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上车计划:在深圳,1000w应该怎么做投资】
收到一个网友的提问,娃在深圳宝中4套房,90平,自住一套,均价13w一平(估计是拆迁户)。一辆卡宴,一辆奔驰,没有负债。家庭年税后收入100w的样子,一年支出30w的样子,有现金1000w,要怎么投资可以收益最大化。
又是一个千万的深圳刚需,把我着急得脸上都长包了,哎,赚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说回投资,投资的逻辑是知己知彼,测算好投资回报周期,投资回报率,精准狙击,一年扣动一次扳机足矣。
1、 知己
先看这个家庭的资产。4套房,市场总价预计在4680万。从资产构成上来看,全部是优质的固定资产。再看负债,零负债。如果说这个家庭是一个企业,我们说,这个企业的投资不足,杠杆利用率不足,限制了企业资产的进一步扩大。
再看营业收入和支出。年税后收入100w,这是一个食利阶层,估计夫妻不用怎么工作,简单的小店或者比较一般的工薪收入加三套房的房租收入就是收入的核心构成了。再看支出,一年30w。这个企业的年利润达到70w,利润率70%。从利润和利润率水平看,这个家庭完全有能力支撑继续扩大投资,通过适当降低利润,利润率为扩大资产总额做准备。
再看现金流,年收入100w,月收入在8w以上。年支出30w,月支出在2.5w左右。月现金结余5.8w。我们说这个企业的正向现金流充裕,手握大量现金结余,资产存在缩水风险,且资金利用率不足。而且手上还有1000w。
综合来看,这个家庭底子雄厚,面子光鲜,日子品质很一般。投资要回报率最大,建议从扩大资产总额,丰富资产构成这几个方面着手。
2、 知彼
深圳是非常优质的城市无疑,如果可以继续购入固定资产,当然是最无脑的操作了。有多少张房票就用多少张房票。4680w的资产,全部红本在手,进行抵押,就算6.5成,也可以操作出来现金3042w。扣除掉抵押的5年利息,手上可以留下约2400万,再加上1000w现金,可以全款再购入一套(或者多套,看房票情况)科技园或者宝中的顶级学区房。
买房子技术含量低了,我们说点技术含量高的。
其实这个家庭固定资产已经非常丰厚,已经可以充分考虑对企业,有价证券的布局。这样的家庭估计也没有精力进行企业管理,没关系,看身边的亲戚朋友,大学同学有好的项目,缺资金的,可以适当入股,不谋求绝对控股,只参股,只谋求进入董事局有投票权就好了。注意,这个时候,要花钱雇一个专业的投资经理,在市场上广泛寻找标的,并进行尽职调研。投资10个公司,只要能成1个,功德无量。
再说有价证券。这样的家庭基本不会去研究什么宏观经济,产业经济,看个体企业的财报了。没事,花钱雇一个股市的操盘手,专业人干专业事,这个人没其他任何工作,就是帮助你去遴选市面上的优质企业,A股,港股,美股全布局。如果是A股,消费类、科技类、医疗类、金融类、基建类、能源类的头部白马企业可以重点关注。
注意家庭投资的先后顺序哈,固定资产、企业、有价证券、知识产权、贵重物品。当固定资产,企业,有价证券稳固了之后再考虑知识产权,版权,专利及贵重物品,千万不要本末倒置,否则渣都捞不回来。
3、 传承
如果有可能,多生几个孩子,挑选一个最忠厚,最勤奋的人来继承这份家业。千万不要太聪明的,太聪明的没有耐性,基本都想着一夜暴富或者坐享其成。这种家庭,返贫有下面几种可能:去了澳门;自家孩子娶了个戏子或者嫁给了个保安;瞎投资,或者自己搞创业。
千万不要指望家里孩子个个争气,不争气才是正常,有一个能忠厚老实,勤勉安分,就把这份家业交到他的手上,其他孩子,每个人分一点钱,远离家族决策层核心。然后,让继承人也多生一些孩子,总会有一个能成事儿的。这是个概率的问题,孩子越多,可能性越大。
好了。回顾小结一下:继续买入优质固定资产;布局企业和有价证券;多生一些孩子,送孩子好好读书,别让孩子瞎结婚,这样的投资组合回报率是最高的。希望能帮到你。
教育部搞“双一流大学”的意图很明确:这个榜单不是搞排名的,不是要区分学校谁强谁弱,更不是指导就业和选调的名单。而是告诉大家,“双一流”的目标是确确实实地想搞学科建设,就是分配资源用的。选了一批强的,打钱;选了一批教育弱势地区(注意是地区不是省)相对较强学科,打钱同时警告下,再不努力就没了。
最终目的就是引导学校搞差异性发展,985以外的综合性院(甚至包括弱985)校受挫,行业强校被扶持。这也是引导国内高校从第一个阶段(学苏联模式,高度专业化),到第二个模式(学美国模式,强调通识教育,大力发展综合性强校),逐步迈向第三阶段,就是一小部分综合性强校和一大批专业性学科强校相结合。
这里面的隐藏逻辑就是,人人想去的热门专业,大家都想去,搞的学校也多,省里市里重视,不缺钱,所以教育部只管最强的。冷门专业,没人愿意去,一般学校不愿意开,也不受上级重视,但教育部还是会打钱,目的就是要为社会保证学科发展的多样性,所以冷门专业占优是必然的。不要用学生或者企业招聘的眼光来看这个榜,底层逻辑就错了,教育部主要目的是搞宏观调控和资源分配,不是出选专业指导。
理解了如上逻辑,我们就很容易理解深圳大学为啥不上了,虽然我也挺意外的。当然深大还是偏向综合性大学,整体强但很难拿出在全国数一数二的学科。即使深大不在扶持范围内,但确实也不缺钱的。