,快意人生的疆场。
@禾麦文化
周末有粉丝问我,觉得我成长仓位占比是不是太高了?是不是适当向价值倾斜一点比较好。
我其实想过这个问题,毕竟会议总基调就是“稳”,对应的肯定就是社融的企稳回升,占优的行业应该是大消费、服务业、房地产、老基建产业链,成长风格会被价值风格暂时压制。
中金周末给出的策略也是这个思路。
市面上主流的投资策略都是告诉大家要持仓均衡,成长、价值二者兼备才能规避风险,一年前我也是这么认为。
但实际结果是收益会越来越向综合指数靠拢,那还不如沪深300增强、中证1000增强对半开配置,简单粗暴。
近段时间左手价值、右手成长的人感受会很明显,收益基本上不去。
现在我更愿意以周期的视角来看待整体持仓。
真正均衡的持仓是:既持有处于上升途中的行业,又持有处于行业拐点的行业。行业逻辑一定要有预期差。
结合今天的盘面分析,我仍旧没动。这些所谓偏价值的板块不是估值性价比不高就是预期差打满,而且政策上还有不确定因素,是真的下不去手调仓。
白酒龙头、必选消费龙头基本上距离去年的最高点还有25%左右的幅度。
去年的尖顶是流动性、风险偏好、业绩三重因素推动的超级大顶,仅仅调整一年就想到达那附近,理论上基本不可能,目前的估值对比风光锂其实没有任何优势。
消费这波反弹就是年底估值切换和超跌反弹两个因素造成,没什么基本面的改变。
房地产目前看政策底确实出来了,理论上可以搏一把。但当下整个产业链相当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行业未来潜在增速是多少?给多少倍估值合适?民企地产公司集中度提升的逻辑还有没有?这几个问题看不清。
任泽平有一句话很经典:房地产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供给,长期看人口增长。如果这个逻辑成立,似乎长期趋势还是向下的。难道要去跟长期发展逻辑存疑的行业谈恋爱?我拒绝。
对于老基建,其实政府能投入的资金量相当有限。
首先,土地财政被颠覆,三线以下城市政府制造业、服务业的收入有限。这两天网上传得比较火的,浙江全省公务员降薪减绩效就是佐证。
其次,在稳杠杆的总基调下,政府负债不可能会再高。总之就是没钱。
新基建拔估值的阶段已经完了,电力运营商估值撑死就给30倍吧,似乎也涨不到哪去。
如果单论预期差,当下可能就军工、种业、券商、光伏这四个大行业值得关注。单论超跌反弹,医药理论上是可能的。但这五个行业跟价值也谈不上边啊!
所以,我依旧选择跟成长谈恋爱,即使错了我也认。
疫情如果再持续两年会是什么情况?
如果我们接下来两年仍然是封控,解封再封控然后解封,那么很有可能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百业凋零,最先受到冲击的一定是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因为收入锐减,娱乐场所几乎不复存在,商场也很难有流量了,接着就是各行各业的破产潮,下岗潮,国家由于抗疫,透支严重。
紧接着可能就是第二产业的凋敝,绝大多数人由于背负30年房贷与车贷,近些年就算挣钱也不敢花钱,每个人都过得小心翼翼,有点钱就恨不得存起来,然后衣服不舍得买,鞋子不舍得买,房子不舍得装修,家具不舍得换新,手机也能不换就不换了,然后紧接着就是各种产业背后的工厂的倒闭,生产制造业机床的厂家倒闭…
再然后就是房地产的彻底崩溃,农产品销售价格持续走低,由于各行各业减产减收,国家税收减少,公务员也很有可能发不出工资…最后就是经济的彻底倒退,回到30年前。
疫情尽快过去吧。
宋专家:中国人的假期太多了!应该减掉一半!
李专家:低工资是优势,不能随便涨工资!
最近某位经济学家表示,中国人的假期太多了,占了一年的三分之一,应该减去一半!我想说,其实除了有些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 、教师,其他职业都没有这么多假期, 尤其我们服务业商场 。
认识一位年过30的朋友,至今还没有结婚,第一是因为没时间去谈恋爱,第二是生活压力大,目前还没有车、没有有房。他每天的上班工作时间是10个小时,月休四天,。没有什么什么双休。平时特别忙,下班还会去做两个小时的服务员。自己还在闲鱼上开了一个小店,把平时身边朋友半成新的闲置的物品放在上去,有时还能给自己回回血,资源再利用,他自己有些衣服家具也是从闲鱼上以便宜的价格获得的。其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是这种忙碌打拼的状态。
中国法定节假是挺多的,但是法定节假日有休的岗位,只能告诉你,非常少。特别是服务行业,就是一到放假的时候,顾客更多,这个时候更不能休。平时调休的话,也就是月休4天。周末双休的岗位非常少。
平时好不容易有时间了,打工人都想多陪陪自己的家人朋友,和他们打打电话,聊聊天。时间真的不够,还是要看清现状,再去评判休假时间占全年三分之一的中国人概率有多少?#我要上微头条# #社会#
深圳逐渐消失的实体店
昨天去朋友那边喝茶,他16年接手了一家实体店,服务业,风里雨里的扛到了2022年,整整6年,期间他一路走来,我是见证了他从最开始的喝酒蹦迪四处旅行,到如今身上几千块钱都拿不出来!作为一个体制内的公务员,他在没有开这家店之前,收入小几万一个月,稳定的假期,早早地在中等小区买了房,夫妻两口子加起来有白来万的存款,日子过得潇洒安逸!
2016年他接手了一家濒临倒闭的实体店,当时转让费都给了将近30万,重新
#疫情生活# 疫情第三年,对很多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实体店关门了很多,街边上到处都是关门的商铺。跟同学聊天,有一些同学失业后找工作一两年没找到合适的,而目前的形势却是各行各业都在寒冬期,都在裁员,现在再去找一份好的工作真的是难上加难。他们都很羡慕我在国有企业,稳定,羡慕我老公是公务员,虽然在县城,但是还是很稳定。是啊,这年头,真的是现没工作的羡慕有工作的,有工作的羡慕国有企业的,国有企业的经历破产清算吸收合并的,又羡慕事业编的稳定,事业编的羡慕公务员工资高一些。目前,应该说最受伤的是那些平时在服务业、零售业打工的人员了,当然老板也受到很大的影响,投资受影响,市场受影响,这年头,能给员工发得起工资,已经是良心企业上帝老板了呀!可惜现实的情况是当老板的没钱赚,甚至赔得一干二净,那员工也面临失业了。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开始羡慕我们家干的工作,也越来越多人想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因为经历这一波疫情,大家都意识到,公务员和事业编,是唯一两个旱涝保收的职业。普通老百姓,这时候稳定才是真的好啊!告诉大家,要是想考公务员和事业编,抓住35岁上岸的尾巴啊!不要想像我,已经变成大龄妇女,连考试的资格都没有啦[流泪][流泪][流泪]#疫情结束后你会换工作吗# #人到中年,什么是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